? 文/馮海寧
高考臨近,近日,一些在線生成個性化“高考準考證”的鏈接,在朋友圈“刷屏”。識別二維碼后,進入生成界面,用戶上傳姓名及照片,即可完成。多名網絡安全專家稱,類似鏈接來源魚龍混雜,不排除不法分子通過這樣的“創意”,獲取公民照片及個人信息的嫌疑……(6月4日《新京報》) 這種個性化“高考準考證”并不是真正的準考證,而是一些商家趁高考之際推廣品牌的一種手段。這種活動之所以會有“市場”,是因為有的人圖好玩,有的人緬懷高考。表面上看,推出個性化“準考證”僅是一種娛樂,但實際上,這種“準考證”卻存在安全隱患,須引起重視。
要想生成個性化“準考證”,用戶必須上傳姓名及照片,尤其是上傳個人照片很可能帶來風險,輕則個人照片或許在網上肆意流傳,重則有可能造成個人財產損失,因為人臉識別技術已經用在銀行個人移動支付等方面。
要想防止這種個性化“準考證”淪為“定時炸彈”,首先,用戶自己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有專家建議,用戶在使用類似生成器時,不要輕易泄露個人基本信息及照片,以免造成財產損失。問題是,如果用戶不按要求上傳個人信息,無法參與這種活動,而一旦參與就面臨信息泄露風險。筆者認為,凡要求提供個人真實信息、人臉正面照的活動,用戶應拒絕參與,因為安全比娛樂更重要。
我國《網絡安全法》以及兩高的司法解釋已經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除此之外,我國《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侵權責任法》等法律法規,也反復強調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有關方面應該依據相關法律法規,主動把這種類似“證件”生成等網絡活動,關進監管的籠子,讓其規范發展。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