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幸福青島”圓了百姓更多夢

2017-03-24 22:37   來源: 半島客戶端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退休金能夠再漲些”“養老醫療更有保障”“一家人住上寬敞的新房”“出門坐車更加方便”……這是百姓的幸福夢,也是一座城市的不懈追求。

  



  “更加注重百姓內心的幸福感受,真正讓人民群眾成為宜居幸福城市的建設者和共享者”“努力使廣大城鄉居民學有優教、勞有應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圍繞上述民生承諾,我市堅持共享發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財政投入、制度設計、公共服務等方面多維度發力,著力提升民生福祉,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越來越強,更多的幸福夢想得以實現。

  一組數字可以直觀體現五年來我市下大力氣改善民生、提升城鄉居民幸福指數的決心與力度——

  2012年以來,我市奏響財政惠民最強音,當年直接用于民生的市財政支出達到163億元,比上年增長21.6%。此后四年,市財政民生投入連年遞增。到2016年,我市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財政投入達973億元,占到財政支出的72%。

  民生財政支出的持續加大,轉化為一串串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五年來,全市每年城鎮新增就業70萬人左右;政策性扶持創業人數累計達11.9萬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6.4億元。截至2016年底,全市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較2011年底增幅均超過20%;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參保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低保標準實現五連漲,分別達到每人每月650元、470元,累計為全市8.7萬戶、13.3萬城鄉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38.6億元……

  中科院發布的2016年《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中,青島宜居指數居第一位。今年1月3日,第六屆香港世界論壇暨“讓城市更優秀”頒獎禮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青島榮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

  財政惠民持續加碼——

  民生實事“看得見摸得著”


  2016年,市北區海倫路街道居民趙啟峰搬離居住三十多年的老房子,住進溫馨明亮的新家。趙啟峰告訴記者,自家的老房子是樓頂加蓋的閣樓,屋里潮濕長青苔不說,這些年樓道里還開始掉墻皮,是市政府實施的老舊房屋棚改項目,讓他住上了套二的新房。“日子越過越有奔頭!”64歲的趙啟峰高興地說。

  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

  五年來,我市居民收入在GDP分成中的比例越來越大,財政民生支出也不斷加大。2016年,全市安排民生支出973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72%。其中,城鄉社區事務支出302.7億元,增長18.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33.7億元,增長27.1%;教育支出247億元,增長5.5%。深入推進醫療衛生改革,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人均補助標準提高至52元,投入1.4億元保障藥品“零差價”銷售,降低群眾就醫費用。安排公交、自來水、燃氣、供熱等財政補貼10億元,新增投入軌道交通項目資金12億元。

  “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自2011年至2016年,我市共篩選確定涉及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生活條件、飲食安全、環境治理、社會福利、養老服務、就業創業、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體育建設、困難群體救助、公共安全保障等方面65件172項市辦實事,累計投入財政資金超過850億元,900多萬城鄉居民切實從市辦實事中得到了實惠。

  這些實惠讓廣大城鄉居民“看得見、摸得著”。

  “我天天都來中心,一天都不用在家忙活。”市南區仙游路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常客”江女士說,在日間照料中心,江女士不光可以和街坊鄰居打牌娛樂,還能解決午飯甚至享受午休。

  面對老齡化社會,我市著力全市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場所建設,為老年人提供更多養老選擇。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建成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336個,覆蓋100%的城市社區和72%的農村社區,建設助老食堂249個,日均服務社區老人3萬余人,其中送餐助餐7800余人。在島城,登記養老機構已達228家,養老總床位6.33萬張,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8張,比2011年底的千名老人13張床位提高了近2倍,在副省級城市中名列前茅。

  “4盒纈沙坦膠囊和4盒阿托伐他汀鈣片比以前少拿14塊錢,硝苯地平控釋片取消自費比例……”家住市南區的王女士因為高血壓等疾病,長年需要服用這些藥物。去年下半年起,這些藥自費的費用降低了,拿一次藥就能省17塊錢。“這些藥天天吃,長年下來,能節省不少呢。”王女士說。

  王女士所享受到的實惠,源于我市醫改的成果。去年,我市57所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全部展開,全面取消藥品加成,規范藥品集中采購,門診和住院次均費用首次出現雙下降,共為群眾減少藥費支出14.69億元。我市還組織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集中采購高值醫用耗材,減輕群眾負擔5040萬元。

  一項項民生工程、一件件為民實事,讓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感受著生活的美好——  

  “十二五”期間,我市累計投入資金約172億元,新建、改擴建729所中小學校和969所幼兒園,新增491萬平方米校舍建筑和12萬個學位,90%以上的幼兒園達到了省定標準。在郊市區建成5所現代化寄宿制普通高中,教育資源布局進一步優化;

  去年,我市開工建設市公共衛生中心,市立醫院東院二期和青大附院東院區綜合病房樓主體竣工,新增床位900張。全年醫療衛生機構為群眾提供門急診服務5044萬人次,提供住院服務122萬人次,人民健康得到有力保障;

  去年,我市開展為60周歲以上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工作。從此,全市161萬老年人有了一份安全保障,抵御意外風險能力明顯增強;

  ……

  惠民利好,不勝枚舉。我市在民生建設方面的不懈努力,贏得了城鄉居民的“點贊”,人民群眾對民生方面的滿意度逐年提升。

  不斷探索惠民新模式——

  多領域民生改善全國領先


  小日子就是大民生。

  為了圓更多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夢”,我市完善政策,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工作體系。2014年,我市出臺文件,將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四類保障性住房統籌建設、統一申請,實現了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并軌運行。2016年4月起,我市通過適度擴大租賃補貼發放范圍,逐步將保障方式從實物保障為主轉向實物保障和租賃補貼并舉,確立了住房保障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相結合的新體系。同年6月1日起,進一步擴大租賃補貼的保障范圍。2012年至2016年,全市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約7.2萬套,基本建成約7.6萬套。政府投入持續加大,全市累計直接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財政性資金41.8億元,確保了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的順利推進。五年來,我市共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4.4萬余套,越來越多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通過住房保障享受到了政府的優惠政策。

  教育事業發展邁向高水平。五年來,農村教育辦學條件有效改善,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我市還探索出委托管理、集團化辦學、學區制、跨區域合作辦學等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辦學模式,建立起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定期交流制度。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政策不斷完善,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全部接受免費義務教育。建成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獎、助、貸、補、免一體的學生資助體系。2015年,全部區市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義務教育校際均衡指數、學前教育普及水平指數均居副省級城市首位。2016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總體滿意度位居全國19個重點大城市第一位。

  進入老齡化社會,探索醫療與養老的結合,實現老有頤養、病有良醫,讓老年人尊嚴老去,是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是重點民生工作。五年來,我市積極探索醫養結合“青島模式”,制定了促進醫養結合服務發展的若干政策,形成了“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醫聯結合、養醫簽約、兩院一體、居家巡診”六種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在全國率先實現了醫、養、康、護的有效銜接,2016年6月,我市被國家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城市,打造出了聞名全國的醫養結合“青島模式”。

  社會保障持續發力——

  兜起百姓“穩穩的幸福”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我市高起點謀劃,社會保障領域一系列保障起點公平、覆蓋城鄉的政策舉措接踵而來,百姓的就業飯碗越端越穩,社會保障網越織越密,兜起了百姓“穩穩的幸福”。

  在就業創業方面,我市在全國率先構建起城鄉一體的就業創業政策體系;率先建立起經濟發展與促進就業聯動機制,有就業愿望和需求的高校畢業生、城鄉新成長勞動力、失業人員、農業富余勞動力、復退軍人、殘疾人、失地農民等各類群體全部納入城鄉一體的就業政策扶持范圍。與此同時,我市持續探索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體系,深入推進大眾創業工程,安排“雙10億”資金扶持創業,提高小微企業創業補貼和創業擔保貸款額度,在全國率先構建起省、市、區(市)、街道四級創業孵化載體獎補體系。

  統計顯示,五年來,全市每年城鎮新增就業70萬人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以下;全市第三產業從業人數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形成了服務業占主導的就業結構;勞動者就業質量不斷提高,特別是困難群體簽訂勞動合同的正規就業比例連年增長,從2012年的39%提升至2016年的72.9%;全市已建成各類孵化基地89個,累計政策性扶持創業11.9萬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6.4億元;組織職業技能培訓42.5萬人。

  在養老保險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基本養老保險轉移接續制度,進一步打通了職工和居民兩大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通道;穩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在醫療保險領域,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醫療保險“三險合一”,建成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相互銜接的多層次保障體系,原先只在城鎮施行的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向農村延伸;在全國首創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大病救助制度,其中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獲2015年中國政府創新最佳實踐獎;試點將重度失智老人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并實行“失智專區”管理,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針對失智老人的精準護理保障制度。

  此外,過去五年內,我市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全部實行市級統籌,制度上實現了城鄉統一;用人單位統一為農民工繳納“五險”,80余萬農民工“五險”與城鎮職工享受同等待遇;20萬建筑領域農民工有了工傷保險保障……城鄉分割制度壁壘和城鄉居民身份界限在社保領域逐漸被消除,我市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實現從形式普惠走向實質公平。

  來自市人社部門的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06萬人,較2011年底增長28.5%;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31.7萬人,較2011年增長23.9%。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參保基本實現全覆蓋,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95萬人、494萬人。其中,居民醫療保險年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從2011年的200元提高到去年底的最低360元。2012年大病醫療救助制度施行以來,已有11萬人享受大病醫療救助待遇,支出資金7.14億元。此外,我市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實現12連漲,失業保險金標準實現9連漲,達到每月1000元。先后將養老、失業、工傷保險企業繳費比例分別由20%、2%、1%下調至18%、1.5%、0.67%。

  托底保障困難群體——

  不讓一個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


  “大力發展社會救助、社會優撫、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注重維護弱勢群體權益……”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處處體現對困難群眾的關切。

  過去五年,本著“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民生工作”的責任,我市在困難群體托底保障的制度頂層設計方面創新舉措不斷,效果良好。

  ——為幫助困難群體“找飯碗”,我市相繼出臺《關于就業困難人員認定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做好化解過剩產能等企業裁減人員就業創業和職業培訓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堅決做好就業與社會保障精準扶貧工作的通知》等,取消對就業困難人員認定的戶籍門檻限制,進一步擴大就業困難人員范圍;對化解過剩產能等企業及裁減人員,有就業需求的實施就業精準幫扶;針對全市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人口出臺17項舉措,實現精準扶貧脫貧。

  ——為實現社會救助政策的陽光、公開、透明,在全市建立大救助工作機制,梳理并公布了近20個救助政策;

  ——出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實施細則,提高了精準救助水平;

  ——建立城鄉困難居民醫療救助和城鄉困難居民大病醫療“特殊救助”制度,緩解生活困難群眾“因病致貧”問題;

  ——出臺新的臨時救助制度,將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和駐青高校在校生納入臨時救助范圍;

  ——編制了《青島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提高防災減災救災水平;

  ……

  五年來,一套覆蓋面更廣、更加公平公正、兼容并包的大救助機制日益形成并完善,對困難群體的兜底保障作用正越發彰顯。

  “不讓一個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這是過去五年我市對困難群體的一個擲地有聲的承諾。五年來,這份承諾已然兌現,成為每一名困難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統計顯示,五年來,我市針對困難群體的各項救助政策標準連年提標。堅持每年提高低保標準,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650元、470元;農村五保集中、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11640元、5820元。截至目前,全市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8.7萬戶、13.3萬人,累計發放低保金38.6億元。醫療救助困難居民19.8萬人,發放醫療救助金7.1億元。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站在新的起點上,在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指引下,青島的民生福祉將會越來越多,城鄉居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幸福青島”也將會書寫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編輯: 許晨]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幸福 青島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