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李群談文物保護:保護就是貢獻 留下就是財富

2017-03-15 16:46   來源: 中國文物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青島天主教堂



  “保護就是貢獻。留下就是財富。”這是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在全市黨政領導干部大會提出的要求,是為文物保護、建設部門提出的應保盡保的要求。

  在青島歷史文化名城28平方公里的保護范圍內,有12個歷史街區、2050余棟近現代建筑、310余棟文保建筑,形成了青島城市獨特的建筑風貌。李群書記對文保建筑修繕后利用也提出了“除了原功能不變,首先考慮辟建博物館”的明確要求。2016年青島市率先制定印發《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不可移動文物使用管理通告》,進一步規范了不可移動文物利用行為。

  青島以“山海島城”融為一體的城市空間格局、“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特色城市風貌、豐富多樣的異域風格建筑群以及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重要地位,1994年成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青島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和風貌的保護工作,將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彰顯城市風貌特色作為提升城市發展軟實力、增創發展新優勢的重要戰略舉措,不斷加大對城市歷史文化和風貌的保護力度。

  

青島老街



  2016年,為進一步發揮近現代文物建筑資源在傳承城市文脈、彰顯城市特色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近現代文物建筑保護利用新方式、新途徑,實現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共贏,青島市在市南區全面啟動近現代建筑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工作。示范區面積7.958 平方公里,是青島市近現代文物建筑集中分布的區域,同時也是青島市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區域,有國保單位4 處,包括兩個歷史文化名街(青島八大關、青島小魚山文化名人街)。計劃利用3年左右的時間,通過建立健全保護機制、落實文物保護規劃、實施文物保護和三防工程、開展文物保護配套工程、拓展文物建筑利用廣度和深度、促進文物與規劃和旅游融合發展等工作,在制度創新、保護模式、活態利用等方面形成工作經驗,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保護利用新格局。  

  

整修一新的郵電博物館



  完善機制 規劃引領

  早在20世紀90年代,青島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保護老城、建設新城”的工作思路,為老城區歷史風貌的保護奠定了基礎。近年來,青島市不斷完善工作機制,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已經建立起全面的文化遺產保護框架體系。

  青島市于2006年成立了由市長任主任,31個委辦局為成員單位的青島市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全面協調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各區市也相繼成立了“文保會”和群眾性保護組織,形成了覆蓋全市的文物保護網絡化組織。

  建立健全保護法規體系。青島市在國內較早通過開展歷史城區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法規。1990年制定《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管理暫行辦法》。1996年,在暫行辦法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了地方性法規《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和細化城市風貌保護、歷史城區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內容和要求,并于2004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訂。2011年,將特色風貌保護作為專篇納入《青島市城鄉規劃條例》。2012年,制定實施了《青島市歷史建筑管理辦法》。2014年,對《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管理條例》進行再次修訂并施行。2016年,完成了《青島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調研報告編寫工作,正在制定條例正式條款,有望將文物保護正式上升為地方法規。

  建立較為完善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體系。包括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歷史文化保護專篇)、專項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詳細規劃(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堅持全域統籌、突出重點,以全市域為文化背景,以歷史城區為規劃重點,建立了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古跡保護點三個層次的保護框架。

  1999年,在《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1995- 2010年)》中,編制了歷史文化保護專篇,確定了“新舊脫開布局、保護老城、發展新區”的總體保護發展思路,構建了歷史城區“一城、九區、八十八個點”的整體保護框架,劃定28平方公里歷史城區和473公頃核心保護范圍。2002年,編制完成了《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在28平方公里歷史城區內劃定了10片歷史文化街區、4個舊區風貌保留區和490公頃核心保護范圍;確定320處保護建筑,其中228處文保單位,92處歷史優秀建筑。2009年,完成了全市域范圍內保護要素普查工作,新增約1600余處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筑。2015年,《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1-2020)》完成規劃成果,在全市域范圍內構建了由自然環境、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古跡、工業遺產、歷史文化村鎮與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7大類保護對象構成的保護內容框架,分類別提出了保護要求。歷史文化街區數量由10片增加至13片,街區保護范圍擴大至688.9公頃,建設控制地帶范圍擴大至674.9公頃。

  2011年,國家文物局批復通過了青島市文物局組織編制的《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筑文物保護規劃》,青島市又陸續開展了青島德國建筑群、嶗山道教建筑群等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

  在地方法規與保護規劃的雙重保障下,青島歷史文化名城得以整體保護。

  以“工匠精神”推進修繕保護

  近年來,青島市開展了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工程項目庫建設,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每年“立項一批、設計一批、修繕一批、利用一批”,穩步推進近現代文物保護建筑修繕保護工作。

  青島本土的文物修繕公司承擔了青島近現代文物保護建筑修繕重任,他們以保護近現代建筑本體和發展近現代建筑文化為宗旨,搶救瀕臨滅失的近現代文物建筑,傳承近現代建筑維修保護傳統工藝,挖掘失傳工藝和建筑文化。對于文物保護工程,從項目立項到保護方案的報審、從項目資金的來源到使用、從方案編制到施工圖設計單位的確定、從項目法人單位到監理及施工單位資質審核,均采用嚴格審批、科學論證、翔實評估工作流程和管理程序,嚴格把關。

  “工匠精神”貫穿在青島近現代建筑修繕保護的全過程。從整體著眼、細微入手,捕捉文物歷史文化信息,把保持文物建筑歷史文化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落到實處。嚴格執行“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最小干預原則和可逆性原則”,遵循保護方案貫徹實施盡量減少偏差。把握“原材料、原規格、原工藝、原色彩”的執行力度,根據青島近現代文物建筑的特點,充分挖掘歷史傳統工藝,彌補部分原材料消失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的不足,為今后青島地區的近現代文物建筑保護工程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八大關近代建筑公主樓保護工程中,依據原始資料記載,原樣加工了彩色玻璃、原位置安裝就位;采用歷史記載的砂漿配合比和工藝要求,原樣恢復了局部外墻豎條曲面抹灰造型飾面。深入深山,購置符合傳統工藝要求的石灰膏、自制麻刀絲等措施,嚴格按照歷史記載的工藝要求,組織操作工人,精準把握板條麻刀灰的施工工藝,把工匠精神充分體現到文物保護工程實踐中。

  在近現代建筑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中,將完成示范區范圍內所有國保單位的修繕工作,險情排除率100%。推進省級、市級、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作,基本消除文物保護單位險情。對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近現代建筑進行修繕,示范區內每年修繕10處,示范區建設期內基本完成危舊房改造任務。在示范區內有規劃、按步驟、分年度實施文物保護“3010工程”,即3年內保護修繕文物保護單位30處以上,開發建設文博場館10處以上,引領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

  

八大關公主樓



  活化利用 服務社會

  近年來,青島多渠道探索近現代建筑保護利用模式。對近現代文物建筑中原有辦公、居住、宗教等使用功能,進行分類保護利用,突出公益屬性,研究探索多種形式的活化利用。建立“保護+利用”的工作導向,自2016年起,新申報的文物保護單位修繕項目立項,均要求業主單位綜合考慮后續利用方式,做出修繕及展示利用立項報告,引導業主單位重視近現代建筑活化利用。

  為最大限度地發揮青島文物建筑的公益屬性,鼓勵將近現代建筑辟建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筑中花石樓、公主樓等4處已辟建為文博場館;青島德國建筑中有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歐人監獄舊址、青島山炮臺遺址等5處已辟建為博物館;另外,還有1907電影博物館等2處博物館是在修繕后的近現代文物建筑中設立并使用的。而青啤博物館成為工業遺產利用的范例。許多建筑延續了原使用功能。

  在青島近現代建筑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中,將更加注重整體保護、協調發展,發揮文物建筑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功能。積極促進有條件的文物保護單位盡可能向公眾開放。全面推進八大關近代建筑群、中山路近代建筑群、小魚山文化名人故居群的整體保護利用,加快推進示范區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居住生活環境。

  促進近現代建筑保護利用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通過近現代建筑旅游線路的設計,向游客展示近現代建筑保護利用成果和城市風貌特色。

  推動文物保護與文化創意跨界融合。支持文物資源與創意設計、旅游等產業跨界融合,推動文物資源融入公共空間、公共設施、經營場所,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產業融合模式。開展“文保進百店”活動,聘請知名文史專家,成立文保專家服務團隊,面向區域內的書店、咖啡屋、餐飲店、客棧等場所,實施“點對點”服務,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鼓勵引導商家通過設置文化墻和文化櫥窗、舉辦小型文化活動等,宣傳區域內的文物建筑和人文歷史,使之成為展示文化遺產、宣傳文物保護的窗口和陣地,推動文物保護與旅游休閑的互動融合。

  

總督府舊址



  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社教惠民有聲有色

  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始建于1905年,落成于1907年,是在近代中國出現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幢德國風格建筑,被認為是“德國建筑藝術在中國”的路標和“多元文化在青島”的象征。初為德占時期膠澳總督住宅。1934年,成為青島最高級別接待賓館“迎賓館”。1957年夏,毛澤東主席曾在此下榻。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辟為近代建筑遺址類博物館對外開放。

  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一直致力于實現社會教育職能,大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四大社教品牌活動已初具規模。“愛上這座城”文化“五進”惠民品牌活動,利用流動展覽、多媒體展示手段和品牌影響力,2011年至今走進70 余處大中小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農村、軍警營等單位。2012年,推出“與建筑對話”公益文化講座,邀請專家教授做客場館,至今共舉辦60 余場。外語課堂公益活動“語言夢工廠”外語沙龍于2014年啟動,迄今共開展16期。“快樂博物館”互動空間自2015年至今,結合高科技、傳統技藝、自然科學等不同主題,舉辦自然科普類、傳統技藝文化類、藝術類等互動空間活動10 期,接待少年兒童400余名。

  



  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紅色教育重要基地

  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是青島市唯一一處保留至今的早期黨組織機關舊址,是青島市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展示手段最先進的黨史紀念館。紀念館前身是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舊址館舍建于1904年,原是四方機廠職員宿舍,為德式建筑。1923年8 月,青島第一個黨組織在此成立,這里成為青島早期黨組織傳播馬列主義、播撒革命火種、領導工人運動的重要陣地。王燼美、鄧恩銘、劉少奇、李慰農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里工作和生活過。1982年,列為青島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舊址被修復并辟為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2011年,建立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基本陳列展廳展覽《光輝歷程——中共青島歷史展》,展示了青島黨組織建立以來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和輝煌歷程。

  建館以來,紀念館緊緊圍繞黨史宣教工作重點,共接待各級黨員群眾70余萬人,開展主題教育和黨史宣講活動200 余次。近五年來,與50 多個單位建立了共建基地,開展主題教育和黨史宣講活動百余次,成為全市黨員教育和黨性鍛煉的重要陣地。

  



  青島啤酒博物館:工業遺產利用范例

  青島啤酒博物館是一座國際一流、國內最早的啤酒博物館。1903年,德國商人與英國商人出資在青島創建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即現青島啤酒廠的前身,這也是中國第一家啤酒廠。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筑屬德國青年派建筑風格,共兩幢樓房,分別為當時的綜合辦公樓和釀造生產車間,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8 月,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將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筑辟建為青島啤酒博物館,并對外開放。

  青島啤酒博物館將百年青啤發展歷程、百年青啤釀造工藝與現代化生產作業區相結合,成為集文化歷史、生產工藝流程、啤酒娛樂、購物為一體的多功能旅游景點,現為國家首批工業旅游示范點、國家4A 級旅游景點。青島啤酒博物館文創產品融入企業文化,企業特色,開發集美觀與實用于一體的文創產品。2016年接待游客達到70 多萬人次,門票收入2600 萬元,文創產品收入2600 萬元。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國30 家有條件的分廠開博物館或“夢工廠”(體驗工廠)。老廠區將以博物館為中心打造成文化中心,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水師飯店舊址:電影文創產業平臺

  水師飯店舊址(又稱水兵俱樂部舊址),1902年建成,是青島早期德國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為德國新文藝復興式風格,內部劇場風格源于古希臘的巴西利卡式劇場,是青島第一個音樂廳、第一個禮堂,同時也是第一個文化綜合體,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進行了文物本體修繕。2016年5 月,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電影博物館專家團研究論證,是中國現存最早電影院。

  2016年,青島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對建筑歷史和電影價值的挖掘,對百年老建筑進行再開發再利用,將建筑、電影、音樂、科技、藝術、文化、歷史等元素融合為一體,把百年歷史建筑打造為中國首家電影文化綜合體——1907 光影俱樂部。包括:全面展現藝術風姿的電影音樂劇場;以展示電影歷程、博覽電影科技、傳播電影文化、互動體驗場景為主線的1907 青島電影博物館;開展歷史研究、文化講座、閱讀交流、藝術展覽。同時擁有電影主題餐廳、咖啡館、定制影院等配套板塊,打造一站式電影文化藝術體驗中心。

   [編輯: 劉曉明]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李群 文物保護 青島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