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延珉
今年2月7日至8日,全國政協常委、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教授受邀赴歐參加了反對器官販賣全球峰會,向世界各國分享了器官捐獻和移植管理的“中國方案”,標志著中國的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和認可。
為全面系統了解我國器官移植的現狀,半島全媒體記者先后前往北京采訪了黃潔夫教授,以及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醫療集團副院長、移植醫學研究所所長、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國內肝移植頂級專家臧運金教授,并深入器官捐獻和移植病房、手術室,以全新的圖片視角認識器官捐獻移植與患者人生的“生死劫”,感受中國人體器官協調員神秘職業背后的悲歡。
黃潔夫教授(右)與半島全媒體記者劉延珉合影。
以下是黃潔夫接受半島全媒體記者的獨家專訪。
器官捐獻的施與受 半島全媒體記者:在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方面,您長期以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能否介紹一下我國器官捐獻移植工作的現狀?
黃潔夫:你是山東來的媒體記者,所以我想先通過半島都市報感謝山東人民。在器官捐獻工作中,山東是我國器官捐獻做得很好的省份之一,公民自愿捐獻器官,在全國省份排名中屬于前三名。特別是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做了很多工作,我代表國家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委員會,對他們的辛勤工作表示敬意和感謝。
從醫學倫理上來講,我們國家現在有很多肝腎病人需要器官移植來救命,人數約有30萬人。由于各種原因,特別是由于器官移植服務的能力問題,醫院、醫生還包括我們器官捐獻體系的建設還比較滯后,所以在器官移植登記系統上等待移植的病人大約是2.8萬人,而我們能夠做的手術,2016年的數據是1.3萬至1.5萬人,大約有一半登記者可以得到服務,這個比例是比較高的了。
在我國器官捐獻移植體系中,我們做的民意調查和統計表明,中國老百姓在2015年以后,器官捐獻的意識已經大大提高了,特別是年輕人器官捐獻的意識比較強。最近,在民意調查中,80%的人都愿意擔當器官捐獻志愿者。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器官捐獻的體系中,登記工作還非常滯后。我們現在通過紅十字會網站參與器官捐獻的施與受,真正進入登記體系的才8萬人,捐獻器官與等待器官移植的數字嚴重不成比例,兩者差距非常大。
半島全媒體記者:您在2014年底接受采訪時說“中國受贈體系,不是因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導致的,而是因為這個體制的機制導致的”。而2015年1月1日,對于我們器官捐獻和移植機構來說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現在兩年時間發展過去了,您覺得我們的體制機制現在建立得怎樣了?
黃潔夫:你提的問題我原來說過,中國器官捐獻和移植事業,關鍵在于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人民群眾要對這個體系有信任感。同時,器官捐獻移植體系也要高效透明,陽光公開地開展工作,這個問題很關鍵。經過2015年的歷史性進步,我們取得的成績是舉世矚目的。
在2016年10月召開的國際器官捐獻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干事陳馮富珍,為中國取得的歷史性進步給予了充分肯定。世界上包括國際器官移植協會(TTS)的幾任主席,也為中國取得的歷史性突破給予了很高評價。同時,WHO的官員預計,中國未來5到10年之內,我國會成為器官捐獻移植的第一大國,他們希望把“中國模式”的文化發展背景,提供給世界發展中國家作參考,這是我們現在發展進步的現狀。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自己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還有許多工作并不完善,還有很多事情需要繼續做好、做扎實,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把這個體系建設好。
移植醫生的“中國夢” 半島全媒體記者:那您覺得從2015年之后,對于我們器官移植醫生來說,在心態、地位和尊嚴上有哪些變化,對于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黃潔夫:我最愿意、最希望看到的,是由器官移植醫生來改變這個體系。從我國老一代醫療衛生從業者開始,建設一個符合中國國情倫理的器官捐獻體系,是中國移植醫生的“中國夢”。當然,最想改變這個體系的也包括人民群眾,讓社會大眾享受這個服務,最愿意、最有動力改變的也是器官移植醫生。前不久,我在武漢參加了器官移植學術研討會,也參加了在武漢舉行的亞太地區肝膽移植學術討論會,大家都認為:現在是器官移植的春天到了。
器官分配的路徑 半島全媒體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器官捐獻和移植的流程,器官分配的路徑是怎么樣的?
黃潔夫:器官捐獻和移植是個比較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共包括5個部分。第一是器官捐獻,第二是器官獲取和分配,第三個是器官移植,第四是移植后的登記,第五是器官的監管。這五個部分當中,都涉及到很多具體的方面。
我想從捐獻體系跟人民群眾的關系方面說得更確切一點。目前,器官捐獻體系的基層是由紅十字會來參與,當然由國家衛計委來進行頂層的指導和監管。在紅十字會有個國家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該中心的工作包括宣傳、動員、緬懷、人道救助以及負責器官獲取和分配等,也就是負責整個器官捐獻和獲取的全部過程。
如果說有個公民需要器官捐獻,這個人就要進入器官捐獻的體系進行登記,然后才能根據實際情況逐步進入下個步驟。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器官捐獻或者是捐獻器官志愿者是兩碼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情。器官志愿者是營造社會氛圍,而器官捐獻者的意愿是體現在登記上,當然其扎根在人民群眾之中,這是我們的器官登記體系,是志愿者的登記。其實,真正的器官捐獻是在醫院里,是發生在人體器官獲取組織的醫院重癥病房中。簡單來說,公民自己愿意做器官捐獻志愿者并進行了登記,假設當其身體狀況出現問題以后,在進入醫院重癥監護室搶救后,醫生根據綜合判斷認為其已經死亡,且年齡、身體、病情等狀況都合適,尤其是能查閱到其生前有捐獻器官的志愿,該患者就成為我們所說的“潛在器官捐獻者”。這時,紅十字會協調員就會跟其家人進行聯系,詢問是否愿意做器官捐獻,得到肯定答復后就進入了人體器官獲取組織體系。通過體系就知道該人的病能不能做捐獻,器官及組織是否適合做捐獻,同時確認有沒有能跟其配型成功的等待移植者。當取得器官以后,再進入我們另一套體系中,這是全國登記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排隊系統,根據病情優先、地區優先以及做過捐獻的優先等很多政策,由電腦在復雜的系統中排出合適人選,然后在幾分鐘之內決定捐獻器官的最終去向。
半島全媒體記者:這個系統是由電腦大數據來完成的嗎?
黃潔夫:沒有大數據就沒有中國的器官捐獻和移植的體系,大數據是我們器官捐獻移植的基礎。所以在這個體系中間,人體器官獲取組織體系與醫院等各個體系相互銜接,從器官捐獻者的篩選到獲取器官后與病人配型等等,當器官進入移植醫院進行手術后,還要對器官移植做術后的登記??偟膩碚f,這個體系十分復雜和繁瑣,中間涉及的部門和職能人員也比較多,但這些步驟必須要走而且要走好。
捐獻協調員有1514名 半島全媒體記者:目前我國共有多少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我們今后該怎樣來看待器官移植,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器官捐獻的行列中來?
黃潔夫:我國目前共有1514名經過專業培訓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他們有的分布在169家國內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中,有的是紅十字會專業人員,做的都是協調員工作。
器官捐獻或移植已經遠遠超出了醫療衛生服務的范疇,它牽扯到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法制、倫理等,也牽扯到我們所有老百姓能不能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能不能完成健康中國2030年的目標,也體現了我們國家能不能夠真正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器官捐獻移植中的很多事情已經遠遠超過了醫療手術問題。從提高全社會的認識來說,我們一定要有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器官捐獻移植治病救人是深深扎根在中華民族文化中間的,所以我們有文化自信,這也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美德,我們一定要把器官捐獻中的中國傳統特色文化傳播出去,在器官捐獻事業中發揚光大。
中國特色的器官捐獻道路符合我國傳統文化,在這條路上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的做法,“游戲規則”也要由我們自己來定。在器官捐獻移植方面我們也要占有話語權,堅持我們自己的正確方向,這就是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
器官捐獻移植的“中國方案” 半島全媒體記者:我們知道,今年2月7日至8日,您受邀參加了反對器官販賣全球峰會,能否簡要介紹一下參加這個峰會對我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的意義?
黃潔夫:這次反對器官販賣全球峰會,聯合國、歐盟及世界衛生組織代表、全球多國器官移植協會主席等都參加了會議。我受邀在會上發言,向世界各國分享了中國近年來在器官捐獻與移植方面的改革成果,以及器官捐獻和移植管理的“中國方案”,讓中國參與世界器官移植的規則制定。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近年來通過公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制定系列配套政策,成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健全工作機制,推動器官捐獻與移植依法規范開展。中國遵循國際上公認的倫理學原則,結合國情推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實現器官公正分配和可溯源管理,充分保障捐獻者和接受者的權利,走出了一條體現國際慣例、符合中國實際的器官捐獻與移植道路,初步建立起科學公正、遵循倫理、符合國情和文化的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體系。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高度贊揚了中國在器官捐獻與移植領域的進展。她表示,中國的改革方向正確、行動迅速,許多成功經驗可以作樣板,供面對相似挑戰的其他國家學習借鑒。本次受邀參加“反對器官販賣全球峰會”,標志著中國的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和認可。
半島全媒體記者:謝謝您。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