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國棟
2月17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再審的王力軍非法經營案公開宣判,依法撤銷原審判決,改判王力軍無罪。此前,王力軍因未辦理糧食收購許可證,在當地收購玉米,被當地追究了“非法經營罪”,獲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經媒體報道之后,引發廣泛關注。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再審,終于有了如今的結局。 法院的改判理由是,王力軍無證收購玉米“違反了當時的國家糧食流通管理有關規定”,但尚未達到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危害程度,不具備與“非法經營罪”相當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處罰的必要性,不構成非法經營罪。很顯然,這一改判不僅“解放”了當事人個體,更體現出了司法的擔當和法治的進步。
如果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此前當地的判決也是于法有據的。之所以出現無證收糧被罰,是因為之前個人收糧必須辦證。直到2016年9月,新修訂的糧食收購資格審核管理辦法發布后,個人收糧才無需辦理糧食收購資格。但司法原則和法治宗旨不能光看形式上的于法有據,也應該進行實質性審查,即當事人的行為是否擾亂了市場秩序,是否構成了非法經營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過去的許多要素都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在我國糧食形勢已走出總量不足階段的背景下,亟待通過多元主體促進糧食流通。如果還為一些“老黃歷”所左右,顯然談不上與時俱進,也談不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環境在變、市場在變,不應讓多年前的政策拴著現在人的腿,國家政策及時調整令人欣慰。當然,糧食關系到國家安全穩定,不辦證不等于不管,糧食收購不綁死也不容放任。在推進改革過程中,必須加強管理和服務,對糧食經紀人在放手的同時做好監管,保障農民利益和市場穩定。
相關新聞詳見本報今日A21版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