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苑廣闊
鄱陽湖是候鳥遷徙地之一,每年冬季幾十萬只候鳥前來越冬,湖內還是江豚等珍稀動物棲息地。關于鄱陽湖枯水期建閘蓄水的消息傳出后,許多環保志愿者擔心水面升高影響生態。近日,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紀偉濤接受采訪時說,“就算草不夠吃了,適者生存,白鶴也會捕魚,或者到農民田里去吃玉米、紅薯”,對于影響江豚洄游,他表示“2米左右就能游過去”。(12月19日《新京報》) 因為出發點不同,民間有質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站在官方的角度來看,則應該做出回應和解釋,而且還可以參照這些不同意見,來對工程建設方案進行修改、完善,以最大限度減少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取得環保志愿者的理解與支持。
然而,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面對質疑所做出的一番不專業的回應,卻引起了社會各界更大的質疑。白鶴是國家一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12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等級。據公益組織讓候鳥飛棲息地項目負責人表示,世界上目前幾乎所有的白鶴都在鄱陽湖越冬,這也是環保志愿者對這項工程高度關注的原因所在。但到了這位副主任的嘴里,一切似乎都變得無關緊要、云淡風輕起來。用他的話說,就算草不夠吃了,白鶴還可以捕魚,或者是到農民田里去吃玉米、紅薯。
這樣的回應,在真正的環保志愿者和生態學家看來,簡直到了“無知者無畏”的程度。按照動物保護專業人士的介紹,白鶴在繁殖期可能進食魚蝦等補充蛋白質,但是在鄱陽湖越冬期間,是不吃魚的。另外,這位副主任還“建議”白鶴可以到附近農民的地里吃玉米、紅薯,一則即便白鶴同意,那么農民會答應嗎?二則白鶴是到鄱陽湖過冬的,不是來秋游的。當地農民的覺悟是否高到了秋收的時候,留一部分玉米和紅薯在地里,供白鶴前來取食?
我們無意嘲笑這位官員生態環保知識的缺乏,畢竟誰都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專業,但是當公眾對地方政府某些工作的質疑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那么地方政府在對這些質疑的回應和解釋上,也就應該堅持專業化的方向,提高回應的含金量。因為只有這樣,回應才有價值和意義,也才有望得到質疑者的理解、肯定與支持。反之,不專業的回應,則會讓人覺得這是在強詞奪理,缺乏溝通與交流的誠意,這對當地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顯然是一種損害。
我們不可能指望每個官員在每個問題上都是專業人士,但在做出正式的官方回應之前,可以向專業人士進行咨詢,也可以請專業人士代為回應,這都遠遠好于亂回應,也更好于不回應。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