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醫生入戶體檢像"移動醫院" 3年簽約300戶居民

2016-11-10 10:26   來源: 半島網-城市信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說起遼源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圍的居民并不陌生。中心主任李素華告訴記者,與其說他們與居民是醫患關系,不如說是家人 。平日里居民碰到醫生 ,都會熱情地打招呼,寒暄幾句 。“來我家坐坐 ,吃個飯吧!”這是李素華聽到最多的話。然而,從前年全科醫生團隊建立以來 ,李素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今年10月18日的那一晚,坐在一旁的全科醫生孫彥華不好意思地笑著說:“那晚的那個病人我記得很清楚,那天還是我生日。”

  生日當天堅持加班照顧病人

  時間回到今年10月18日那天的下午4點50分,勞累了一天的全科醫生孫彥華準備下班了,就在他臨下班的前10分鐘,電話突然響起 ,有名患者需要檢查身體!情況緊急!本來馬上就要下班的孫彥華,神經立馬又緊繃起來,來不及多想,他立即準備好需要攜帶的醫療器械,團隊的其他人也帶上所需物品,一起出發趕往病人家中。

  當晚9點多,孫彥華終于為病人檢查結束了,勞累了一天的他并沒有著急離開,而是準備通宵守候這位病人。這時,李素華主任急忙趕到了現場。“孫醫生,你快回家吧,我來替你晚上守著病人,今天是你生日啊,回去陪陪家人吧。”這時候,孫彥華才意識到,今天竟是他的生日!然而此時距離第二天還有兩個多小時,生日很快就過去了。轉頭看著情況平穩的病人,孫彥華告訴主任“這生日過的,不虧!”

  3年簽約300戶居民

  李素華告訴記者,自該中心全科醫生團隊建立以來,3年簽約了300戶居民,一年簽一次,大部分簽約者都是有門診大病或者門診統籌的居民,也有部分行動十分不便的老人。遼源路全科醫生團隊共有全科醫生2名,公共衛生醫師2名,社區護士若干名。“前幾年我們都不叫做全科醫生,是家庭醫生。服務基本是相同的。”

  平日生活中,社區里有不少人行動不便,有些病人常年臥病在床,去醫院體檢只能撥打120。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讓居民看病更方便,很多居民選擇簽約全科醫生。有醫生上門為居民服務。全科醫生孫彥華告訴記者 ,每次入戶看病他們都會配備衛生局統一發放的“全科醫生團隊包”。

  公衛醫師崔曉回憶起自己加入全科醫生團隊的經歷,她舉了一個例子:她看過的病人中,有一位四十多歲的王先生,由于腦出血后遺癥,他患有癲癇,一直臥病不起,言語和行動都不方便,是他70多歲的母親為他簽約了全科醫生。“一個老人家上了年紀,家中又無別的親人,要照顧自己生病的兒子,實在是不容易。”每次王先生的藥品,都是他的老母親來醫院取,每次他需要采血的時候,崔曉就跟隨全科醫生團隊到王先生家中為他采血。“除了基本的一些檢查我們還為他建立了健康檔案,經常入戶或者電話聯系,隨時關注他的病情。”

  “很多老人上了年紀有高血壓,心臟病等,行動不方便,可是病又不能不看,藥也不能不吃 ,這時候全科醫生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崔曉表示全科醫生基本的工作就是為簽約居民做基本的檢查和用藥指導,一旦發現嚴重問題,他們會及時建議住院治療。

  “移動醫院”守護健康

  既然全科醫生這么方便,為什么不擴大團隊呢?當孫彥華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笑著告訴記者。“全科醫生不是那么容易當的。”首先要通過考試 ,才有資格申請全科醫生的資格,在遼源路社區街道,全科醫生團隊共要負責四個社區,分別是東莞路社區居委會、伊春路社區居委會、伊春二路社區居委會和遼陽西路社區居委會。

  平日里全科醫生不僅僅是要在全科醫生團隊里服務,更要在衛生中心門診為病人看病,周圍的11家幼兒園,2000多名孩子,每年要體檢兩次,這些工作都是要他們來做,東奔西走,全科醫生成了一個“移動醫院”,方便了市民,但也讓很多人對全科醫生這個職位望而卻步。

  “雖然人少,但是也不能降低我們團隊的標準,好的醫生是對病人的負責。”李素華告訴記者 ,每次入戶看病,全科醫生團隊至少兩人,孫彥華醫生是遼源路社區最年輕的全科醫生,其他的幾名都是返聘回來的,都五六十歲了。除了入戶看病,全科醫生平日里在社區衛生中心為市民服務。社區定期醫療知識宣傳、義診、每月一次專家講座等,讓全科醫生真正成為了方便居民的“移動醫院”。

  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王川 實習生 宋淼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劉曉明]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