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莊聯小兩位老師守護著7個孩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李洋 攝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干凈整潔的院落里,不時傳來朗朗讀書聲,與院外柿子樹上橙黃的果實相映成趣。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北牟村的牟莊聯小是淄博最小的鄉村教學點,方圓五里四個村子的適齡兒童將在這里讀完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學校一共2名教師、7名學生。
一年級的6個學生正在上課。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李洋 攝
學校雖小五臟俱全
兩名教師教學全能 三層高的小樓,樓前是光滑的塑膠操場,設備齊全的體育健身器材錯落有致,乍一看像是城市里的社區廣場。在二樓的兩間相鄰教室,一間的門上掛著一年級的牌子,另外一間則是二年級,這就是藏在大山深處的牟莊聯小。
在二年級,王開忠老師給唯一的學生上課。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李洋 攝
已經在這里教學31年的太和鎮中心小學副校長王開忠,目前也是這處教學點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這處教學點現在只剩下兩個年級總共七個學生,他負責二年級的教學,而另一位在教學點堅守了17年的教師陳標聚負責一年級的教學。
王開忠告訴記者,這里雖然只是教學點,但是所有課程進度都要與鎮上的小學同步,所以他們要掌握七門小學必修課程。“語文、數學還好,我們畢竟教了這么多年書,怎么都不能把孩子教錯了,但像音樂、美術、思想品德這類課程,自己還做不到的,也只能借助電腦和圖書為孩子提供學習機會。”
提起牟莊聯小建校的歷史,王開忠回憶,早在1972年興修太河水庫的時候,為了滿足附近四個村孩子們的上學問題,這所學校就建立起來,那時還是土坯平房。當時學校除了小學外,還有中學,生源人數最多的時候能達到500多人。王開忠告訴記者,“到了1986年,中學開始往鎮上遷,就只剩下小學還留在這里,那時的學生最多也有近200人,一個年級一個班,每個班接近40人,老師也有十幾個。”
從1998年開始,小學部也開始陸續搬到鎮上,直到2006年,四、五年級已經全部搬完,這里也成為了一處僅有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教學點。在這期間,學生們從土坯房搬進了現在的三層小樓。由于今年學校沒有二年級的學生升入三年級,因此從今年九月開始,學校只剩下一、二兩個年級了。王開忠說,“因為之前這里也曾是完全小學,各項配套設施相對也完善,我們只需要定期翻新和維護,就能滿足孩子們日常的學習需求。為了讓附近四個村的孩子們能夠就近上學,這個最小的教學點只要有生源就會繼續保留。”
為孩子能就近上學
教學點一直保留 由于距離鎮中心小學的路程遠達11公里,騎摩托車往返也需要一個多小時,而牟莊聯小地處深山,每到雨雪天,崎嶇的山路就更加難走,近幾年,唯一一輛通行的公交也停運了,所以要去鎮中心小學就讀的孩子每周只有一次乘校車往返的機會。王開忠告訴記者,“村里的孩子們家庭條件有限,他們的父母大多在鎮上或更遠的地方打工,有的只能兩三天回一次家,孩子們基本都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雖然中心小學提供了免費住宿,但對于一、二年級的孩子們來說,自理能力各方面都無法滿足住校條件,如果一、二年級合并到鎮上,對這些家庭來說,接送孩子非常困難。這也是辦學點不再合并的原因。”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在牟莊聯小內,三層高的教學樓全部粉刷一新,干凈的白色和充滿活力的橘黃色圍繞在小樓四周。王開忠告訴記者,“雖然學生少,但也要把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現給孩子們。所以新生入學前,我們重新粉刷了墻面和重修了廁所,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與一年級的教室相比,二年級的教室里顯得更加安靜。透過門窗記者看到,講臺上有一張大大的講桌和可推拉的黑板,講臺下,卻只有一套桌椅。王開忠告訴記者,“二年級僅有的一名學生叫翟善好,他的父母都在鎮上打工,每天早出晚歸,因為我們住在一個村,所以平時我既要教他讀書,還要承擔起接送他的義務。”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由于附近四個村子到教學點的距離并不近,所以除了北牟村的三個學生外,西南牟村、方山村以及西太河村的學生都是帶著午飯來上學。飯菜涼了,老師就用教室后排準備的電熱鍋燒水熱菜。中午午休的時候,學生們則在老師為他們鋪設的小床上休息。
今年讀一年級的雙胞胎姐妹王俊淞、王俊淇平時都帶著爺爺奶奶準備的午餐在學校里吃飯,當記者問她們中午吃了什么時,王俊淞告訴記者,“一個饅頭、一個雞蛋,還有王老師給我們帶的煎餅和菜。”在這里,既要當老師,又要做父母,對王開忠和陳標聚來說,這樣的身份讓他們對孩子們增添了更多期望和牽掛。
學校雖小教學不差
有孩子考全鎮第一 “雖然孩子不多,但是他們個個都很好學,像二年級的翟善好在去年的期中和期末考試中都考得了全鎮第一。”在提起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王開忠面露喜色,七名學生成績上分不出明顯距離,學習上能做到相互督促,扎實的學習態度讓老師們深感欣慰。而一想到這處教學點的未來,王開忠卻不由得嘆了一口氣。他告訴記者,還有一年半的時間,陳標聚老師就要退休了,再過五年,他也將離開教育舞臺。而村里一定還會有一批這樣的孩子等待著上學。
“因為這里地處大山,許多年輕人都愿意往外走,但凡條件稍好點的家庭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去城里讀書,所以留下的這些孩子家里的情況都不會太好。”采訪中王開忠向記者透露,現在,四個村唯一的一個幼兒園里就有等待明年入學的兩個孩子,“我們既然還能為他們提供基礎教育,就要想辦法把這里堅守下去。”
“保留教學點其實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為了孩子們能就近入學。”采訪中,淄博市淄川區教育體育局基教科張科長表示,近年來,按照國家和省市的相關規定,學校需根據實際情況,在自然生源不存在等情況下,上報相關部門得到批準才能進行合并或撤銷。根據實地調研,這處教學點有它必然存在的原因。張科長告訴記者,“牟莊聯小周邊的四個村子距離鎮中心小學較遠,拋開教學成本等因素,我們要首先考慮孩子們的入學問題,就近入學是最佳的選擇。而從安全方面考慮,一、二年級的學生年齡相對太小,不論是走讀還是住校,家長和學校都不能做到完全放心。”
采訪最后,王開忠告訴記者,從最初建校到現在,已經有44年的歷程,這期間,像他們一樣堅守在教育一線的老師退休了一批又一批,可學生還在,學校也在。現在,走在村中,仍有不少村民詢問,“學校再過幾年還有沒有了?”“我家小孫子四歲了,到了上學的時候還能不能在這里上?”遇到這些疑問時,王開忠和陳標聚都會肯定地答復,“只要有學生,我們教學點就要一直辦下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源露)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