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永恒在自家大棚里查看火龍果。
文/圖 半島記者 劉靜
大棚里的火龍果熟了,30歲的孫永恒一邊哄著6個月的小女兒,一邊給火龍果拍照片及小視頻,發到朋友圈招攬游客。一邊哄孩子一邊照看家里的合作社是孫永恒近幾年的常態。2010年孫永恒辭掉醫院護士的“鐵飯碗”,投身到農業種植中,沒少遭到家里人的反對,但她硬是憑著一股韌勁,學種植,跑銷售……終于贏得了所有人的支持,家中種植合作社的規模現在擴大到300畝,每年盈利百余萬。
不顧反對,護士轉行當農民 今年30歲的孫永恒是膠州市膠北街道和睦屯村人。她管理著家里300畝大棚,大棚里除了應季蔬菜,還有草莓、桑葚、葡萄、冰激凌西瓜、火龍果等各種水果。在村里,提起孫永恒,不少人都豎起大拇指:能干、能闖、能拿大主意。可在6年前,她剛從醫院辭職時,事情可不是這樣的。
“我是2006年從青島衛校畢業的,學的是普通護理,畢業后進了膠州中心醫院做了護士,后來去了婦幼保健院,2010年辭職的。”爽朗的孫永恒提及自己的轉行毫不后悔,“就是覺得那種按部就班,一眼就看到頭的工作不是我要的,當時家里種著大棚挺好的,我也想做這一塊,于是就打算辭職。”剛開始跟父母提辭職的事,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女孩子家的,安安穩穩工作不好么?好不容易供你上學,你又要回來種地?”父親老孫打心眼里不愿意,也不愿跟女兒說話。但倔強的孫永恒就是跟在父親身后,每天早起、晚睡,照看大棚,空閑的時候,還去別人家大棚里“偷師學藝”,學習作物的種植以及管理的知識。
“他們覺得醫院里的工作非常穩定,而且也比較體面,所以一開始都不同意,但后來看我很認真很堅決,學起來也上心,也就同意了。”孫永恒說。
發展電商,銷售渠道多樣化 一開始自己家大棚種植草莓、西瓜、葡萄等傳統的水果以及應季蔬菜。但這樣的種植好像缺乏點兒特色與賣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后,孫永恒與父親商量著引進桑葚種植。“一方面,膠州大棚種植桑葚的不多,物以稀為貴;另一方面,桑葚的采摘期在大棚櫻桃和油桃之前,在草莓之后的空白期。桑葚采摘也比較有樂趣。”桑葚引種成功后,成熟季節,孫永恒便將桑葚采摘搬到了美團、糯米、淘寶等平臺,配上了自家大棚內產品的圖片,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家里果蔬種植規模也不斷地擴大,由原來的十幾個大棚,擴展到60個。
“以前的銷售就是傳統的,除了往市場發就是通過自己親戚朋友圈里口口相傳,成立淘寶店以及在團購網站上發信息,知名度擴大,影響也擴大了。不少青島的游客,專門打電話預約采摘呢。”網絡試水讓孫永恒嘗到了甜頭,而且發展采摘游,比單純往市場上賣產品要收益高。
凡事親為,月子期間也“遙控” 今年4月份,孫永恒的第二個女兒出生,小女兒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更多的歡樂。小女兒出生后,孫永恒依舊忙碌,坐月子期間也不忘電話“遙控指揮”大棚里的工作。
“4月份采摘活動比較多,平時宣傳、銷售都是我負責,很多來采摘的游客電話都是打到我這里來,所以我就再打電話找人帶著游客去大棚。”孫永恒說,雖然在家坐月子,家里人也不讓她太辛苦,可她也“閑不住”。
從一開始對農業的一知半解,到現在的頭頭是道,孫永恒在農業創業的道路上越來越順利。
帶動就業,聘請村民當工人 孫永恒家的合作社一共約有300畝地,60個大棚,孫永恒的父親和二叔主要負責大棚的種植管理,但人手明顯不夠,于是孫永恒把村里的嬸嬸、大娘找了過去,聘請她們在大棚當員工。
“大棚里的工人有長期的,有短期的,繁忙的時候就多找幾個短期的幫忙。基本就從村里找,也算帶動就業。”孫永恒說,自己的農業事業越做越熟練,也非常愿意帶動村里的有空閑時間的年輕人參與進來。
現在孫永恒家大棚的有機蔬菜定向送到青島老年公寓、膠州丁家莊批發市場等場所,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水果大棚多是發展采摘觀光,收益也十分可觀。一年下來,合作社純收入過百萬。孫永恒心底有一個農業夢,就是引進更多的品種,豐富膠州的水果市場,讓更多的特色、健康水果,端上人們的餐桌。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