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促改革謀發展惠民生 山東創新氣質"新新"向榮

2016-09-26 13:48   來源: 大眾網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大眾網記者 馬俊驥

  不日新者必日退。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可以說,改革本身就是最大的創新。

  9月19日至24日,“供給側·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行走在山東大地,兵分兩路深入到九個城市的廠礦車間、學校民居、科研院所采訪,處處可以感受到創新帶來的改革驅動力、發展新活力和民生向心力。

  采訪團東線走過的濰坊、煙臺、威海、青島四個城市,處處都是山東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產業創新、科技創新、理念創新的動人氣質。從“舌尖革命”的玉米試驗田到機器人唱主角的智能工廠,從將政績“埋藏”地下的綜合管廊到活力充沛的菁菁校園……六天的采訪馬不停蹄、收獲滿滿,山東在改革發展中的創新氣質“新新”向榮。

  產業創新是改革驅動力,傳統行業劍走偏鋒精進內功脫胎換骨

  如果說發動機是自動擋汽車的“心臟”,那變速器可以稱得上汽車的“大腦”。以前,汽車“心臟”被德國、日本、韓國廠商壟斷,如今,中國“智造”的高擋位自動變速器也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打破國外壟斷的,是位于濰坊的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它創新研發的世界首款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8AT)填補了我國在高擋位自動變速器領域的空白,迫使國外產品降價,獲得了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一家低附加值的傳統機械企業脫胎換骨為一家實至名歸的高新技術企業,盛瑞傳動用了八年。八年創新,不僅讓企業換了“活法”,也為傳統制造業鳳凰涅槃提供了樣本。9月19日,在參觀完盛瑞傳動的精密生產線后,采訪團成員、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閆旭說,盛瑞傳動通過8AT創新研發,不但掌握了國際領先的核心科技,更通過產業鏈形成了上下游的國產創新產業集結。這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一個典型案例。

  如果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盛瑞傳動的創新轉型靠的“劍走偏鋒”,那么雙星集團則靠的是“精進內功”。

  9月23日,采訪團來到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雙星輪胎工業4.0(智能化)產業園,車間里唱主角的機器人讓大家開了眼。

  提起輪胎工廠,很多人想到的往往是黑乎乎的煙塵、翻滾的熱浪和灰頭土臉的工人。但在雙星輪胎的工業4.0智能車間里,關節機器人和工人密切配合,如同默契的伙伴互補工作;AGV小車無需人控,自動穿梭運送物料;成品入庫,不用工人汗流浹背地搬運,智能化成品立體倉儲中,堆垛機器人將一切代勞……車間的智能化程度,超乎采訪團記者們的想象。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需要去產能的重點行業,雙星輪胎和很多輪胎廠商一樣,經歷過行業的冬天,一度陷入困境。是創新挽救了雙星——在三年時間里,依靠推進“工業4.0”和“服務4.0”兩個生態圈融合建設,雙星輪胎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到過去的3倍,產品不良率下降80%,淘汰了60%的落后產能和產品。“去產能不去收入”,雙星輪胎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銷量、效益持續三年雙增長的企業,其中2014年利潤增長100%以上、2016年一季度利潤增長又實現177%。

  “從整個行業來看,不通過自動化、信息化升級提升行業的效率和質量,從而改變輪胎行業落后的局面是不可能的。”雙星集團副總經理李勇博士說。

  一路走來,山東傳統行業依靠創新脫胎換骨的例子比比皆是。招遠的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行業內首創“1+10”全封閉循環生產模式,將原料豆子吃干榨凈,給不起眼的粉絲產業賦予了生機和活力;龍口的叢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產能過剩的鋁被創新開發出輕量化汽車、特種船舶、過街天橋天橋、鋁合金建筑模板等產品,創造新供給讓鋁材身價倍增……

  科技創新給發展新活力,高新技術在海洋在田間“咯吱”有聲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山東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傳統行業依靠創新脫胎換骨、涅槃新生,本就帶有創新基因的高新技術行業也正“新新”向榮。

  9月22日,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采訪團記者們為這里實現“海洋強國”而使出的“洪荒之力”感到振奮。作為一家全球矚目的“國字號”實驗室,這里將開展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提升我國海洋科學與技術自主創新能力。

  戴上模擬真實海底狀態的VR頭顯設備,記者們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這個設備挺酷的,甚至能清楚看到海洋世界里的浮游生物。” 央視網記者邢斯馨說。

  新華網山東頻道編輯宋瑋說,這里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將加快推動我國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為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建設海洋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青島市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2.3%,占GDP比重近三成,海洋經濟已成為青島經濟新的“增長極”。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成立將為青島乃至全國發展藍色經濟和海洋經濟提供創新驅動和科技支撐。

  科研創新不僅在浩瀚大洋、在實驗室,也在鄉間地頭、在試驗田;科學家也并不全都是身穿白大褂的高級知識分子,還有頭戴草帽、年近古稀的老農民。

  9月20日,在位于煙臺萊州的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站在臨近收獲的玉米新品種試驗場里,著名玉米育種專家李登海向采訪團記者們講述了自己44年的玉米情結。44年如一日,千言萬語匯聚成一個詞——“創新”。

  17歲就開始務農的李登海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條影響自己一生的新聞:1972年,美國的春玉米最高畝產達到了1250公斤。“那時我國的玉米畝產量只有一兩百公斤,而美國的最高產量卻是我們的8到10倍。”李登海說,看到那條新聞后,他給自己定下了一生的目標: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豪言狀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需要永不言棄的創新。1979年,李登海育出了“掖單2號”緊湊型玉米雜交種,創造了我國夏玉米畝產776.6公斤的新紀錄;1989年10月,“掖單13號”玉米創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紀錄,畝產1096.29公斤;2005年,緊湊型超級玉米新品種創造了畝產1402.86公斤的夏玉米高產紀錄;2013年9月29日,“登海618”創下了畝產1151.65公斤的百畝豐產方全國高產紀錄……從數據來看,哪個新品種更好?似乎永遠是下一個。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李登海仍忙碌在玉米地中,創新研發新品種。“我們目前主要研發生育期短、產量高、質量優、適合大規模機械作業的新品種。”李登海告訴記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登海種業要補齊早熟高產產品這個短板。

  李登海說,他喜歡蹲在地里聽一種“咯吱”聲,“那是玉米生長的聲音”。沒有對創新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著追求和砥礪堅守,這種代表著發展新活力的美妙“咯吱”聲,有誰會注意聽、聽得見?

  理念創新生民生向心力,讓現在多有活力就讓未來有多美好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行走在山東大地,采訪團記者們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到,創新理念已經深入方方面面、深入人心。在山東威海,東部濱海新城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如火如荼,它能有效解決城市道路“馬路拉鏈”問題,提升城市整體管理水平。今明兩年,威海要建設11個地下綜合管廊,總長34公里。根據測算,每公里的造價約為8000萬元,僅濱海新城管廊項目投資超過31億元。

  將這樣一大筆錢“埋”進地下,看不見的“政績”體現的是城市建設理念的創新,此時的創新,將在多年之后讓居住在這里的所有人受益。

  9月24日,在青島地鐵集團,采訪團記者們感受青島發展的“地鐵加速度”。從1987年青島開始籌劃地鐵項目,到2015年3號線北段開通試運行,再到遠期規劃建設18條線路、400個站點,青島地鐵建設歷程將跨越幾十年。

  在這樣一段歷程中,早期的規劃者和建設者或許有人看不到最終建成時的樣子,但我們相信,當28年前,青島地鐵規劃落下第一筆時,“創新”這根弦一定繃緊在他們的心中,為了“城市動脈”百年暢通。

  雖然目前青島地鐵只開通了10個站,單程僅需19分50秒,但對于青島城市圈、黃金產業圈的提升作用已經初見端倪。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說,地鐵作為城市交通動脈,是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條件、提高市民生活品質的“一號”民生工程;是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地上地下一體發展的“龍頭”先導工程;是拉動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競爭力的“骨干”基礎工程。

  2015年12月,《青島市軌道交通產業鏈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市軌道交通產業鏈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到2025年,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及產業鏈實現產值1500億元。

  “此時此刻”是未來的“種子”,創新讓“現在”多有活力,就讓“未來”有多美好。對于國家和民族來說,孩子就是未來,教育理念的創新,關系著我們所有人的前途和命運。

  9月19日,在有著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之稱的濰坊一中校園里,滿懷朝氣的學生們從身邊走過,創新活力充沛在每個角落。畢業于此的高二英語教師梁曉冰向采訪團記者們回憶起了自己上學時的情景:班里學生滿滿登登的,后排同學緊貼著后墻壁,“那時我們想辦黑板報就得趁課間和放學后,要不根本沒有空間。”

  解決“大班額”問題是山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補足民生短板的重要任務,也是教育理念創新的重要體現。山東省教育廳要求,到2017年山東省中小學將徹底解決“大班額”問題。在濰坊一中,記者們看到,高一年級幾個教室里最后一排到后墻壁有近兩米寬的空間,教室不再像以往那么擁擠不堪。數據顯示,濰坊一中現有學生5000人,而教學班級多達110個,已提前兩年完成山東省解決大班額的要求。

  目前,濰坊市開工校舍面積236.69萬平方米,處全省第一位;新增學位57708個,占規劃新增學位數的29.58%,為解決大班額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校舍寬敞了,老師也多了。濰坊市教育局督學韓光福說,濰坊對全市中小學足額安排用編進人計劃,實行“有編即補、退補相當”的原則,其中2015年全市共引進在編教師1872名,2016年落實教師招聘計劃2149個。

  創新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從城市建設到基礎設施拉動再到教育條件改善,創新理念產生了無與倫比的民生向心力。

  恰如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山東的創新發展步伐永不停止。大眾網記者從山東省科技廳了解到,“十二五”末,山東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23%;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4.77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2.51%;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1.69萬件,年均增長32.6%,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9件;登記技術合同2.06萬項,成交金額339.74億元,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保持在全國第六位。

  “十二五”期間,山東累計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勵147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項;獲得國家專利獎152項,其中9個專利項目獲得中國專利獎金獎,國家科技獎和專利獎獲獎數量均位于全國前列。

  目前,山東全社會創新創業環境日趨優化,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創新格局初步形成,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體系不斷健全,高層次、多形式、寬領域的開放創新格局加快構建,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正在全面深入推進。

   [編輯: 李敏娜]

相關專題:供給側·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