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9月13日消息 廁所文明是現代文明樂章不可缺少的音符。無論從城市的生態結構還是城市的功能結構而論,公廁建設在城市建筑中都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青島市市南區地處老城區沿海一帶,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旅游中心,公廁建設作為體現城市文明治理的重要課題,已越來越多的被政府和民眾所矚目。市南區政府城市管理局作為主管單位,在建設中解放思想、拓展思路,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擴大面積,同時融入多層次的設計理念,打造一扇以人文關懷為特色的城市文明“窗口”。
既要普惠大眾,又要關注個需
為特殊人群開辟一個“第三衛生間” 為了緩解以往女廁前常常排起“長龍”的現象,改造后的公廁在蹲位設計時,沒有采取傳統的男、女“一刀切”,而是適當“重女輕男”,增加了女廁蹲位比重,更加注重設計科學性、合理性。在男廁和女廁之外,還獨立存在著一個特殊的空間——“第三衛生間”。當父母帶著年幼的異性子女、子女帶著年邁不能自理的父母親外出時,面臨傳統的公廁性別分區,會出現無從選擇的尷尬,“第三衛生間”便是為了滿足這類有特殊需求的人群而設立的。走進“第三衛生間”,約8平方米的空間內,成人及幼兒坐便器、男性小便斗、無障礙設施、嬰兒護理臺、兒童安全座椅、行李架等一應俱全,為個體需求提供解決之道,如廁尷尬迎刃而解。
既要貼心服務,又有溫情關懷
為“城市美容師”搭建一處避風港 公廁里設置的免費衛生紙、洗手液、烘手機以及LED屏幕上滾動播出的天氣提示,無一不彰顯著市南區公廁的服務品質,但更讓人稱道的,則是這處與西藏路公廁集成一體的“城市美容師”驛站。被譽為“城市美容師”的環衛工人,無論嚴冬酷暑,終日奮戰在大街小巷用辛勤汗水洗刷城市污垢。遭遇惡劣天氣時,環衛工人只能就近于臨街門市暫避,即便不招來“白眼”,他們也會縮在角落,盡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現在環衛工人終于有了自己的避風港——“城市美容師”驛站。驛站門口懸掛明顯標識,室內配備休息座椅、冷熱水、空調、微波爐等,專人負責,將室內打理得窗明幾凈,全天向環衛工人開放,并提供飲用水、加熱飯菜、臨時休息等便捷服務。在環衛工人辛勤勞作的間隙,小小驛站為他們遮雨蔽日,大大增強了環衛工人的歸屬感。
既要有“面子”,又要好“里子”
為街頭增添一片精致小景 在滿足了人流荷載、功能完善等基礎要求的同時,市南區以“一廁一景”為建設標準,堅持將公廁的外觀審美以獨特的色彩立足于環境之中。以西藏路公廁為例,公廁呼應于整個城市的建筑特色,采取歐式建筑風格,做到與周邊環境相容相洽。應建設“海綿城市”要求,公廁門前鋪設新型透水磚石,大大增強雨后排水能力;廁外還設置了廢舊衣物及電池回收箱,展示著這座城市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步入公廁,迎面設置了一堵文化墻,墻上一幅幅老照片記述了公廁的歷史變遷,也折射了城市的文明發展。此次,結合公廁改造項目,市南區城市管理局還對公廁周邊的景觀長廊進行了翻新粉刷,補栽植株,為街景增添一筆清涼的綠色。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為城市文明打造新名片 市南區公廁建設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經歷著一個建設、完善、再建設的發展歷程, 在革新臟、臭、小、少等傳統弊病的同時,走出了一條與居民和游客需求相適應,與特色環境和文化品位相適應的發展道路。“公廁革命”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現代化、文明化進程的內容之一,“公廁革命”不但意味著技術的進步,更加意味著城市環境意識和公民行為方式的轉變。青島市市南區作為“公廁革命”的踐行者,引領了城市公廁文明的一大進步。
下一步市南區將進一步陸續改造沿海一線符合條件的公廁,打造具備功能特色的新型集成公廁,因地制宜增設“城市美容師”驛站、第三衛生間、廢舊衣物電池回收箱、智能回收機、自動售貨機、手機充電樁、無線局域網等設施,致力于從細處提升服務品質,從微處彰顯人文關懷,以“小公廁”體現“大民生” 、“大文明”。
文 孫貼靜
[編輯: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