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走進云南路街道四個感人家庭 了解家風故事(圖)

2016-08-23 15:21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文/半島記者 王一婷 劉曉林 圖/受訪者提供

  照顧殘疾妻子十幾年、恩愛如初的善良丈夫,照顧“公爹”而不改嫁的賢惠兒媳,每天給九旬母親派“任務”的孝順兒子……這些云南路街道里的優良家風典型家庭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溫潤家風的意義。本期記者帶您走進四組家庭,一起了解他們的家風故事。

  “十幾年來,吃喝拉撒全靠丈夫”

  ●出場:嘉祥路社區 張惠云家庭 ●家風:夫妻恩愛,同甘共苦


  在云南路上有一個零售屋特別引人注意,因為開店的人是患有先天肢體一級殘疾的張惠云。今年40歲的張惠云雖然身體殘疾,但她和丈夫結婚14年來憑借堅強的意志和不怕輸的精神,相互扶持,從原來“艱難”的生活,到現在不僅擁有了自己的事業,還擁有了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

  8月17日下午,記者在張惠云的零售屋見到她時,她的丈夫正在溫柔地給她喂水。由于張惠云是先天性肢體一級殘疾,還患有類風濕及強直性脊柱炎,全身大部分關節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

  “我身體不好,生活不能自理,跟丈夫結婚這十幾年來,吃喝拉撒全靠丈夫幫忙。”張惠云告訴記者,自己跟丈夫是自由戀愛,能跟丈夫走到一起自己一直覺得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我雖然不能像正常的妻子一樣幫助丈夫干活,但每次出去買菜或者逛街我都會依著丈夫的口味先買,買他愛吃的。”張惠云笑著說,做什么事都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這也是兩人十幾年來一直恩愛有加的秘訣。

  “我雖然身體殘疾,但一直以來我都不服氣,是一個很喜歡挑戰的人。”張惠云笑著說道,她一直覺得正常人能干的事殘疾人一樣能干,并且也不一定會比正常人干得差。曾經有一份網絡客服的工作邀請張惠云去做,工作簡單,工資待遇也不錯,但張惠云卻毅然選擇了自己創業。

  “當時那家公司很看好我,因為我打字比較快,反應程度也可以。”張惠云回憶道,待遇一個月1500元左右,這個工資待遇作為一個殘疾人來說還是可以的。“我自己比較喜歡跟人打交道,覺得做網絡客服比較虛擬,雖然待遇可以,但我不是很喜歡這份工作,于是就把這份工作介紹給了別的殘疾人,自己選擇了創業。”張惠云笑著說。

  “最開始我和丈夫兩人的零售店只有2.5平方米,那時條件很艱苦,只能站著沒地方坐。”張惠云回憶道,如今的零售屋近10平方米,已經很滿足了。“生意雖然不大,但都是我和丈夫共同努力創業得到的成果。”張惠云笑著說,相信未來的生活會更美好。

  丈夫去世,她挑起照顧公婆重擔

  ●出場:莘縣路社區 宋淑華家庭 ●家風:以孝為先,善良包容


  家住莘縣路29號的88歲老大爺韓光善是個幸運的老人,因為他有一個善良的兒媳宋淑華。8月19日,記者來到他們家中,韓光善正躺在床上休息,一旁的宋淑華一直守候在床前照料老人。

  2000年,宋淑華的丈夫因車禍去世了,公公婆婆受不了打擊,不久都病倒了。在宋淑華認為,雖然丈夫走了,但她沒有理由丟下二老。后來,婆婆因患癌癥去世,她又扛起照顧重病的公公的重擔。命運捉弄人,公公患有先天性腸道疾病,加上有高血壓、心臟病病史。她只能辭職回家全身心地照顧公公。2007年公公患上聲帶癌,自手術后,便臥床在家,而且每隔兩個小時就得大便一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宋淑華怕公公摔倒,每兩個小時就陪公爹上衛生間,也從來不嫌臟臭地為公爹擦洗。在她無微不至的關懷下,老人的身體狀況好轉,心情也不錯,在輪椅的輔助下可以遛彎了。但是噩耗又來了,公公腿部不小心受傷,再次臥床休養。

  “以前我每天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公爹’出門轉轉,他會喊著去哪逛,最喜歡去團島吧。”宋淑華說,去年公公腿部受傷后,一直臥床在家,她每天的工作就變成了足不出戶地陪伴老人,買菜也托街坊鄰里代買,生怕不在時老人會有需要。老人腿腳不便了,連大小便都難以自理。“他150斤,比我沉了30斤。我腰間盤突出,上了年紀也有點力不從心了。鄰居魏延琴主動過來幫忙,我們兩個人一個周給他‘灌一次水’,解決大便問題。”宋淑華說道。而這些都讓“公爹”韓光善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我晚上最多睡三四個小時,她也跟著我熬夜。為了照顧俺,兒媳已經幾年沒回過一趟娘家了,平時只能打電話給家里老人報個平安。俺兒子去世16年了,她沒改嫁,照顧完婆婆,還得照顧著我……”老人說著說著老淚縱橫,“俺這個兒媳婦真是比親閨女都親!”

  “最好的教科書是言傳身教”

  ●出場:嘉祥路社區 李淑青家庭 ●家風:勤勞能干,尊老愛幼


  今年已年過六旬的李淑青,是嘉祥路社區的一名普通退休黨員。她每天時間表都安排得滿滿當當。“上午照顧母親,下午照顧孫兒,晚上兒子兒媳下班回來照顧一家老小。”8月19日,李淑青說。

  李淑青是家中最小的子女,由于哥哥姐姐們年事已高,照顧母親的重擔一直在李淑青身上。“我自己眼睛視力不好,母親在我年幼的時候沒有嫌棄我、拋棄我,并且盡心盡力地養育我成人,現在她老了我理應照顧她,這一切都是我作為子女應該做的。”李淑青說道。

  每天天一亮,李阿姨就出門采購,把一天一家人的生活物資都買回來。然后煮飯做菜、洗衣服,還得抽出一定時間給老人按摩全身,保證老人全身舒適性。在李淑青的悉心照顧下,母親的精神狀態一直很好,不光母親很滿意,也常常獲得街坊鄰居的稱贊。

  多年媳婦熬成婆,李淑青也升級變成了婆婆,還做了奶奶。除了照顧年近百歲的母親,李淑青還要擔負起照顧孫子等很多責任。對于婆媳關系,李淑青覺得最好的教科書就是“以身作則”。她用實際行動給兒媳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兒媳也深知婆婆的辛勞,經常主動給她搭把手。

  每天晚上是一家人其樂融融、歡聚一堂的時間,兒子兒媳下班回家,李淑青會做上一桌好菜,讓忙碌一天的家人都能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得到放松,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美美滿滿。李淑清阿姨常說:“我就是個普通的退休工人,沒有太高的文化,靠的是努力辛勤工作勞動過日子,我就希望全家老小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照顧好我的母親、照顧好我的老頭兒子兒媳和我的大孫子,我就滿足了。”

  “不孝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家庭:壽張路社區 彭巖家庭 ●家風:以孝為先,傳承美德


  33年前,父親去世后,彭巖就擔負起了照顧母親的責任。雖然今年彭巖也已經70歲了,但是他33年如一日地照顧母親,將母親開心與否放在首位,為母親培養興趣愛好,陪母親健身……在他的照顧下,雖然他的老母親已經95歲了,但是身體依然康健,每天生活得很充實。現在,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兒子、孫子也以孝為先,喜歡陪伴家里的老人。8月17日,在壽張路社區,記者見到了孝敬老人的彭巖,聽他講述了自己與老母親的故事。

  “我們兄弟一共三個人,33年前父親去世后,母親提出想跟我們一起過,那我肯定要把母親照顧好。”彭巖告訴記者,他平時的觀點就是“百善孝為先”,如果不孝順的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而且我的妻子跟我的觀點也一樣,在照顧老人方面,她主要負責后勤工作。”彭巖笑道,“很多人家都照顧不好老人,但是把老人當做自己的小孩來養,那肯定能照顧好。”

  在照顧老母親方面,彭巖和妻子江書美沒有別的訣竅,唯一一點就是把老人的開心和需求放在首位。“每季下來新鮮果蔬,我們都會買回來給老人嘗嘗,她喜歡吃,我們就會多買一些,讓老人吃得開心。”彭巖說道,除了吃的方面,他還會經常給母親講個笑話,唱幾首歌,這個時候,他的母親就很開心,會拍手叫好。

  每天早上六時到六時三十分,彭巖都會給他的母親一個任務,那就是繞著小區轉一圈去買幾根油條,而彭巖就跟在身后。“我給母親的這個任務一方面讓她鍛煉身體,另一方面讓她覺得自己也是能幫上忙的,這點也很重要。”彭巖說,吃完飯之后,他還會和母親一起練書法,讓她用毛筆寫下一天的事情,多活動腦子。現在,雖然彭巖的母親已經95歲了,但是身體依然康健,每次在樓下聊天,還幫助身為樓長的彭巖擔負起看家護院的職責。“每次有陌生人進入樓院,母親總是第一時間告訴我。”彭巖笑道。

  雖然彭巖和妻子都已經70歲了,但是在彭巖看來,他們照顧母親依然“不費事”。“我覺得我的身體還行,也能一直照顧下去。”彭巖說道。在彭巖的影響下,他的兒子、孫子都將孝道放在首位,“我8歲的小孫子,每次回家都是先叫太奶奶,有什么好吃的也都先給太奶奶吃。”彭巖說,“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都很欣慰,言傳不如身教,我們老一輩也要給年輕人樹立好的榜樣。”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