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前,一對農村夫婦收養了一名被棄女嬰。這個意外得來的孩子,讓原本不能生育的夫婦倆感受到了為人父母的喜悅舒心,并給孩子起名楊舒馨。這個孩子患有天生無肛,善良的夫婦二人湊錢為她做了手術,幫孩子恢復健康。本以為幸福日子從此到來,結果他們很快就發現這個孩子還天生聾啞。他們依舊沒有放棄,四處求醫,10年后,經過不懈的努力,小草基金、玫瑰聯盟向孩子伸出了援手,免費為她提供了助聽器,小舒馨的世界從此變得熱鬧起來。
現場
失聰女孩聽到聲音 昨日上午9時許,記者見到了小舒馨和她的養母馮志娥。小姑娘乖巧地依偎在母親身邊,總是笑瞇瞇,兩只大眼睛到處看。馮志娥告訴記者,孩子的眼睛,因為黑色素沉淀不夠,一只是深藍色,一只是黑色,雖然顏色不一樣,但并不影響視覺。 “就是耳朵聽不見,嘴巴也不能正常說話。 ”馮志娥說。
這個問題困擾了一家人足足10年,這次終將解決。負責為小舒馨調試助聽器的梁立秀醫生將她叫到身邊,將一個連接電腦的耳蝸型模具戴在她耳朵里,此時電腦屏幕上顯示出抖動的波紋。醫生又根據情況,將助聽器調試一番,戴在小舒馨的耳朵上。
隨后,醫生在小舒馨的耳邊拍了幾下掌,小舒馨抬起頭來看著醫生使勁點了點頭,示意她聽得到,而這幾個掌聲也是小舒馨第一次真正聽到的聲音。看到女兒對聲音有了反應,馮志娥立馬拉住了小舒馨的手,不停地大喊她的名字。小舒馨也立馬回復媽媽,嘴里咿咿呀呀地發出聲來。這一刻,讓這個家庭足足等了10年。
說法
康復的路還很長 梁立秀告訴記者,雖然小舒馨戴上助聽器,但并不意味著所有問題都解決了,這只是一個起步階段,未來還有很多康復項目需要跟進。目前,小舒馨的聽力年齡就跟剛剛出生的孩子一樣,聽力年齡和實際年齡相差10歲。對聲音的認知就好比一個完全不懂外語的人到了國外,雖然能聽到別人在說話,卻完全聽不懂什么意思。
雖然有了聲音刺激,小舒馨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常用詞的意思。如果想開口說話,還將面對更大的困難。因為小舒馨現在已經10歲,錯過了最佳聲音發育期。 “還是有希望的,她可以通過后期佩戴助聽器語訓,達到開口說話的效果。 ”醫生告訴記者,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發揮最大的作用,平時在家中要把每一次的語言交流當做康復語言課,重復練習,教孩子發聲。
講述
撿回被棄女嬰遭遇一波三折 說起這個讓眾人揪心牽掛的聾啞女童楊舒馨,還要將時光倒轉到10年前。10年前的一天,馮志娥的婆婆像往常一樣去菜田里干活,在地里看到一件紅色棉襖,走近一看發現里面包著個女嬰。因為當時已接近入冬,老人趕忙將孩子抱起帶回家。當馮志娥與丈夫第一眼看到這個女嬰時,就喜歡得不得了,因為夫妻二人不能生育,他們便決定撫養這個女嬰。
“當時就覺得是老天送給我們的禮物。”馮志娥說,因為小舒馨的到來,家里一下熱鬧起來。因為深知要孩子不易,夫妻二人對小舒馨倍加疼愛,雖然家境不寬裕,但兩人也是想辦法讓孩子喝上好奶粉。可初為父母的喜悅感還沒體驗夠,一個晴天霹靂般的壞消息就降臨到他們身邊。每次給小舒馨喂奶的時候,小家伙都喝得狼吞虎咽,可沒過一天,孩子就哭鬧不止,整個臉憋得紫紅紫紅。一家人忙做一團,不停地找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再仔細查看孩子身體時發現,原來小舒馨天生無肛門。為了解決孩子的痛苦,馮志娥一家拿出所有的家底,又向親朋好友東拼西揍借了幾千元,為孩子做了人造肛門手術。
做完手術后,小舒馨像其他嬰兒一樣健康,馮志娥一家人以為從此他們就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可不幸再次降臨。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夫婦二人又發現孩子睡覺時不管周圍有多吵都不會醒。起初覺得是孩子好帶不鬧,但后來時間長了越來越覺得有問題。在孩子6個月大時,馮志娥與丈夫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夫妻二人又一次聽到不幸的消息,小舒馨被檢查出有先天聾啞,這個消息使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
“當時也曾閃過放棄的念頭,但與孩子相處的這6個月,已經有了感情,根本舍不得啊。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馮志娥淚如雨下。和丈夫商量后,夫妻二人決定就算砸鍋賣鐵也要治好小舒馨,讓她和其他的孩子一樣聽到外面的世界。就這樣,兩人一邊努力掙錢,一邊四處帶著小舒馨尋醫看病。
直到小舒馨4歲時,二人帶著孩子到濟南找專家咨詢,做人工耳蝸是否可行。經過一系列的檢查,最終評估的結果是當時還不適合做人工耳蝸。這種情況下,他們暫停了對孩子的治療,帶回家悉心照顧。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也到了上學的年齡,原本同村和小舒馨一同玩耍的孩子也都背起了小書包。此時小舒馨也對上學充滿了期待。“一定要讓孩子上學,不能讓她被耽誤了!”馮志娥心里暗暗發誓,可跑遍了周圍的小學,都沒有合適小舒馨的。“這些聾啞學校都要求孩子必須每周接一次,可我和丈夫都不行。”馮志娥說,為了能給小舒馨提供更好的生活,夫妻二人有時要打好幾份工。后來家人得知青島有一所中心聾校,便帶著她來試試。在了解到小舒馨的情況后,學校為她免去學費。雖然學校也要求家長必須每周接一次,但好在為小舒馨找到一個寄宿家庭可以幫忙照顧她。
去年6月,小舒馨如愿上了小學。但讓孩子開口說話、聽到聲音,這個心愿始終在夫妻二人的心里。去年7月,馮志娥送完小舒馨上學,坐車返回萊州途中,與旁邊的乘客閑聊時,同車的乘客聽到小舒馨的遭遇,告訴她可以試著向救助基金尋求幫助。回到家后,丈夫楊振宇立即開始寫求助信。
收到救助信后,小草基金辦公室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與小舒馨的養父母取得聯系。經小草基金常務理事會研究通過,決定將楊舒馨納入小草基金救助范圍。但考慮到小舒馨的情況并不完全符合小草基金的救助條件,于是工作人員又聯系到玫瑰基金,共同幫助小舒馨。
此后,工作人員又找到小舒馨的班主任,聽取老師的建議,希望給予孩子更切實的救助。老師提到孩子到現在沒做過任何康復訓練,剛到學校的時候什么都不懂,但學習能力并不差,很快一些簡單的手勢能看懂,下一步就是需要給孩子配一副助聽器。
在得知此消息后,小草基金便展開了進一步的救助。今年3月,帶著孩子來到第八人民醫院做聽力檢測,考慮到小舒馨的實際情況,醫院為小舒馨免去了檢測費。在小草基金、玫瑰聯盟等多方力量的幫助下,小舒馨終于戴上了助聽器,聽到了聲音。
未來 >>>
慈善救助將一直持續 等到助聽器佩戴一個月,小舒馨對聲音有了一定的認知后,醫院將再為她做專業的評估,制定接下來的康復訓練項目。馮志娥告訴記者,雖然孩子現在還不能完全聽懂聲音,不能開口說話,但也已經邁出了一大步,這塊壓在心里的大石頭也算卸下來了。 “未來我和丈夫還要拼命掙錢,萬一未來她不能獨立生活,還能留些錢給她。如果她有出息了,我們還要供她上大學。
記者從小草基金了解到,為了能夠更大限度地幫助到小舒馨,小草基金還拿出專款,每月為小舒馨一家提供500元的救助金。與此同時,玫瑰聯盟也將持續幫助小舒馨,為她提供必要的幫助。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樊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