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韓金惠
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正確的態度是探索新辦法,填補相關法律空白,而不是拒之千里之外。工商等監管部門如果還是繼續將微信購物糾紛排除在監管之外,那就是典型的庸官懶政。 7月21日,甘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2016年上半年信息分析報告》,該報告指出,微信購物屬于個人私下交易,不同于一般的網購,不受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報告建議公眾不要微信購物。國家工商總局對“微店”等依靠社交工具營利的經營行為還沒有明文規定。報告建議,通過此類方式購物發生糾紛,消費者可通過司法途徑處理。(7月24日《中國青年報》) 國家工商總局沒有明文規定,基于這樣的前提,甘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做出微信購物不受新消法保護的表態。這樣的表態并非第一次出現,此前一些專家甚至消保委都有過類似言論。可就目前的趨勢來看,微信“朋友圈”越來越像“生意圈”,微信購物發展得風生水起。面對這股不可忽視的市場力量,這句“不受新消法保護”非常之不負責任。
如果說新消法中關于經營者的定義并不能準確地涵蓋微商,那么,《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以及《反壟斷法》中的界定就比較清晰:經營者是從事商品經營或提供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既然經營者的外延包含了個人,微信購物即便屬于個人私下交易,也應該受到法律保護。
其實,在互聯網時代,生活方式的變化日新月異。微信購物和當初的電商平臺一樣,都只不過是技術發展的一種產物。依托社交工具展開的經營行為與其他傳統意義上的市場經營行為并無本質區別,都是為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經營行為,只是在形式上更加靈活多樣。當前新消法沒有明確將微信購物納入保護范疇,只能說明法律對于這一新興事物還存在滯后性。從這個角度講,微信購物可以并且應該適用新消法當中的約束性條款,以此來規范市場秩序,維護消費者權益。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微商營銷門檻低、自由度高、流動性大,無需注冊公司或實名認證,工商等監管部門介入管理存在一定難度。但是,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正確的態度是探索新辦法,填補相關法律空白,而不是拒之千里之外。其實在去年,地方性的微商整治模式就已經暗暗啟動,深圳市政府與騰訊微信協商,試圖實現對微商產品的來源地追溯,同時制定對制假售假企業的懲罰機制。同時,微信官方也開始對微商進行打假,建立品牌維權平臺,一經發現銷售假貨即做封號處理。這些舉措都向我們傳遞著微商市場走向規范化的信號,對此,工商等監管部門如果還是繼續將微信購物糾紛排除在監管之外,那很明顯是推卸責任的庸官懶政。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