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轉變思路、轉變觀念 看萊西三個村莊的致富經

2016-06-03 13:39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嵐桑村修路工作仍在熱火朝天的進行中,這段土路即將鋪瀝青。



  

嵐桑村新建的柏油馬路。



  

村里新建的小廣場是居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從萊西的三個村莊探訪回來好幾天了,我們還在討論著那里的事兒。比如,鄉村綠化那么好,空氣那么清新,為啥沒人去投資?嵐桑村修路修井供電,方便村民出行增加農田收入,是不是可以推廣?格達村通過土地流傳,讓老人們不用土里刨食,是不是有典型意義?西埠村建成塑鋼無柱大棚,農民能直起身子干活了,怎樣才能引來采摘游客等。記者發現,很多人不相信島城有貧困村,記者也發現,通過這些村自身和外在的幫扶,村民離著脫貧致富正越來越近。

  轉觀念,文化扶貧

  村民跳起廣場舞


  一路的綠樹成行,一路的大棚閃亮。去往萊西市馬連莊鎮嵐桑村的路上,一點也看不出這里是省級貧困村。村委會辦公場所擁有十二間大房子,挺大的一個院子。村委會外面,水泥鋪就的小廣場上,兩位老年人正領著孩子在玩耍。一位村民介紹,村里最大的變化來自一年前,柏油路、小廣場都是最近才有的。

  作為產芝水庫的整體移民村,嵐桑村是在隔壁村基礎上“插村”形成的,村里312戶976口人,口糧地不到3分,干旱的時候糧食都不夠吃,剩下的水淹地“十年九不收”,常常被洪水淹沒。村里80歲以上的老人有20余人,70歲以上的120多人。年輕人嫌累寧肯在外邊溜達也不回來,怎樣才能增加村里的收入?去年6月份從青島市區被派到嵐桑村進行幫扶的“第一書記”劉志峰來到村里后可犯了難。

  犯難的可不止是劉志峰,還有當地的老百姓。這兩年天旱,水淹田旁邊也澆不上水,對村里的主產烤甜瓜的影響很大。村里只有4條硬化路,人難走也就罷了,要緊的是要把甜瓜送到批發市場上去,一顛簸稍微磨了一點皮,就成了破爛,半價人家都不要了。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劉志峰決定從加大基礎設施方面開始下手。推土機、挖掘機在不斷轟鳴,5月14日,嵐桑村里修路仍在進行,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已經修了5公里長的硬化路和柏油路。

  而在村頭的烤甜瓜大棚里,種植戶徐芝會正在熱氣騰騰的大棚里摘甜瓜。氣溫高,濕氣重,人就像待在蒸籠里,當地人都把種甜瓜叫做烤甜瓜。今年徐芝會卻很高興,“大棚旁邊有了平塘、機井,200米內都能用上水,一畝地比往年多收六七百塊錢。”另外,水泥硬化路也鋪到了大棚門口,開著手扶拖拉機一路平坦,順順當當地送到了批發市場,磕碰的也少了。

  收入增加了,出行順當了,村民們也樂和了,但是想樂和一下,扭個秧歌都沒地方。“光修路、打井也不行,關鍵還得把大家的干勁兒激發出來,讓大家能打起精神去致富,也能放松下來享受。”劉志峰說,還得通過文化扶貧改變大家的精神狀態。隨后,他爭取資金重修了村委會辦公室,設立了黨員學習室、遠程教育基地;與村委會工作人員一起,扒掉村委辦公室前面的5棟破舊不堪的老房子,修整成13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

  轉思路,土地流轉

  干不動了照樣有飯吃


  李成元今年79歲了,前兩年老伴去世之前,他還經常下地種玉米、種花生,老胳膊老腿的,一年到頭忙忙活活,三畝六分地也就能掙個千兒八百塊。如今干不動了,兒子在外地打工,他自己也沒啥收入來源,這可怎么辦?從2015年起,村里幫他把田地流轉出去,一畝地的流轉費是1000元,這樣不用下地干活了,平時還能有個零花錢。

  李成元所在的馬連莊鎮格達村,總共有1026人,其中60歲以上的240人。現在村里基本沒有年輕人,因老致貧的人太多了。格達村黨支部書記李軍說,干不動了,在那里撂荒吧,怪可惜的,轉租出去吧,一畝地一年只能得一兩百元,也沒啥意思,“再過十年,這些人都老了該怎么辦,地交給誰種,村民的花銷從哪里來?”

  國家的土地流轉政策,給格達村提供了新的思路。從2012年開始,村里幫著貧困戶、老年人統一進行土地流轉,到目前為止已經以1000元每畝的價格,流轉出230多戶村民的600畝土地。土地流轉之后,村里還有1600多畝地,足夠當地村民的糧食和蔬菜。

  像李成元一樣,把土地流轉出去的還有李成道、李福華老兩口。兩位老人今年都81歲了,去年8月份流傳出去兩畝地,又把靠近水源的兩塊肥田,以土地的形式入股了葡萄園。“自己種地一年連500元也掙不了,流轉出去一年是1000元,兩畝地入股葡萄園后,一年能增加四五千元的收入。”李承道老人說,家里還有糧食,要是沒病沒災的,政府再給點扶貧款,這些錢緊緊巴巴的也夠用了。

  轉高端,生態農業

  直起身子種綠色葡萄


  大棚里的葡萄苗還小,間隙里長得正旺的是還沒成熟的甜瓜。雨下得挺大,打在棚子上砰砰響。60歲的劉慶華正領著家人在地里給甜瓜整枝打岔。他光著腳正忙活著,看到有人進來才穿上放在旁邊的拖鞋。“光著腳舒服,踩到甜瓜上能感覺到,不會踩壞,穿著鞋就感覺不出來了。”劉慶華說,自家種的大棚有3畝地,是日莊鎮西埠村里最大的。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租的是村集體的鋼構無柱大棚,與以往的竹棚相比敞亮了也變高了,人進去之后不用半弓著腰,干活比原來舒服多了。

  棚子上還安裝了透氣窗,用滑輪一拉就能打開,不像以前一樣,要動手逐一掀開塑料布。劉慶華說,除了大棚升級之外,村里還在大棚旁打了90米的電機水井,種的葡萄品種也有了很大變化。新種的葡萄叫做黃香蜜,一畝地能比以前的無核葡萄多收2000斤。突出特點是抗干旱、耐蟲害、好管理,盡管要等到10月份左右才能成熟,已經有客戶提前達成了銷售協議。

  西埠村是省級貧困村,黨支部書記李天寶用40萬元定向扶貧資金建了16個鋼構大棚,并引入了無公害種植新品種。16個大棚集中在一起,今年10月份就可以發展采摘游,李天寶指著一條拓寬的平路說,這里就是以后的旅游觀光路,另外村里還規劃了停車場和農家宴。

  “大棚都是自愿租賃村集體的,這樣村集體有了收入,也就能干更多的事。”劉慶華說,新葡萄一律使用農家肥和豆粕,不噴灑化學農藥,村里的這些新品種葡萄種植戶還成立了合作社,統一對外宣傳,統一對外銷售,這樣一兩年持續下來,相信日子會過的越來越好。

  清理遍地的垃圾,設上了垃圾箱;安裝了路燈,房屋墻體上也重新進行了美化。如今在廣場上,有籃球架、乒乓球臺,村民們農閑時候可以在廣場上扭個秧歌,跳個廣場舞。“感覺村里和城里一樣,日子過起來也帶勁。”今年69歲的村民劉正希說。

  ■鏈接 萊西連出八招 力爭全部脫貧

  萊西市共有經濟薄弱鎮4個,省定貧困村35個,經濟薄弱村58個,2016年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為1121戶2143人。鎮村戶脫貧任務列平度之后,居各區市第二位。按照預定目標,萊西2016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個貧困(經濟薄弱)村摘帽。為了兜住貧困戶生活底線,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萊西采用了8種辦法:

  企業帶動+扶貧”模式。鼓勵動員企業開展產業扶貧、商貿扶貧、就業扶貧、捐贈扶貧、智力扶貧,構建起社會幫扶資源和精準脫貧有效對接的綜合性長效機制。

  “旅游開發+扶貧”模式。比如山后韭菜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韭菜種植面積1萬畝,共涉及12個村、貧困戶80個、169人的精準扶貧任務,到目前為止,通過在旅游園區就業實現直接脫貧25戶、34人,通過園區旅游開發輻射帶動脫貧47戶、115人。

  “土地整合+扶貧”模式。通過整合貧困(經濟薄弱)村、貧困戶土地,用于園區建設,打造扶貧基地,提升土地附加值,增加鎮、村、戶三級收入。

  “資金整合+扶貧”模式。通過整合各級的專項扶貧資金、相關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捆綁集中使用,用于產業發展,充分發揮資金規模效應,促進脫貧致富。

  “產業服務+扶貧”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通過為貧困戶提供資金服務、農資服務、農機配套、技術培訓、訂單收購、崗位就業等,扶持貧困戶發展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特色種養業,從而實現精準脫貧。

  “電商拉動+扶貧”模式。探索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通過電商模式實現精準脫貧。

  “社會助力+扶貧”模式。通過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鼓勵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捐款捐物,努力凝聚扶貧開發的強大合力。

  “行業統籌+扶貧”模式。通過考核杠桿,進一步調動機關、企事業單位等行業部門的扶貧積極性,推動行業部門轉變扶貧理念,以觀念轉變引導扶貧方式的轉變,以扶貧方式的轉變推動脫貧質量效益的提升。

  本版文/本報記者 郝園園 姜振海 實習生 王媛 通訊員 李煥青 圖/本報記者 王濱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精準扶貧 致富經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