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想一下,在時速300公里的高鐵上立起一枚硬幣,持續(xù)行駛而硬幣不倒,這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疾馳的速度、平穩(wěn)舒適的乘坐環(huán)境……近年來,高鐵愈發(fā)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火車運行如此平穩(wěn),與鐵路軌道的“健康”密不可分,為診好鐵路軌道的“脈”,一代又一代鐵路工人將汗水揮灑在那1435毫米軌距之間。
葛昌林,從19歲成為濟南鐵路局青島工務段一名普通線路工至今,已經(jīng)在綿延的鐵路線上度過了16個年頭,剛剛而立之年就成為了威海客專線路車間主任。這些年來,葛昌林用自己的雙腳丈量鐵路,對轄下208公里鐵路線、346736根軌枕了如指掌。為修鐵路,他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廣受贊揚。
為修鐵路過家門而不入
“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愚公移山》一文中,愚公對智叟的一句話用在此處雖不合理卻也貼切!祖父是一名線路工,父親也是一名線路工,2000年畢業(yè)的葛昌林從父輩手中接過修路工具,同樣來到青島工務段成了一名普通線路工?!盃敔敽透赣H是我的偶像,能到他們奮斗過的地方工作,當時甭提多開心了?!备鸩终f,責任感促使自己一門心思守護好爺爺和父親曾經(jīng)守護過的鐵路。為了鍛煉自己,2001年,葛昌林主動申請調(diào)到車間最偏遠艱苦的長沙堡工區(qū)工作。夏季的一個午夜,藍煙線118公里處大橋發(fā)生滑坡,工區(qū)連夜搶險,雖然當時險情已經(jīng)得到控制,但為了防止再次出現(xiàn)險情,葛昌林主動留下來值守防護。漆黑濕冷的雨夜里,葛昌林在荒山間度過了十幾個孤獨的夜晚,直到險情排除。
在采訪過程中,葛昌林的同事房天福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一次,葛昌林帶領作業(yè)組對西陌堂線路所3組道岔進行精調(diào)作業(yè),期間需前往周圍村落采購物品,而他的家人就住在離施工路段不足2公里的村里,考慮到時間緊任務重,為早日完成任務,轉戰(zhàn)下一作業(yè)地點,雖然家門近在咫尺,葛昌林卻沒有進去看一眼。“平時工作忙、離家遠,經(jīng)常幾個周都不能回趟家,我們當時在那里作業(yè)了一個星期,葛工愣是沒進過家門,這跟當年治水的大禹太像了?!狈刻旄_@樣說。
為208公里鐵路“診脈”
在鐵路線上,記者見到了正在使用軌檢儀對軌距進行測量、獲取數(shù)據(jù)的葛昌林?!拔覀冘囬g分為5個班組,合計56名工人,上、下行線路共計208公里的鐵路路段均由我們負責。”聊起自己負責的鐵路路段,葛昌林仿佛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每公里鐵路均有軌枕1667根,208公里共有346736根軌枕。葛昌林表示,扎根鐵路十多個年頭,對于這30多萬根軌枕,自己已是了如指掌?!斑@段線路,我們每15天就要使用動檢車檢查一次,之后經(jīng)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后便是人工檢查、祛害,這么多年來,可以說每一根軌枕我都接觸過?!?br>
葛昌林告訴記者,在高速運行的火車上確保硬幣豎立不倒,“平穩(wěn)”是第一要訣,這也是保障高鐵舒適度的不二法門?!拔覡敔斈且惠厼檐壍馈\脈’是使用拋灰包的方式,鐵路工人攜帶灰包坐在火車上,哪一段坐著不舒服,就往下扔一個灰包,事后根據(jù)灰包對相關路段進行整修,現(xiàn)在情況不同了,各種新型儀器對兩條鐵軌各項指標的誤差均是以毫米計算?!备鸩直硎荆瑑蓷l鐵軌之間的軌距是1435毫米,一旦誤差不在合理范圍內(nèi),他們就需要及時對其進行‘診治’。為確保鐵路正常運行,每天晚上與同事一起對鐵路進行7-9公里的檢測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對高鐵線路的精調(diào)工作面臨著許多困難,夜間撥道作業(yè)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撥道,就是要讓鋼軌方向保持順直,這就需要作業(yè)人員通過俯身觀察鋼軌的光帶變化來判斷方向是否超限。但是高鐵撥道都是在夜間作業(yè),如何獲得合適的光源成了夜間撥道作業(yè)的難點。為此,葛昌林與技術人員一起探討,結合自己所學知識和以往經(jīng)驗,最終確定了在鋼軌兩側安置照明燈,通過調(diào)整燈的角度,利用內(nèi)外兩條光束照射的交匯處觀看軌面光帶,從而確定線路病害的所在位置。
走出不平凡的人生軌跡
“通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提升線路養(yǎng)修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施工效率,讓鐵路人真正成為鐵路現(xiàn)代化建設的知識型工人。”這是葛昌林從業(yè)十多年來的愿望,為將愿望變成現(xiàn)實,這些年來,葛昌林無時無刻不在努力。白天參加施工維修,晚上捧書研讀,十年如一日。
2008年,葛昌林參加“全國鐵道行業(yè)職業(yè)技能競賽”一舉奪冠;此后,他還獲得過“全國杰出青年崗位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鐵路勞動模范”“山東省首席技師”等榮譽稱號。2011年,作為鐵路系統(tǒng)勞模代表,葛昌林受到了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親切接見,一名平凡的鐵路工人終于走出不平凡的人生軌跡。 記者 衣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