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老人朋友圈謠言難分辨 子女關注少需親情注入

2016-05-31 13:58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他們老了卻迷上智能手機,他們建起自己的手機朋友圈,渴望和親朋好友的交流。但是,他們的朋友圈里卻往往被各種謠言充斥,各色商家也盯上了他們手中的手機。

  近日,記者探訪島城老年人的手機朋友圈,經歷人生跌宕的他們,在紛雜的手機網絡面前如同嬰兒一般,他們不懂、也不設防,而看似熱鬧的朋友圈,也難以彌補老人生活中缺少的親情。

  老媽的朋友圈

  被謠言攻占了


  “你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各種謠言,基本上在她手機里都能看到。”

  “我媽原來一直用那種老年人手機,就打個電話,連短信都不會發,我今年換下一個蘋果的手機給她,沒想到她還用得挺帶勁兒,學會了用微信,還建了自己的朋友圈,但她朋友圈里的內容,真不敢恭維,你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各種謠言,基本上在她手機里都能看到。”

  焦女士是青島一家私企的負責人,平日里工作很忙,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也不多。前幾天,母親生病住院,她放下手頭的活兒陪了母親幾天,才順便關注了一下母親的手機。

  “我看了看我媽朋友圈里的文章,你知道嗎,一大半她分享的文章根本打不開。”焦女士說,母親朋友圈里的很多文章,打開之后,不是“此內容因違規無法查看”,就是“該內容已被發布者刪除”。

  焦女士母親朋友圈里有一篇文章是“親,為屬龍的轉下”,這篇文章已經只剩下標題,看不到內容的原因是“經用戶投訴,發現此內容涉嫌誘導分享,查看對應規則。”

  “我就是屬龍的,我媽肯定是為我轉的,她不知道這些東西就是騙流量的。”焦女士和母親探討她的朋友圈,母親覺得自己發的東西都很好,有些是轉發為孩子好的,有些很有用,老人家以為很有用的內容包括“打這種蟲子百分百致命”、“接受免費的鑰匙圈會致命”、“喝麥苗汁能治癌”等。還有誰家孩子丟了、誰的車票丟了,都是些編造的信息,她卻轉發得很起勁,覺得轉了就是幫人大忙了,一番好心。

  有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沒有人能解開這個謎”,內容已被刪除,老人家也記不清里面原來是什么內容了。

  “我媽手機上網都是我上小學的兒子教的,孩子教姥姥怎么用微信還是挺有耐心的,但姥姥發在朋友圈里的東西,他也不懂。”焦女士說,這一老一少的手機世界,能搞清楚也確實不現實。

  朋友圈成老人們

  另一種情感紐帶


  有手機朋友圈的日子,讓她感受到了各種親朋好友間的情感聯系。

  家住香港花園社區的劉愛萍,今年62歲。劉愛萍一開始并不喜歡手機,大約兩年前,開始有朋友約她上微信,那時也就幾個人有微信,后來朋友圈里的人都弄,到現在就成了個興趣。

  劉愛萍的兒子、兒媳已經移民新西蘭,剩下她和老伴在青島生活。有手機朋友圈的日子,讓她感受到了各種親朋好友間的情感聯系。

  “今年3月份,我退休前單位有位老職工走失了。”劉愛萍說,老職工走失的消息一傳出來,單位好幾千人,大家都在朋友圈、微信群里互相轉發,聽到什么消息,也都趕快告訴那個老職工的孩子。

  “人多真是力量大。”劉愛萍感嘆朋友圈的威力,那位老人年齡大了,走到青西新區去了。人找到后,老人的孩子在朋友圈里感謝叔叔、阿姨們,說人回來了,多謝大家費心。

  老人回家后,很多原來的老同事都去他家里看他。劉愛萍說,如果沒有朋友圈,退休之后,大家不會如此了解彼此的情況,朋友圈拉近了大家之間的感情。

  劉愛萍與遠在新西蘭的兒子一家的聯系,也全都靠網絡。

  劉愛萍老兩口和兒子、兒媳四個人,建了個微信朋友群,有事在群里交流一下。“跟兒子沒什么聊的,就是想小孫女聊聊,看看小孫女照片。”

  最近一段時間,小孫女在青島和劉愛萍生活在一起。這段時間,就不是劉愛萍想著看孫女,而是兒子、兒媳惦記著女兒了。

  怎么讓小孫女和遠在大洋彼岸的兒子、兒媳實時互動?這對已經是手機上網高手的劉愛萍來說,并不是啥難事兒。

  每天,早中晚三次,劉愛萍算好青島和新西蘭的時差,帶著小孫女和兒子、兒媳手機視頻,交流非常順暢。“我剛開始學電腦、手機時,有不會的問題問我兒子,他總是很不耐煩,嫌我笨,現在俺兒表揚我真棒!”

  離不開的“圈”

  解不了的“毒”


  王國賢說,自己現在已經離不開手機,每天必須得看幾回,否則感覺心里缺了啥。

  66歲的王國賢,熟練地滑動手機屏幕,瀏覽著新聞。

  去年,王國賢接手了兒子換下的一部蘋果4手機,開始了智能手機的使用生涯。

  “兒子現在用蘋果6s,換下的蘋果4給了我,蘋果5給了孫女。”說起手機來,王國賢頭頭是道,他說現在大家都換智能手機,不換個智能的太落伍了。

  王國賢現在有43位微信好友,微信群有十幾個。人數最多的一個群是“香港花園之家”,群里一共19個人,大家經常在群里互發消息。

  “我們群里的丁梅香,75歲了,今年過年后腿傷了一下,出門不方便,就在群里一個勁兒發各種內容,要不整天悶在家里更著急。”

  王國賢說,自己現在已經離不開手機,每天必須得看幾回,否則感覺心里就缺了啥。除了手機上網看新聞、跟微信好友交流,王國賢還關注了社區的微信平臺,社區里有啥事兒,都能及時了解,自己發現社區里有啥問題,在平臺上發個照片、留個言,就有人來解決。

  劉愛萍有兩個手機,每天晚上躺在床上,一定要把兩個手機都看看,朋友們間的各種祝福、關懷,讓她心里覺得暖暖的。“這要是哪一天網絡癱瘓了,全世界人民得急成什么樣子。”

  王國賢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但最讓他頭疼的是手機中毒。“手機不知道啥時候就中毒了,就今年已經中毒兩次了。”

  每次手機一中毒,王國賢手機里的通訊錄就全沒了,他不得不拿出自己記著電話號碼的小本子,把朋友們的手機號碼一個個再敲進去,每次都要費很多工夫。

  “老人手機中毒太好理解了,因為很多老人拿著智能手機,但根本不會用。”王女士單位曾經搞過手機下載APP送地鐵票的活動,很多老人排隊來領票,老人們根本不懂怎么下載,直接把手機遞給工作人員,讓他們隨便下,只要最后能給票就行。

  而在本報曾經接到的手機遭遇高額上網費的案例中,有半數以上都是不懂上網的中老年讀者。他們一不小心,就會開啟流量閥門,而自己卻毫不知情。

  老人上網,社區伸把手很重要

  我們曾經搞過相關的座談會,老人們對于上網是有需求的。”市老齡辦文化建設處的王少梅告訴記者,座談會上,有的居委會主任就提到,自己分別建一些微信朋友群,有哪方面的工作,就發在哪個相關的群里,一發消息就都來了。誰長時間在群里沒動靜,大家就會上門去看看。平日里組織個活動、捐個款啥的,老人們之間都是通過朋友圈聯系。

  王少梅表示,老人的活動基本在社區里進行,以社區為單位教老年人上網,還是比較可行的。教會老人上網的同時,也教給他們一些防范措施。“年紀大的人,對于網絡的防范心理很弱,對網絡也不了解,他們覺得哪有那么多壞人。”

  此外,王少梅表示,老人上網收費是個問題,如果能建設e社區,讓老人們在社區里免費無線上網,那就能方便很多。腿腳不便的老人,加上樓下小賣部的微信,需要的時候發個微信,讓小賣部的人給送到家里也很好。

  記者從市南區了解到,從去年開始,市南區在全區65個社區里開設老年人微信培訓班,為數不少的老人從培訓班里“脫盲”。

  珠海路街道辦黨群科的喬羽告訴記者,從去年1月份社區微信聯盟成立以來,街道就開始給老年人開微信培訓班,社區里開,老年大學里也開。“給老人開培訓班,不能開一次就完了,得反復培訓,要不他們就忘了。”喬羽說,給老人培訓是個需要耐心的活兒,很多老人都得上四五次課,才能上手。用著用著忘了,再隨時去社區里找志愿者問。

  “老人學上網,就得在社區里,靠孩子都沒用。”劉愛萍說,自己最早用手機上網,碰到問題向兒子請教,兒子都是把手機拿過來,三下兩下把問題解決了,都根本看不清他怎么整的,多問兩句吧,他就很煩。但是社區志愿者就不一樣了,你問她一個問題,她會告訴你第一步怎么著,第二步再干什么,一時記不下來,就拿個小本子,一條條記上,按照筆記一步步操作,多操作幾次就會了。

  老年人的朋友圈,需要親情注入

  我母親的手機,我基本隔三差五就要看看,一星期不看,就不知道又添了些什么。”在駐青一所高校工作的李先生,和年過七旬的母親分別住在兩個臨近的小區,每周,李先生要去母親那兒兩三趟,順便也檢查下她的手機。

  “她最近手機里多了個微信朋友群,里面二三十個人,我就問她怎么一下子多了這么多好友。”李先生一問才知道,原來前些日子母親去市場上買菜,旁邊有測血壓的,她那天正好走路多了覺得有點兒暈,就過去量了個血壓,然后量血壓的小伙子說她血壓有點兒高,建議她進屋運動一下。

  李先生聽母親說,屋子里的老人不少,大家跟著一個小伙子做各種運動,運動完了問大家有沒有微信,如果有的話把大家加一起,以后再有活動就在群里通知。“我母親當時就拿出自己的手機,工作人員掃了她的微信二維碼。”

  李先生跟母親多聊了一會兒,才發現母親面臨的誘惑還不少。

  “市場上還有個銀行的工作人員,舉個牌子,說是給老人免費開微信培訓班,老人學了之后加微信群,有啥事兒可以咨詢。”李先生說,老母親對自己的錢看得比較重,放在銀行卡里都怕不安全,非得攥著存折才踏實,所以才沒去湊銀行微信培訓班的熱鬧。

  “現在老年人的手機已經被盯上了,不讓老人用智能手機不現實,他們從智能手機里可以得到更多生活樂趣,但是子女不能缺席父母的手機朋友圈。”李先生認為,現在六七十歲的老人,他們年輕時沒接觸過網絡,現在當他們面對網絡時,跟小孩子一樣,甚至不如小孩子,他們的手機朋友圈,是需要子女保護的,只要做兒女的經常關注,老人的朋友圈就不會出大亂子。

  而記者采訪時最深的感受是,不少老人看著自己熱鬧的手機朋友圈,眼底卻是一絲抹不掉的憂傷。

  “我兒子跟我在網上聊天,就是因為孫子,如果沒有孫子,他是不會有這個耐心的。”陳先生的兒子、兒媳工作都很忙,上小學的孫子放學后由他接回家,兒子時不時給他微信上發條消息,問的都是孫子作業做沒做完、孫子飯吃了沒。

  “我發在朋友圈里的文章,他連個贊都不點。”陳先生很有些傷感。

  本版文/本報記者 劉雪蓮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老人朋友圈 謠言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