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青島精品舞劇《法顯》今進京 6月11日12日首演

2016-05-30 08:25   來源: 青島早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由青島市文廣新局出品,北京成橋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青島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創作的舞劇《法顯》昨天下午在市人民會堂完成首次聯排。該劇通過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和舞臺表現手法,再現了我國只身抵達印度取經回歸的第一人、也是陸路去海路歸的第一人、一代高僧法顯不畏艱險,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劇組今天將動身前往北京,并于6月11日、12日在中國劇院首演,7月29日、30日在青島首演。聯排之后,舞劇《法顯》的主創人員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分享他們如何以敬畏之心、嚴謹之心和創新之心創作這部精品舞劇。

  《法顯》之意義

  以法顯精神打造精品舞劇


  為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青島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 “一帶一路”綜合樞紐城市的戰略構想。在國家“一帶一路”規劃中,青島被賦予“新歐亞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支點城市的“雙重”戰略地位。舞劇《法顯》2016年1月正式啟動,但整部劇的策劃、論證、籌備期則長達兩年。

  青島市文廣新局局長李明表示,《法顯》是該局今年著力打造的精品劇目,這個劇不僅呼應了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也呼應了青島的城市戰略構想。史料記載,東晉僧人法顯在1600多年前從古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西行求法,到達天竺。在求取真經后,從斯里蘭卡出發,沿海上絲綢之路回國,在海上遭遇臺風,迷失航向,九死一生,機緣巧合在青島嶗山登陸,并在青島啟動《佛國記》的創作。2014年6月,青島市文廣新局成立法顯及絲綢之路系列文藝作品創作領導小組。在深入調研、數次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法顯系列文藝作品創作行動方案》,包括電影、電視文獻片、舞劇、雕塑等不同藝術門類,最終經過專家評審和答辯等程序,《法顯》影視作品、《法顯》舞劇作品雙雙列入青島市2014年度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扶持項目和文藝精品創作扶持項目,并于今年1月正式啟動。

  李明認為,法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其大無畏精神和不畏艱難、執著求取真諦的精神正是絲綢之路精神的內涵,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他求法經歷更凸顯了中國人對理想信念永不言棄、執著追求的精神,契合了“中國夢”的理想主旨——堅持夢想,為夢想而奮斗,這也是今天以法顯精神打造一部精品舞劇《法顯》的意義所在。

  主創人員:

  “一帶一路”的標志性人物


  擔任舞劇《法顯》導演的楊鳳良是西安電影制片廠電影導演,他曾作為張藝謀早期的合作伙伴,一起創作了《紅高粱》《菊豆》《老井》《代號美洲豹》等經典作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楊鳳良坦承,法顯是“一帶一路”上的標志性人物,其佛學貢獻、文化上蘊含的精神層面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我們是懷著敬畏之心創作這部舞劇的。”

  敬畏之心

  大德高僧意義不言自明


  楊鳳良表示,在“一帶一路”的歷史上,史料有記載的重要人物有100多位,從周穆王到唐、宋、明、民國等時期都有,但法顯是一個標志性的人物,他從陸上出發,從海上回歸,比玄奘還早200多年,“事實上玄奘正是讀了法顯的《佛國記》,才產生西行取經的想法。因此,法顯是大德高僧,他對佛學的貢獻、對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在中國文化的精神層面所代表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所以,我們懷著敬畏之心來創作這部劇。”楊鳳良坦言,法顯動身西行時已經62歲,歷經十多年返程,回來時已經70多歲,嚴格來說,不太適合舞劇的形式,而舞劇很重要的一個表現手段就是要有男女雙人舞,“但這在舞劇 《法顯》中顯然是很難實現,所以,在創作上很難,要打破很多禁忌。”經過多方研究、探討,最終,創作組確定了以史料為基礎,通過再現法顯從蘇門答臘島漂泊到青島嶗山這一段歷史,作為創作內容,折射法顯的一生,“目前看來,這條道路是對的。我們按照起承轉合來做,第一幕發端,第二幕斗爭,第三幕華彩,最后圓滿,嚴格按照舞劇結構來完成。”

  嚴謹之心

  戲劇沖突來自史料記載


  楊鳳良表示,從正式啟動到今天,整個創作組共同的體會是,“靠以前的經驗做這個舞劇不行,它極特殊,必須創新,因為它只屬于法顯、屬于這個劇才行。”盡管時間緊、創作難度大,但楊鳳良表示創作組對這個劇目很有信心。“在中國舞劇的舞臺上,現在異彩紛呈,眾多舞劇項目林立,但首先法顯精神能立起來;同時,我們也老老實實做一個有戲劇沖突、有張力的劇。”

  楊鳳良說,舞劇《法顯》將顛覆大家對舞劇慣常的習慣性理解,“這是一臺在船上的戲,劇情嚴格按照史料,遵循歷史記載來完成戲劇結構,沒有戲說。劇情主要表現法顯的精神世界,只不過我們把精神世界用舞蹈的形式來外化,這種做法國內很少。”比如,在戲劇的矛盾沖突上,法顯出發的地方是蘇門答臘島,當時的船長、水手都信婆羅門教,而佛教徒被認為是 “異教徒”,“這樣從法顯登船就產生了矛盾;到了海上,風暴來臨,需要扔掉貨物減重,包括法顯多年收集的佛經,法顯當然不會同意;這個矛盾之后,風暴暫時平息,船長和水手們懷疑是法顯這個異教徒帶給大家厄運,因此決定把法顯扔下海去,這樣沖突就很強烈了,所以說,整個戲劇的張力完全根據歷史史料完成,不是編出來的,這就有了活力。”

  創新之心

  傳統戲劇結構引入現代舞


  在昨天的聯排上,舞劇《法顯》在舞蹈表現上以現代舞為基礎,古典和芭蕾元素相輔,法顯也有多段獨舞在臺上展現。一個老人能否在舞臺上跳舞?相信這是很多人在了解了《法顯》的戲劇背景之后會產生的疑問。對此,導演楊鳳良和知名編舞、雷動天下駐團藝術家劉斌給出了合理的解讀。

  “62歲離開長安,展開幾萬里的旅途,法顯對自己的體能一定有清醒的認識。這可能跟他3歲出家、有長期的健康飲食習慣有關。因此,如果僅僅強調老年感,那法顯是如何在極端環境之下翻雪山、跨沙漠,完成這次求法之路的呢?因此,從《佛國記》的記載來看,他更像是一個三四十歲的健康人的體能和心態,書中沒有一句是關于他身體不適的記載。”

  楊鳳良表示,基于以上的推斷,他們讓法顯在舞臺上跳起來,“我們要破這個‘瓶頸’,法顯在舞臺上不能不動,一定要跳,要用舞蹈的語匯表述法顯的精神世界。我們要表現的是他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生活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戲很先鋒,是傳統的古典的戲劇結構,但表現手法具有先鋒意識。”因此,觀眾將在舞臺上看到大段的現代舞,他也相信能獲得觀眾的認同,“舞蹈語匯的概念現在也在改變,只要是有用,都可以拿來用。我們用舞蹈表現的是法顯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沒有來由或者無厘頭的表現想象的狀態,這個舞蹈是圍繞戲劇核心來展現的,是有根基的。”楊鳳良說。

  期待“生命”誕生的那一刻

  劉斌解讀《法顯》的編舞設計理念


  舞劇看的當然是舞蹈,作為當代舞壇優秀的青年編舞家,《法顯》的編舞設計劉斌坦承,自己的這次創作經歷是從有壓力到有信心,現在還有一些緊張和期待,“就像等待一個新生命的誕生。”

  劉斌表示,《法顯》涉及佛教文化題材,因此在創作時就想用區別于以往的舞劇手法,嘗試不同的展現方式,壓力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們選擇以現代舞來展現。因為人物之間的對話,用現代舞的手段來體現還是蠻新穎的。主要是人物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佛教文化題材,以前也有過現代舞的表現手法,但往往只給人很空靈的感覺。而《法顯》中舞蹈既有人物精神的體現,又有人物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結合得很完美。”劉斌說。

  從創作開始到現在聯排完成,劉斌自言“每一段舞蹈都挺好的”,他以生孩子作比喻,“整個過程都是在醞釀,不能說哪段特別精彩,可能最初的激動現在淡化掉了,因為看了無數遍,但是我覺得有一種精神在頂著我,我期待這個作品經過聲光電的舞臺包裝之后的誕生,就像期待一個生命誕生的那一刻,激動、興奮。”

  趙季平領銜創作團隊

  舞劇《法顯》聚集了強大的創作團隊,除了著名導演楊鳳良,擔任該劇藝術總監的是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陜西省文學藝術聯合會主席、西安音樂學院院長趙季平;音樂總監是青年作曲家、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創作室創作員、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趙麟;著名編劇、詞作家、舞蹈理論與評論家,現任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創作室主任、國家一級編劇,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舞蹈家協會舞蹈理論研究委員會委員的趙大鳴擔任編劇;中國戲曲學院舞臺美術系副教授、碩士張武負責舞美設計;服裝、燈光、造型、多媒體等也都是行業里的佼佼者。

  人物小傳——法顯

  法顯,東晉高僧,俗姓龔,山西臨汾人,3歲出家,20歲受具足戒,50歲離開故鄉居住長安,60歲決定西行求法,62歲(399年)由西安踏上艱辛的求法之路。他歷經14寒暑,途經30個國家,行程約5萬里,76歲(413年8月26日)時由水路歸來,在青島嶗山登陸,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壯舉。在青島城陽完成世界名著《佛國記》初稿,同年前往南京,在道場寺翻譯由他從印度、斯里蘭卡帶回的佛經戒律。86歲在湖北荊州辛寺圓寂。

  本版撰稿 記者 許城貴 康曉歡 文廣新局供圖(除署名外)

相關閱讀

法顯 精品舞劇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