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緩解我國兒童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短缺問題,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 《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系列改革舉措,并明確了到2020年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69名等具體目標。
目前,我國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49人,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0.85-1.3人)。針對現狀,意見提出,“十三五”期間要通過“培養一批、轉崗一批、提升一批”,增加兒科醫務人員數量,提高隊伍整體素質。
意見提出了兒科醫務人員培養的具體舉措:一是推進高等院校兒科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兒科學專業化教育,制定普通高校開展兒科學專業人才培訓規劃。2016年起在39所舉辦“5+3”一體化醫學教育的高校開展一體化兒科醫生培養,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每年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招收培養約5000名從事兒科等各科常見疾病診療服務的全科醫學人才。二是擴大兒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模。根據臨床醫學、兒科學畢業生數量和崗位需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招生向兒科傾斜,到2020年累計招收培訓兒科專業住院醫師3萬名以上。三是加大兒科醫師轉崗培訓力度。符合條件的相關專業醫師經過培訓,考核合格的在原專科執業范圍的基礎上增加兒科執業范圍。
意見還針對我國兒童醫院數量偏少,兒科床位缺口大,各醫院之間水平不勻齊等問題提出措施,完善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兒科醫療服務質量。
醫生漲薪·加強培養·簽約服務
六部委多措并舉從根本上破解兒科醫生“荒” 兒童的健康,關系到億萬家庭的幸福。目前,我國面臨著兒科醫生短缺的現實,平均每兩千名兒童才有一名兒醫。怎樣讓孩子看病不再難?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六部門近日公布 《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這將給兒童就醫帶來哪些變化?是否能真正緩解兒科醫生“荒”?
培養醫生增設床位,加強“供給側改革” 兒科掛號難、床位少,幾乎所有家長都曾遭遇過。不久前,成都市民陳先生6歲的兒子傍晚突發高燒,他抱起兒子急急忙忙沖到了家附近的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但是在醫院掛號窗口卻得知,兒科夜間急診停診,建議他去其他醫院。
無奈之下,陳先生只好抱著發高燒的兒子奔波到離家較遠的兒童專科醫院,等到掛上號檢查完已是凌晨三四點。
記者從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了解到,醫院只個五六個兒科醫生,近來醫院老的兒科醫生退休,招新人又困難,兒科醫生更加短缺了,完全忙不過來,因此只能把夜間兒科急診停了。
兒科醫生“荒”日益突出,呼喚加強醫務人員的培養。《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每千名兒童床位數增加到2.2張,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69名,每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至少有1名全科醫生提供規范的兒童基本醫療服務,基本滿足兒童醫療衛生需求。
四川省人民醫院小兒外科主任劉文英認為,意見提出的這些 “硬性”指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各地加快兒科醫生的培養力度,一定程度上緩解目前兒科醫生少、床位缺的現狀。但是,兒科目前呈現“高風險”“低回報”的現狀,只有逐步建立起針對兒科醫生培養的一整套激勵機制,理順醫院兒科利益分配體系,才能讓更多人真正愿意投身兒科,從根本上破解兒科醫生“荒”。
合理調價提升待遇,增強兒醫崗位吸引力 早上7:30看第一個患兒,到中午12:30記者采訪時,江西省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鐘建民剛看完第65個患兒。因為診療對象的特殊性,兒科又稱“啞科”。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主任陳曉給記者做了一個對比,和成人相對較完整的表達不同,患兒的診斷主要靠醫生觀察,同樣是現有考核體系中的一個指標,兒科醫生要比成人科室多付出2至3倍的精力。“但收入還不到人家的平均水平,有的兒科醫生甚至沒有部分科室的護士收入高。”
陳曉1988年畢業于江西省醫學院兒科專業,加上大學學習的時間,在兒科領域已有33年。陳曉掰著手指頭算了一下,當年和他同一專業的45名同學,如今留在兒科的不到一半。“大多去了皮膚科、婦產科等更賺錢的科室。”在綜合醫院,兒科糾紛多、不賺錢,科室逐漸被邊緣化,床位一減再減,有的甚至僅保留兒科門診。
“工作量是其他科室醫生的2至3倍,成本至少高于成人的30%,但收入僅僅是他們的1/4到1/3。”鐘建民是江西省政協委員,在他看來,《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針對兒科醫療服務收費和工資水平的調整,抓住了兒科醫生緊缺問題的“牛鼻子”。
意見明確提出,提高兒科醫務人員薪酬待遇。合理確定兒科醫務人員工資水平,兒科醫務人員收入不低于本單位同級別醫務人員收入平均水平。促進兒科醫務人員職業發展,在職稱晉升、評優評先等方面給予傾斜。
分級診療多元優化,豐富兒童醫療服務手段 帶患有腎病的孩子上北京求醫,是湖北媽媽劉欣(化名)最迫切的愿望。孩子確診一年來,劉欣帶他跑遍了湖北當地所有的大醫院,最終決定前往北京就醫。讓劉欣喜出望外的是,原本以為要在醫院打地鋪掛號的她,竟然在沒有找任何熟人、沒有托任何關系的情況下順利約到了專家——通過專門針對兒科醫療預約的手機APP“V大夫”,劉欣的北上求醫路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兒。
今后,包括“互聯網+”移動醫療方式在內的多元就診模式,將使兒童醫療服務手段更為豐富。
《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提出,充分借助“互聯網+”行動計劃和國家大數據發展戰略,利用信息網絡技術,不斷豐富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手段,健全完善兒童健康教育、醫療信息查詢、在線咨詢和遠程醫療服務體系。
“解決兒童看病難,分級診療是關鍵。”專家認為,意見提出,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優先與兒童家庭開展簽約服務。這一舉措將有助于兒科分級診療的建立,實現對患者的分流疏解,也有助于加強兒童的預防保健。此外,意見還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兒童專科醫療機構,滿足多樣化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本版稿件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