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上,給母親的最好節日禮物,既不是朋友圈里的高調抒情,也不是現實社會中迎合商家的一次孝心消費,更不是一次簡單的下跪,而是深刻反思一下平素里自己對母親的關愛究竟有幾何?
今天是母親節,當年人們設立它的初衷,乃是希望通過這一節日來紀念和歌頌偉大的母愛,并教育人們將這份愛落到實處。而在眼下的中國,圍繞著這個節日的某些紀念卻透出了幾絲浮躁。
這兩天的社交平臺上,到處都洋溢著各式關懷的“溫馨提醒”:今天,你給母親打電話了嗎?對她說“我愛你”了嗎?好像在這一天,大家對母親都有表達不完的愛。可揆諸現實又不難發現,很多雞湯式的隔空抒情,往往是一種廉價的內心展示,與其說是在表達感恩,倒不如說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掩飾個體對母親的愧疚之情。
與社交平臺的活躍交相呼應的,便是現實中各種營銷大行其道。母親節前后,很多商家們看準的,反倒是“孝心經濟”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利潤。此番語境下,母親節內在的價值便失去了展示機會。近年時常見到的還有,在母親節這一天,一些地方會突發奇想開展一些活動,比如給母親洗腳、向她們下跪磕頭,等等。
事實上,給母親的最好節日禮物,既不是朋友圈里的高調抒情,也不是現實社會中迎合商家的一次孝心消費,更不是一次簡單的下跪,而是深刻反思一下平素里自己對母親的關愛究竟有幾何?因此,在今天,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自己對母親的了解究竟有多少?2015年,武漢工商學院曾就“你對母親了解多少”做過一份調查,在500份問卷中,有71.8%的大學生不知道母親的年齡,67.4%的大學生不知道母親的生日。要知道,關愛從來都是從點滴之處做起的,如果連最起碼的了解都做不到,那么,那些所謂的“孝行”都不過是道德壓力下的一次敷衍應付。其二,自己對母親的關愛究竟是出于內心的自覺,還是為了彰顯孝心而勉強盡到的子女責任?其三,于整個社會而言,為保障母親的權利,給她們提供一個健康、和諧的生存環境,我們又做了哪些努力?在個別領域,女性仍是被歧視的對象,她們的諸多權利不僅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反而在各方默許下異化成了某種潛規則,成了這個社會最為反常的“風景”。
任何一個節日的設立,其實都從側面反證著它所保護的群體的權利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母親節亦是這樣。而如果我們針對它的所有行為表達都還停留在膚淺的表面,對其理解與認知還局限在誤解與淺陋的外層,那么,這樣的舉動恐怕是母親們不愿看到的,還可能給她們帶來一定的傷害。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