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錢夙偉
日前,陜西當地媒體的一則《暗訪黃陵“排毒工廠”》的視頻新聞,將位于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的黃陵煤化涉嫌長期排污的驚人情景暴露在公眾視線之下。記者實地調查發現,這家涉嫌污染的煤化工企業,并未完全取得環評、安檢等手續,涉嫌未批先建、違規生產。(4月30日《中國經營報》) “排毒工廠”名副其實,“這里的生活每天都伴隨著難聞的臭味,不時彌漫的煙塵更是讓這個在大山深處的生活區域,充斥著污染?!薄芭哦竟S”除了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也必然危及當地居民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從2012年開始,部分村民陸續出現咽喉炎、鼻炎等癥狀,且總是反復,難以根治,一些晨練的老人也經常惡心頭暈?!?br>
這樣一座“排毒工廠”,居然“并未完全取得環評、安檢等手續,涉嫌未批先建、違規生產”,而多年來的“排毒”,更是肆無忌憚。那么,誰給了這座“排毒工廠”凌駕于環保法之上的特權?
業內人士認為,當地政府面對這個體量巨大的項目,明顯采取了地方保護主義態度。由此,對于該企業相關項目的環境保護、生產安全的監管,在多年里幾乎是“放任的無效監管”。而正是因為有著當地政府的保護傘,“排毒工廠”才有恃無恐,“排毒”也愈演愈烈。
這其實并非個別現象。不少地方不顧污染,先引進再說,是因為于官員來說,引資是硬指標,事關績效考核,而這又與頭上的烏紗帽直接掛鉤,如此重壓之下,引進成了硬道理。而既然引進時對環保已經“放了一馬”,當地政府與企業實際上已經捆綁在了一起,投產后的污染,政府也只能“保護到底”。這也正是不少地方引資越多,污染也越嚴重,而且越治理越嚴重的原因所在。
誰為“排毒工廠”撐起保護傘,不能是一筆糊涂賬,應該一一落實到相關責任人。對“排毒工廠”的保護,凸顯出急功近利的政績觀,背后有沒有利益的糾葛,更應該一查到底。只有讓官員處于法治的高壓之下,才有可能真正樹立起執政為民的責任意識和為民情懷,對諸如“排毒工廠”的“地方保護主義”也才有可能得到遏制。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