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2日,平度蘭底鎮同樣的小麥品種采用傳統澆灌方式的小麥,出現明顯的干旱癥狀。
4月12日,平度蓼蘭鎮滴灌節水灌溉核心實驗區的小麥長勢情況。
青島是典型的半濕潤易旱區,而今年又是連續第四個年出現春旱,面對地里“喊渴”的農作物,青島的農業專家、農技人員早已沖到了節水抗旱的第一線。青島農業大學培育的耐旱小麥“青農6號”、“青農7號”被譽為“耐旱王”。良種還需良方配,農技部門多年來堅持不懈的推廣節水灌溉新技術,昔日只有蔬菜瓜果享受的“貴族”灌溉也已經出現在大田作物中。眼下的好消息是,農技部門剛剛與氣象部門會商,預計本周末將有一場有效降雨,屆時農技部門將“借雨追肥”,為今年夏糧打好基礎。
■良種
扎根大田10年育出“抗旱王” “現在是小麥生長關鍵時期了,水要跟不上會直接影響糧食產量。”12日吃過午飯,59歲的林琪教授回到辦公室,打開一篇抗旱的論文研究起來。作為青島農業大學農學與植物保護學院院長以及國內抗旱作物育種專家,每當青島出現旱情,林琪教授都會格外關注。林琪教授表示,除了人們吃水用水外,對淡水資源最為以來的就是農業生產。
據介紹,全球耕地面積中,有灌溉條件的耕地僅占15.8%,其余都是靠自然降水從事農業生產。我國的旱作農業地區范圍很大,約占國土陸地面積的56%,全國的耕地面積約19 億畝,60%以上為旱地,僅7.2 億畝為灌溉地,山東省有40%耕地為旱地,因此,旱作農業的豐歉,與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和未來糧食安全有密切的關系。
林琪教授表示,旱作農業是一門系統的農業科學,是指在沒有補充水源以及灌溉條件的情況下,單純依靠天然降雨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林琪教授介紹,整個山東省共有5000萬畝小麥田,其中約40%的旱地不具有水澆條件。全省水澆地小麥平均畝產400~500公斤,旱地小麥平均畝產200~300公斤,只有水澆地的一半,這嚴重影響了小麥總產量的提高。
作為育種專家,林琪在從事科研工作不久后就選擇了一個“難題”作為自己的專攻方向,那就是培育旱地小麥新品種,重點解決干旱少雨、無法實現水澆地區的小麥品種。經過10年的實驗室與大田實驗,林琪教授最終成功育成了高抗旱小麥新品種 “青麥6號”、“青麥7號”。“青麥6號”在2009年就被列為山東省小麥主推品種和直補品種。其獨特品質使其在全年不灌溉、只“靠天吃飯”的狀態下,也能獲得大豐收。
2013年,青麥6號 和其他小麥品種同時入選我國重大農業科技工程“渤海糧倉計劃”,在第一年就創造奇跡,創下了實打平均畝產449.01公斤的優異成績,被稱為“神奇的種子”。現在,“青麥6號”被列為科 技部“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山東示范區首推品種,為保證我國糧食安全開辟了新路。目前,林琪教授的抗旱良種已經在膠州、平度、萊西、即墨等糧食種植區的旱地廣泛種植,效果甚佳。
■良方
作物抗旱他有三大法寶 林琪教授說,良種還需良方配。其實在培育出抗旱品種前,林琪的科研團隊在旱地節水高產技術方面已取得重大成績。針對目前青島的旱情,林琪教授表示想要提高旱地作物產量,種植戶可以做好這三項工作。
首先是改善施肥技術,培肥地力。林琪介紹,旱地一般土壤養分少,土壤結構不良,旱地缺水常與土壤瘠薄相伴隨,增施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結構、“以肥調水”、增強小麥對水分的利用能力,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因此在施肥上 不僅要滿足當季增產需要,還要施足肥料培肥地力。有機肥與無機肥要配合施用,接采用集中底施為主的施肥方式,施肥深度一般控制在30厘米左右避免因缺少灌溉而影響追肥效果。
其次在耕作技術上應采用少耕、深耕、深松的耕作措施蓄水保墑,同時在生育期間適時劃鋤鎮壓、覆蓋,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但應注意旱地小麥播種 前土壤耕作,不宜盲目深耕。一般二年三作時,就在冬閑時深耕,小麥播種前淺耕。一年二作時,土壤墑情較好又多年沒深耕的地有明顯的犁底層,應進行深耕;播期干旱,耕層有失墑危險 時宜淺耕。
滴灌節水技術示意圖(青島農業大學提供)
最后一招就是秸稈還田保墑。通過秸稈還田建立土壤水庫,增加土壤庫容,蓄夏、秋自然降水為春所用,是解決小麥干旱的重要措施。秸稈還田除了秸稈直接還田外,還可以秸稈過腹還田,堆漚還田。在農牧區,作物秸稈通過畜群過腹還田不僅使秸稈能轉化為動物產品,還可加速還田有機質的養分釋放,避免由于直接還田 帶來的碎解、腐解困難及土壤架空、土壤失水等問題。作物秸稈堆漚還田,既可加速養分釋放與有機質腐殖化,又可經高溫殺死蟲卵,特別是在旱作農區堆積漚制有機肥是秸稈還田的較好形 式。
■問題
旱地耕地種植水澆地品種 林琪教授告訴記者,耕地主要分旱地和水澆地兩種類型,所謂旱地是指無灌溉設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種植旱生農作物的耕地,包括沒有灌溉設施,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而水澆地則是指有水 源保證和灌溉設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青島旱地在平度、萊西、即墨、膠州和青西新區等都有分布,與水澆地相比,旱地品種更多要考慮抗旱性,在一般年份,旱地糧食產量要比水澆地糧食產量低,但是在干旱年份,具有更 強抗旱基因的旱地品種要更能適應環境。
盡管包括“青農6號”、“青農7號”、“煙農23號”等抗旱品種都取得了優異的大田成績,但林琪教授坦言,很多種植戶的傳統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抗旱品種的推廣。最顯著的問題 是,很多種植戶不區分旱地和水澆地,都種植水澆地類型的品種。“水澆地的品種在水澆地上產量確實高,但把它照搬到旱地上種植,產量就跟水澆地上沒法比了,而且由于不具備優良的耐 旱性能,這些品種往往問題,產量其實比種植旱地類型品種要低。”
林琪教授告訴記者,他的科研團隊在膠州、平度、萊西等地推廣抗旱良種時就遇到很多這樣的情況,種植戶只關心品種的最高產量,不考慮是在旱地還是在水澆地種出來的,從而讓一些優秀的抗旱品種得不到有效推廣。
不過最近兩年,林琪教授欣喜的發現,隨著種植戶農技知識的提高,再加上干旱天氣對抗旱品種的需求增大,越來越多的種植戶已經意識到區分旱地、水澆地因地制宜的選擇良種才能提 高土地利用率。
■節水
節水灌溉已擴展到大田作物 12日下午,記者聯系上青島市農技推廣站副站長李松堅時,他正在平度蓼蘭的大田考察旱情。談及今春的旱情, 李松堅表示,一直以來青島就屬于缺水城市,今年也已經是連續第四年出現春旱,旱情對農作物影響較大。“尤其對小麥影響更大。”李松堅介紹,4月中旬小麥現在正處于拔節期,這是小麥生長的關鍵生理期,該時期對水肥要求都比較高,一旦跟不上就會影響成 穗,進而影響小麥產量及品質。因此這段時間他和農技人員基本是每天都泡在大田里,實時關注小麥拔節情況。李松堅說,這個時期建議種植戶合理的蓄水蓄肥,提倡用一些增稠劑、抗旱劑 ,想方設法澆上這關鍵水施上關鍵肥。
對于青島農業如何應對旱情的問題,李松堅語氣平靜,他說咱們的農技人員早已做好了抗旱準備。
李松堅介紹,青島屬于典型的半濕潤易旱區,即完全或者依靠天然降水從事農作物生產的一種旱地農業。一般年份,青島的旱地與水澆地為四六開,即旱地占40%,水澆地占60%,但受今年旱情影響,以往有水源可以實施灌溉的水澆地也陸續因水源枯竭變成“靠天吃飯”的旱地,今春青島的旱地與水澆地基本達到1:1的比例。
為了應對常年缺水環境,青島農技人員一直在大力推廣抗旱技術。比如倡導種植戶增施有機肥,擴大土壤蓄水蓄肥能力;節水設備上,農技人員積極推廣滴灌技術和微噴技術。李松堅介紹,滴灌技術是將具有一定壓力的水,過濾后經管網和出水管道(滴灌帶)或滴頭以水滴的形式緩慢而均勻地滴入植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種灌水方法。與傳統的粗放型澆灌技術相比,滴灌技 術能有效節水50%,同時節約肥料30%,更重要的是能顯著增產并提高農產品品質。
不過由于滴灌技術比普通灌溉在設備成本上要高不少,目前主要是在瓜果蔬菜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上使用。李松堅介紹,目前青島蔬菜種植戶已有70%的采用滴灌技術,效果顯著。
為了進一步擴大滴灌技術的使用范圍,從5年前起,青島農技站已經在平度蓼蘭鎮、萊西姜山鎮、膠州洋河鎮建立了3個核心示范區,探索大田作物,尤其是大宗糧食作物的配套節水灌溉技術。“今天我們剛剛在平度對比了采用滴灌和采用傳統澆灌模式的小麥生長情況,結果非常可喜,滴灌的麥田長勢喜人,無論苗長還是密度都遠遠好于普通麥田。”
林琪教授在膠州大田指導小麥種植戶。
■困難
傳統思路讓新技術推廣遇阻力 “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這兩句農諺精辟地闡述了水和肥在種植業中的重性及其相互關系。除了培育抗旱良種外,林琪教授的科研團隊長期致力于旱地農作物高產栽 培技術,其中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更是他們科研團隊的秘密武器。“根據作物的生長規律,結合大田的氣候環境和土壤的理化條件,將滴灌與施肥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節水節肥、增產增收 的目的。”
然而這樣一種科學高效的農業技術,在推廣中也遇到很多難題,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種植戶的成本觀念。“糧食怎么種,種什么,農戶早已爛熟于胸,他們考慮的是怎么以最小的投入獲 得最大的收獲,但是新技術往往成本較高,所以一般單個種植戶很難能接受。”
李松堅與林琪教授有同樣的感受,他感慨“新科技改造傳統農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種植戶更多的考慮的是生產成本,但其實如果細算一筆賬的話,采用新技術的投入成本會在幾年 內通過提高的產量換回來,但其后面帶來的收益可比傳統方式要多的多了。”
林琪教授表示,隨著生產工藝的不斷優化和技術的不斷成熟,現在的新技術新設備成本也在逐漸降低,同時新技術除了節水節肥之外,還能有效減少勞動力使用情況。“我們匡算過,一 畝地大約能節約3個勞動力,相當于節約800~1000元的成本。”
林琪教師表示,采取農業合作社的方式也是對抗旱情的有效辦法。“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先進農業技術的單位使用成本,同時提高土地流轉效率。”
■展望
提前抗旱,讓作物不再喊渴 連續出現的干旱情況讓李松堅等農技人員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提前抗旱”的重要性。“這也是咱青島農技人員都在向種植戶倡導的理念,深處這種易旱條件下,種植戶就必須要提前準備,不能等狼來了才想起來造武器。”
李松堅介紹,所謂“提前抗旱”就是指種植戶根據土壤條件、水源分布、蓄水條件等客觀因素,在終止前就提前做好規劃和相關預案。“比如說在相對缺少的地方種植抗旱作物,在靠近水源地的地方種植需水量大的作物。”
除了要提前選擇種植品種,種植戶還應根據實際情況提前規劃種植密度,不能總是一味沿襲一種種植方式。“比如在旱肥地上種植密度可以適當加大,而在旱薄地上就要適當種的稀疏一點,防止作物生長期吸收不到充足的水分養分而影響整片地的收成。”
李松堅說,提前抗旱就是讓種植戶認清青島的易旱現狀,提前做準備,不要等到麥子需要澆水了才發現溝渠里已經干了。
對于今年春旱會對今年島城糧食產量有怎么的影響,李松堅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出拿前年的情況作了對比。“當時春旱也很嚴重,我們的旱地糧食產量有所下滑,但由于抗旱工作做得及時,水澆地糧食產量增加明顯,最終糧食總產量比前一年大約增產10%”李松堅告訴記者,“昨天我們剛和市氣象局專家做了一次會商,氣象部門預計本周末青島會又一次有效降雨,屆時我們會抓住這個機會借雨增肥,加強田間管理,為今年夏糧生產打好基礎。”(半島記者 景毅 實習生 徐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