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廣江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啟動“暖心飯卡”項目,和其他捐助方式不同的是,該校教育基金會通過數據分析,每個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頓、一個月總消費不足420元的,被列為受資助對象。該校采取直接將補貼款打入學生飯卡的方式,學生無需填表申請,不用審核,甚至在收到補貼前,沒有任何學生知情。(3月25日《新華日報》) 既不傷害貧困生自尊心,又可以實現“精準扶貧”,如此科學化、人性化的做法贏得網友一片點贊。在資助貧困生上,沒有一種方式是完美無缺的,但總有一種是相對最優的。在大數據的支撐下,“偷偷”給貧困生充飯卡即是最優選擇。
高校資助貧困生的方式長期飽受詬病。為了公平,高校制定了嚴格的程序,申請、審核、公示等環節必不可少,“貧困證明”也是硬杠杠,甚至有的還搞出“演講比窮”的鬧劇,讓貧困生的尊嚴無處安放。越貧困越敏感,不少貧困生放棄了申請。而且,若程序不透明,還會有暗箱操作的可能。
如何才能在公平和尊嚴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必須承認,大數據具有無可爭辯的說服力,通過分析就餐次數和消費金額,基本可以得出這個學生的消費水平。大數據也是“活”的,圈定初步名單后,學校再加以審核,最后評出資助名單,誤差進一步縮小。這樣,“偷偷”給飯卡充錢,既確保公平又兼顧尊嚴,還降低管理成本,一舉多得。
當然,即便是大數據方法,也會存在漏洞。比如前期調查工作泄密、后期監督缺位易滋生腐敗以及部分學生故意刷數據等。但應看到,既然選擇了大數據“精準扶貧”,一定意味著數據已成為“核心機密”,只有少數人掌握,出了問題不難追責。我們也相信,沒有哪一個家境富裕的學生會為了這點錢甘愿費九牛二虎之力刷數據。大數據就是“鐵籠”,關住了任性的權力,也關住了非分之想。其他高校不妨借鑒一下南京理工的做法,用好大數據。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