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500年來世代做鳥籠 如今村子華麗變身淘寶村

2016-03-14 11:18   來源: 半島網-城市信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從最初的獨自摸索到接受正規的培訓,從一天一兩個訂單到幾十個訂單……即墨市移風店鎮的農婦們正在挑起家庭大半邊天,“網上賣鳥籠、賣馬鈴薯、賣鴨蛋、賣蔬菜”,2015年移風店鎮日均發快遞已達4000多件,銷售額過億元。青島首個農村的“電商小鎮”慢慢成為國內外眼光聚集的地方,這個電商小鎮 ,已經有兩個村子獲評“中國淘寶村”。其中大歐村,家家戶戶做鳥籠,年近50歲的吳大哥世世代代做鳥籠,夫婦兩人說:“我們村幾百年都做鳥籠,現在年輕人通過網上往外銷售。”電商小鎮的淘寶村的農民們在都做什么掙大錢,近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大沽河畔電商小鎮產品賣到世界各地

  抱孩子、做飯,日復一日,這種單調仍是很多婚后農村媽媽的生活。“出去打工不現實,還得看孩子。不出去,在家也沒有好工作,廠子少,天天下地干活也不掙錢。”28歲的原麗琴嫁到移風店鎮后,看孩子成為了主要的生活內容,直到鎮上掛上了“電商小鎮”這個牌子。掛牌電商小鎮,這屬于青島首次。

  王雯雯、原麗琴都是嫁入農家的80后女生。她們的生活軌跡出奇一致,結婚生子、相夫教子。剩下的選擇不多,網上賣東西成為農村居家女人們一個新的選擇。

  “你好,我想要買你店里的拖把,能便宜點嗎?”“親,我們利潤微薄,這已經是最低價了。雖然不能給您便宜,但是我們可以送您一點小禮物的。”伴隨著淘寶網聊天軟件的提示音,大沽河岸畔的山東省即墨市移風店鎮桑家埠村27歲的王雯雯,坐在家里的電腦前熱情地跟客戶聊天,很快就完成一筆訂單。

  2012年,王雯雯結婚生子后,在網上給孩子買嬰兒用品。“在網上給孩子買東西的時候,我突發奇想,與其在家只看孩子沒有事情干,為什么不自己開一個網店創業呢?于是從2013年開始,我在淘寶上開了一個小店,自己去即墨小商品城進貨,自己拍照片,上傳產品,但是生意冷冷清清。”

  就在王雯雯灰心喪氣的時候,即墨市移風店鎮成立了電商服務中心。在聽了工作人員宣傳之后,她來聽了幾節課:免費的教師、免費的電腦、免費的場所、免費的水電,還有專門給產品拍照的房間,總之一句話,就在你家門口一個全免費的地方,你來開網店賣東西就行。

  電商服務中心成立之后,王雯雯得到了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對淘寶這塊也越來越熟悉了,“現在生意越來越好了。”即墨市移風店鎮桑家埠村王雯雯高興地說,她和村里的姐妹們開始售賣家鄉的土特產:鴨蛋、草莓、鳥籠子、五谷雜糧。

  從最初的獨自摸索到接受正規的培訓,從一天一兩個訂單到現在的四十余個訂單,從原來的一個小店到如今的3家網店的店主,到2015年底,王雯雯店鋪年營業額二百多萬元,凈利潤超過15萬元。2016年,她正在創建一家專門賣農產品的淘寶店鋪,力爭把即墨市移風店本地的農產品通過網店銷售出去,讓更多人了解移風店鎮的產品。

  原麗琴的故事稍有不同,從山西嫁到即墨移風店鎮的她,在結婚有孩子之后便不再上班,看孩子照顧家。從青島科技大學畢業的原麗琴不滿足現在的生活,想來想去,她開始來到鎮上學習開網店,她和王雯雯的想法一樣,力爭把本地的農產品通過網店銷售出去。

  據電商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即墨市移風店鎮緊鄰大沽河,美麗的大沽河沿岸成為觀光長廊,大沽河帶來的人流啟迪了這里的婦女創業思維,現在有50余名婦女從事電商這一行業,占電商經營戶的65%,如泉莊村的辛華娜在網上銷售馬鈴薯,七級東南村的史祖艷在網上銷售童裝,黃戈莊村的姜波在網上銷售農產品。”

  首個“電商小鎮”的背后故事

  1 確立電商發展思路


  賣蔬菜、賣鳥籠、賣草莓、賣鴨蛋,好的農產品通過網上慢慢銷到了全國各地,電商小鎮慢慢被更多的人知道。

  據移風店鎮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以來鎮里,確立“個十百千萬億”農村電商發展思路,率先建成青島市首家鎮級農村電商服務中心,聚力打造青島市首個農村電商示范鎮。截至目前,已培育發展農村電商經營業戶80余家,實現年交易額過億元,帶動周邊農民增收1200萬元,涌現出大歐鳥籠淘寶村、大豐收合作社、小蝸牛家庭農場等一大批成功典型。

  什么是“個十百千萬億”?就是建設一個農村電商服務中心,打造10個農村電商示范村和合作社,與供銷社電商平臺密切合作,建立農村電商服務站,依托電商服務中心提供的培訓、物流等服務,打通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通道,為全鎮電商發展樹立樣板;進而帶動100個村莊農村電商全面發展;培育1000名創客骨干,促進萬名農民致富,實現全鎮農村電商年交易額過億元。

  2 到底干了什么工作?

  圍繞農產品電商發展、網絡營銷推廣等方面內容,鎮里先后為部分合作社負責人、村莊支部書記和創客骨干免費舉辦10期電子商務培訓班,培訓人數達400余人次;派出業務骨干參加全省農村電子商務培訓,進一步開闊視野,更新知識;組團參加2015中國青島國際電子商務大會,全方位接受最前沿的電商理念;舉辦移風店鎮農村電商交流大會,邀請資深講師、本土電商領域成功人士現身說法。

  半個月一開課,每次都有20至30個農民來聽課。目前全鎮已發展電商業戶80余家,電子商務日均發貨量達3000單,年銷售額預計可過億元,帶動農民增收1200萬元。其中,大歐鳥籠專業村電商業戶已達30余家,電商年營業額過千萬元,其產品不僅銷售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還遠銷美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3 下一步,農民要干嗎?

  整合大沽河沿岸休閑觀光資源,全力打造濱河游、田園采摘游和園林古跡游三條旅游線路,開發特色農家宴和生態旅游產品,實現線上交易和線下體驗相結合,促進百姓致富增收。如很多種植戶通過微信營銷這一新型商務模式,大膽嘗試涉足鄉村旅游,開展面食制作、“我愛種菜”、免費品嘗、撿鴨蛋等一系列體驗活動。

  大歐村的鳥籠

  把鳥籠從淘寶上賣到國外


  在即墨七級中心社區,有個村子很是“個性”:七成村民不在田間勞作,而是忙著做鳥籠。這就是孕育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歐村,一個500多歲的“鳥籠村”。現在的這個鳥籠村,村民已經在微信朋友圈、在淘寶上,把鳥籠賣到了千家萬戶、世界各地。

  “張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歐的鳥籠進了京。”這是流傳在山東省即墨市很久的一句歌謠。即墨市七級中心社區大歐村制作鳥籠始于明代,全村320多戶人家都制作鳥籠子。在村子里,記者注意到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制作鳥籠,其中有70多歲的老人,也有年輕人。

  據了解,大歐村做鳥籠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如今,大歐村的鳥籠子作為民間藝術,被推薦進入青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鳥籠不僅暢銷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還遠銷美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村東頭的吳大哥夫婦一輩子做的最多的活就是鳥籠。年近50的吳大哥祖祖輩輩就是做鳥籠的,他給記者算了算,“一天能做十幾個鳥籠”,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工藝,要選料、刮、制圈,還要雕刻。“我們全村有兩百多戶都做鳥籠,有的賣原料、有的雕刻、有的專門做籠子,有捕鳥籠、有養鳥籠。”這么干,能掙多少錢呢?吳大哥笑呵呵地說,“反正一年下來,能掙十幾萬吧,有掙的多掙的少的,一年掙幾十萬的,上百萬的也有。”兩口子有一個擔憂,“現在會做鳥籠的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很少有會的。”

  他想不明白的一件事,“在外邊上班,一年也就掙五六萬 ,你在家做鳥籠也能掙十幾萬,為啥年輕人不愿意干呢?”吳大哥擔憂“鳥籠手藝傳承后繼無人”。

  年輕人都去做什么了呢?在這個紅磚綠瓦的小村莊,人雖然不多,但有幾十家淘寶店。開淘寶店的多數都是年輕人。在淘寶開網店的小吳向記者介紹,“一年能賣80萬多元吧。”吳大哥想不明白的答案或許在這里,為什么年輕人不愿意做鳥籠,因為做網店掙的也挺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網店,把鳥籠銷售到世界各地。

  在村里蘆葦大坑旁一家網店,30歲的小吳是這個村子為數不多的會做鳥籠的年輕人。他告訴記者“發港澳臺的話,直接發順豐就可以寄過去。也有一些韓國、日本、澳大利亞要貨的,都是通過代購賣走的。”

  在大歐村,72歲的老藝人吳洪連是全村最年長的老藝人之一,村里人都叫他“老頑童”。他從小就學會了制作各種鳥籠子,但最喜歡制作的是一種專門捉鳥的籠子。“俺小時候頑皮,不學正道。”吳洪連老人說,他家祖祖輩輩都會做鳥籠,他7歲就開始學做鳥籠子了。經過反復研究,終于發明了一種能自動關門的“捉鳥籠”,這種鳥籠的門是活動的,像一個機關,當有小鳥進入籠子踩到機關后,籠門會快速關閉。“每天能做5個。”吳洪連老人說,做一個籠子可費力了,從選竹子到制作成零部件,再到完成整個制作,至少需要上百道工序。他和老伴一個月下來,光做鳥籠就能賺上萬元。

  王長財的農場

  上萬斤葡萄靠微信賣出去


  王長財第一年葡萄豐收了,上萬斤葡萄通過微信賣了出去。

  他自己也覺得奇怪。王長財的農場有十幾畝,在移風店鎮電商服務中心的西南不遠的地方。本來他覺得自己農場位置是個劣勢,離青島市區、即墨市區都遠,知道的人不多。自己本來種得很好的葡萄,到底該怎么賣呢?正好遇到了鎮上搞電商銷售,王長財安排了工作人員專門去聽聽,看看人家到底怎么賣。

  電商服務中心的雷主任告訴記者,“我們做的工作是把農民扶上馬、再送一程。”打通電商的最初一公里,這是電商服務中心的目標。“其實這個農產品,還是農民自己種,自己開網店賣,那我們要干嘛呢?要把他們引導過來,讓他們通過微信、通過淘寶、通過各種網上途徑賣,就是扶上馬。我們免費教怎么拍圖、怎么服務、怎么開店講好農民自己的故事,這就是把他們再送一程。”

  王長財的小蝸牛農場,種了葡萄、種了草莓。王長財告訴記者,自己承包這塊地有很多年了,一直沒有完全打理。一直以來,自己一直在想,既然現在大家都說食品不健康,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那么種好綠色的農產品,種好草莓、葡萄,就成為他這兩年要干的唯一的一件事。但是怎么賣呢,自己一直沒想好。直到遇到了電商小鎮的學習班,2015年,他的葡萄豐收了,一共收了近萬斤葡萄,通過網上大部分銷售出去。

  而在王長財看來,“上網并不是法寶,最根本的還是你東西得好。”他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現在小蝸牛農場搞摘草莓活動,有時候有朋友打電話來說要吃草莓,“我就看看摘草莓的人來得多不多,草莓熟得好不好,要是草莓熟不好,我就直接跟人說你別來,來了你吃不好。我就不讓他們來。有時候摘草莓的報名的人多了,我就告訴后邊的人,你們別來了,來了吃不好,人多。”在王長財看來,質量是第一位的,你必須把質量搞好,才能通過網上獲得認可。

  王長財經營小蝸牛農場的這個想法和電商中心雷主任的想法不謀而合。在接受采訪時,雷主任多次強調,“這個電商賣農產品,最終的目的是實現農產品生產方式的改變,不是簡單掙錢。”他表示,首先通過網上賣農產品,農民一看賣得好、賣得貴,那么最終有個示范作用,大家都會這么種。以前種點白菜,賣不上價。現在你搞精品化種植,搞附加值高的農業種植方式,不打藥沒農殘、大家都認可,然后通過網絡賣個好價錢。農民轉過來還是這么種,從根本上實現了農產品精品化生產方式的轉變。

  第一年種植葡萄,用心種植嘗到甜頭的王長財開始擴大規模。2016年,他種了兩個大棚的草莓、兩個大棚的葡萄。這樣,全年就輪起來,四季都可以在農場吃到水果。通過網上營銷,王長財還想著,把農場真正搞成一個慢生活、休閑的地方,市民可以來度假、看書,吃農家水果。通過電商,他的農家生活正在一點點發生著改變。

  金欣善的盆栽菜

  盆栽蔬菜網上一月銷售數百萬


  “我要二十盆紫麥油菜、二十盆芝麻菜、十盆玉女菜、十盆野茼蒿。”來自周邊的平度市民熊吉勇看著滿棚的盆栽蔬菜興奮地“點菜”。“今天是我一個開飯店的朋友介紹我過來的,他說這里的‘盆栽蔬菜’很好吃、很新鮮,而且還有觀賞性,過兩天我們學校有個活動,廚房里能用,還可以擺在餐廳里觀賞。見了滿棚的盆栽菜,心情都好了,我以后還會繼續購買的。”和熊老師一同來的平度市南村鎮個體老板辛作武高興地說。這是近日山東省即墨市移風店鎮大豐收種植合作社熱銷的一個鏡頭。

  在即墨市七級中心社區前呂村大豐收種植合作社基地大棚里,一盆盆綠油油的盆栽蔬菜充滿生機。合作社理事長金欣善說:“現在全村共發展盆栽蔬菜基地300畝,每年銷售盆栽蔬菜超過20萬盆,一年下來,賣盆栽蔬菜能賣一千萬元左右。”而這大部分蔬菜,都是通過朋友圈、淘寶售賣出去的。

  金欣善所在的前呂村以前是個偏僻的窮村,2009年成立合作社后,金欣善做夢都想讓父老鄉親們快點富起來,想快點改變現狀,就得選一些時間短、見效快的項目。金欣善最后選定了大棚盆栽蔬菜種植項目。即墨市移風店鎮大豐收種植合作社從大年初二就開始上班了,預計正月就可銷售盆栽菜10000余盆。“從年前到現在,幾乎每天都有人給我打電話、發微信訂盆栽菜,說是要帶著去親戚家出門,所以我們早早就開始上班了,一直很忙碌。”即墨市移風店鎮大豐收合作社銷售總監金延奇介紹說。

  大豐收合作社自2007年成立以來,積極推行“盆栽蔬菜”種植模式,年產量30多萬盆,熱銷北京、河北及山東各地。“我們的盆菜蔬菜,采用的是無土栽培技術,不使用農藥,也不使用化肥,是很健康的蔬菜,而且顧客帶回家之后,每天澆一點水,一星期之后還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所以很受歡迎。”即墨市移風店鎮大豐收合作社理事長金欣善說。

  即墨市移風店鎮大豐收種植合作社在通過微信銷售盆栽菜的同時,還嘗試涉足了鄉村旅游,開展了現場面食制作、“我愛種菜”、免費品嘗、撿鴨蛋等一系列體驗活動,頗受游客歡迎,2015年接待游客萬余名,并且擁有一批固定消費群體。“俺是前呂戈莊村的,現在大豐收合作社做的盆栽菜在我們這里很有名,這不今年俺來跟著學學,打算在大棚里也開始種植。來了之后,這里的技術員詳細地給俺做介紹,還說,只要質量好,他們就幫助俺賣了,這是絕對賺錢的買賣呀。”即墨市移風店鎮前呂戈莊村村民王春梅高興地說。

  在電商服務中心雷主任看來,“大豐收盆栽蔬菜搞得好,一方面是農產品確實過硬,綠色健康,再一個就是通過我們電商服務中心參觀學習別人的經驗,然后咱農民自己也想辦法,看看怎么樣通過網上賣。大豐收蔬菜,是我們2015年重點推廣的,月營業額達300萬元。”

  文/記者 任波

  圖/記者 吳璟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鳥籠 淘寶村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