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坐落于即墨鰲山衛,基礎建設由山東省、青島市投資,總占地640畝,分東、西兩個區塊。記者采訪了解到,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于2013年成功獲批,2015年正式建成啟用并運行,這標志著我國首個以海洋科研為特色的國家實驗室正式“揚帆起航”,并為中國國家實驗室的建設起到示范作用。
五單位提出建設新平臺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2000年,是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的醞釀探索階段。青島是國家海洋科研戰略布局的重點城市,聚集了全國超過半數的海洋科研機構、人才和裝備。建國后,青島海洋科研工作者在水產養殖、海洋調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逐步樹立了中國海洋科技中心的地位。
2000年至2011年,是謀劃推動階段。2000年8月,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國家海洋局一所、農業部水科院黃海所、國土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等駐青海洋科教單位負責人共同向科技部提出建設“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議。2004年11月,5個共建單位經各主管部門同意,共同向科技部報送建設申請報告書,并參加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論證。2006年,科技部決定啟動10個重點領域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名列首位。2007年,建設方案順利通過科技部、財政部組織的專家論證。2008年5月,省政府第九次常務會議決定,省、市政府先期各投入5000萬元,用于啟動基礎設施建設。
歷經15年建成啟用運行 2011年至今,是青島海洋國際實驗室的全面建設階段。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山東省、青島市把建設海洋國家實驗室作為落實“海洋強國”戰略的重大舉措,全力推進。按照2007年科技部、財政部論證通過的建設方案,省市新增投資3億元用于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二期建設。2012年3月,由青島市新增投資9億元,全面啟動基建工作。至此,省、市共計投入13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
2013年,為加快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批復,省政府向科技部上報了 《關于申請設立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函》。2013年12月18日,科技部正式函復山東省政府,同意將建設海洋國家實驗室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點工作,先行先試,探索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至此,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正式試點運行。2015年,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正式建成啟用并運行,籌備建設的時間,經歷了15年。
將啟動大洋鉆探船立項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建成運行后,目標是著力建成國際一流的綜合性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支撐打造中國藍谷,引領我國從認識海洋向經略海洋邁進,努力實現海洋強國夢。為了打造“海洋科技國之重器”,將依托青島集聚的一批大型科考船、深潛器、水下機器人等重大科研設施,整合各類海洋科研設施和數據資源,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海洋資源共享平臺。
2016年1月30日,海洋國家實驗室組織包括30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相關領域專家,就“十三五”期間建造中國大洋鉆探船的緊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開展了深入探討。與會院士專家達成高度共識,建議立即啟動中國大洋鉆探船前期立項工作。新一代大洋鉆探船建設運行后,不僅可以加快實現人類長期以來鉆穿地殼、進入深部地球的夢想,更有助于認清和預測人類賴以居住的長期地球演變,有助于大幅度提升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能力與水平,達到中國主導全球大洋鉆探計劃的目標,有助于以“深海”與“深地”科技協同發展來支撐“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重科研輕行政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的“管理輕屋頂”模式,核心是重科研、輕行政,不設級別、不定編制,充分體現“去行政化”和機構“扁平化”,處處尊重科學家意見。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建立了理事會管理下、學術委員會指導下的主任委員會負責制,理事會是決策機構,學術委員會是咨詢機構,主任委員會是執行機構。同時,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下設8個功能實驗室和大型科研平臺、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四類主要科研組織形式以及服務管理機構,實現了由“科研管理”向“創新服務”的轉變。
形散神不散 “形散神不散”的創新科研模式,核心是注重以重大科研任務匯聚高端創新力量,以網絡化布局組織協同創新,以大型科研平臺共享提升創新綜合能效。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承擔了大量國家重大科研任務,每項都以任務為導向,選擇并匯聚國內外科研優勢最強的團隊參與研究。組織開展優質資源共享,建立了海洋科研儀器裝備、文獻、樣品、標本、數據等開放共享機制,對一家單位、一門學科難以完成的研究任務、難以建成的科研平臺,都納入實驗室建設。形成了多面向領域、多學科交叉、多方面參與的科研創新模式。
做事不養人 創新人才管理模式為“做事不養人”,核心是打破傳統人才管理體制,堅持事業聚人、事業留人,實行以科研任務為核心的聘任制,固定人員僅為少量精干的管理崗位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蒲腥藛T按需設崗、公開選聘,目前通過實施“鰲山人才計劃”,已引進首批“卓越科學家”17人、“優秀青年學者”16人,并將與約400名科研人員簽訂工作協議。按重大任務需求,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重大研究活動由首席科學家自主組建科研團隊,擁有經費完全支配權,充分體現“科研自主”??蒲腥藛T管理采用“雙聘制”,即由原單位負責發放福利待遇,由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根據績效考核結果發放獎勵和補貼,原單位和實驗室對國家海洋科技領域的重大課題實行聯合攻關。
藍色科技成果顯著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確定了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變化等6個重點研究方向。2015年,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新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1個。至此,海洋國家實驗室共有基金委創新群體4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
2015年累計發表論文1670篇,Nature及其系列期刊論文9篇,出版專著共計6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38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8項、國際PCT發明專利1項、登記軟件著作權4項。獲得各類科技獎勵共計26項。全球高分辨率浪-潮-流耦合模式研制成功,“透明海洋計劃”南海-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建成,極端ENSO事件演變與預測取得重要進展,大陸架科學鉆探取得重大突破,在印度洋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近海生態災害防治技術與海洋牧場環境保障技術平臺取得突破,海洋藥物先導化合物的發現取得重要進展,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獲得重大進展,生物形態發生機制取得重要發現,深海資源探測技術獲得突破。
10年內躋身世界前五 記者從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了解到,在人才方面,實驗室凝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團隊,建成一支由國內外著名學者領銜、年齡知識結構合理、研究能力一流的研究隊伍,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優秀科學家匯聚地。在科研方面,發起一批國際重大科技合作計劃,成為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任務的發起者、組織者和國際海洋重大研究計劃的倡導者,打造全球重大海洋科研任務主陣地。力爭經過5-10年的努力,躋身世界著名海洋科研中心前五位。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還將著力實施“透明海洋計劃”,已經確定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變化、海洋生命過程與資源利用、海底過程與油氣資源、海洋生態環境演變與保護、深遠海和極地極端環境與戰略資源、海洋技術與裝備等6個重點研究方向。近期,正在籌劃開展海洋動力過程與環境安全、海洋生命過程與資源開發利用、洋陸過渡帶深部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等三大科研任務研究。通過組織海洋物理、海洋地質、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區域(兩洋一海)范圍內的氣候變化、航道安全、漁業資源,努力實現“透明海洋”。
同時,協同推進海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加大深海養殖、遠洋捕撈、良種培育等“藍色糧倉”應用研究以及海底勘測、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等 “海底寶庫”開發研究力度。
為進一步彰顯海洋科技特色,完善海洋科技全創新鏈布局,目前已在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周邊規劃配套400萬平米海洋專業孵化器,300萬平米人才公寓。聯合企業共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及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廣,推進科研機構、企業在創新鏈上下游之間分工合作。按照“科技成果+專家服務+科研設施”的系統解決方案促進成果熟化。同時探索建立天使基金、成果轉化基金等專業基金池,與銀行、風投等金融機構和重點企業合作開展資本運作,綜合運用科技金融手段撬動社會資源促進成果產業化。開展知識產權管理改革試點,建設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努力打造國際一流“深海眾創空間”。
本版撰稿 記者 陳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