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城子村是城陽區原型 青島話"通紅"就出自這里

2016-01-28 10:32   來源: 半島網-城市信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城子村(今城子社區),北靠墨水河、南連城陽村、東穿308國道、西鄰膠濟鐵路,是一個具有古老文明的村莊,號稱“青島北城區歷史沉淀寶庫”,因城子遺址、不其城而聞名。今天的《發現青島》,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老青島記憶中的城子村。

  城子村的村名由來

  城子村的村名來源有三,一說是當年鄉民(舊稱鄉村的百姓)進城打官司寫呈子(相當于現在的訴狀)的地方,久而久之演化為城子。二說是,當年不其城的四角設有角樓,角樓下的小地名叫小城子,至今仍有東小城子(在高家壕處)、西小城子(在興陽路西端)、北小城子的說法;城子村因為建村在北小城子的位置上,故取名城子。前兩種說法來自城陽文史資料專輯《不其絮語》。第三種說法則是據村碑、村族譜稱:“明永樂初年(1403年-1425年),王氏從青州藥王溝遷古不其城內,建村城子疃,后簡化成現名城子村。”

  城子村主要有王、高、畢、紀、劉等姓氏。據考古,大約四五千年前,包括城子村的城陽地區是一片原始森林,大海環抱南面、西面、東依嶗山。東夷原始居民的一支選擇了不其山(今鐵騎山)以西的白沙河和墨水河流域,定居生活繁衍。他們就是現在青島城陽最早的原始居民。

  城子遺址,1977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城子村東北約100米處的高臺地上,這里還為古不其城的東北角,地勢較高 ,村民稱之東城頂。遺址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面積2萬平方米,出土了各種石器,還有部分骨器、陶器,屬龍山文化遺址,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和膠東地區人類文明搖籃之一,也是青島歷史較早見于文字記載的重要區域。

  不其古城建于公元前221年,屬秦朝36郡的瑯琊郡,縣治設在城陽村北,即城子村東附近,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不其縣,秦建,屬瑯琊郡”,《太平寰宇記》記載:“不其古城周約十余里。”隋朝596年不其縣廢棄并入即墨縣。至此,不其城存續了817年。據《萊州府志》、《即墨縣志》記載:“不其城,縣西南二十七里,故址猶存。”直到1956年,城墻及古建筑遺址尚清晰可辨。現今,城子村仍用城里、城北、東城頂、西城下等作為區劃地域名稱。據說,20世紀30年代,“東城頂”尚有殘存城墻一段,殘高約一米。

  據《不其絮語》和《城子村志》所述,不其古城在秦朝時俗稱里羅城,在城子村、城陽村一帶,為夯土板建筑(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800米,0.56平方公里,城較小,墻高約4米),開四門,內設縣署。公元前93年,漢武帝巡不其時將縣署改建行宮。

  《不其絮語》又載,西漢擴建不其為外羅城,內夯土板筑墻,外包灰色大磚 ,城墻高6米,頂寬4米,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500米,總面積達到了2.5平方公里,周長近5公里。城內街衢縱橫,有7條寬5米的主干道廣通巷陌;古城布局劃分五區:內城區的里羅城為官署區,外城中部為商業區,東南是作坊區,西南為庫房區,北部是居民區,城內建有地下排水管道與護城河相通。不其城從此進入歷史繁榮階段。

  明清以來,古不其城舊地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集鎮,稱城陽,屬即墨縣里仁鄉城陽社,轄城陽、城子、寺西等村。

  城子村周圍分布有漢墓群,村民們俗稱冢子。如,村北的青州牧房鳳墓 ,1982年被列為青島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梁王墳,民間曾流傳有“打開梁王墳,山東六府不受貧”之說;另據《城子村志》記載,村后墨水河南岸1964年前曾有高6-10米的伏湛墓。

  村里有7處家廟祠堂

  在城子村一帶的不其城,曾與歷史上重要人物相聯系。西漢武帝劉徹四次巡瑯琊,大興土木,曾在不其城內建行宮。伏湛,由平原太守晉升為東漢代理宰相,東漢光武帝劉秀數次出征,命其留守京都洛陽,拜其為大司徒,總領朝政。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東漢在不其縣建成不其侯國,不其縣成了不其侯國都城,伏湛任不其侯,食邑3600戶。天生麗質的伏壽,是漢獻帝劉協的伏皇后,也是東漢最后一位皇后,她是伏湛五世孫、輔國將軍伏完之女,出自不其城。她曾風光一時,后因密除曹操一事泄露,可惜最后落得個被曹操滿門抄斬的命運。

  東漢182年,不其縣曾出了位百姓擁戴的縣令,名叫童恢。他是一位清廉、善治、憐民的縣官。《后漢書·童恢》稱他:“執法廉平”,“耕織種收,皆有條章,一境清靜,牢獄連年無囚。”鄰近各縣的流亡者,多遷來不其縣定居。《嶗山縣志·童恢》盛贊他:“縣衙小吏或百姓有過錯者,曉以理義;克盡職守或為百姓做好事者,則賜酒肴勉勵之”。民間還廣泛流傳童恢的故事,如“童大人馴虎”等。

  城子村家廟祠堂有7處:翠渙堂、松柏堂(王氏老三支祠堂)、翠柏堂和追遠堂(王氏小三支祠堂)、和敬堂、永敬堂、和義齋(這三處堂均為王氏四支祠堂),其中王氏家廟中的一座迄今猶在。翠渙堂,位于村中間偏東,是城子村規模最大的王氏家廟,村民叫它城子村老祖廟,由舊房 、大門樓、正房 、廂房等組成,過年的時候王氏皆聚于此祭祖拜堂。王氏族人王保田考取進士,回村祭祖,在王氏祠堂前立族桿,并題“翠渙堂”匾額。

  另外,村中間有關帝廟,有屋三間,村民常去燒香膜拜,院內有株一人圍抱的松柏樹;村西頭有土地廟;還有文昌閣,里面供奉一尊一米多高的泥塑神,村民稱之為“文昌老爺”。

  村后街西頭曾有一棵數百歲的大槐樹,是古老的城子村的象征。老槐樹底部有一個大樹洞(約2.5米高),村里小孩常躲進去捉迷藏。據村老人講,樹洞可容納兩三個小孩藏身。五六月份時滿樹槐花飄香,村民們常在老槐樹下或依偎或乘涼或談天。1946年,國民黨駐軍該村,起灶做飯將老槐樹砍伐掉當柴火燒了。

  石橋廟,原名大通宮,曾名玉皇閣,位于城子村北的墨水河西岸。相傳由唐代袁天罡與李淳風選址而建。明代萬歷版《萊州府志》稱石橋廟是當時即墨南鄉的著名景觀之一。今天修復一新的石橋廟,是城陽區乃至青島北城區構筑堂皇、規模宏偉的宮殿式建筑群,被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橋廟旁是青霄宮,村民們稱“老母廟”,廟的結構及格式與石橋廟略同,但另有東西鐘鼓樓和山門等。

  村民逢三、八趕老城陽集

  城子村有兩條河流。一條叫愛民河,位于村后,村民俗稱“后溝”,因1964年解放軍戰士救落水農民光榮犧牲而得名愛民河,現屬排水內河。一條為墨水河,發源嶗山三標山,東西流向,流經嶗山、即墨、城陽注入膠州灣。20世紀五六十年代,墨水河清澈碧透,魚蝦相嬉,是水鳥棲息覓食的天堂,但自上世紀80年代后逐步受到工業污染。墨水河從村北流過,是季節河,中 、下游段經常發生澇災。據《即墨縣志》記載:“清宣統二年(1910年)除夕大雨,河水溢出,街衢汪洋。清宣統三年(1911年)六月大雨。”1930年、1939年、1953年、1956年、1964年、1975年、1985年,城子村都發過重大水災。1977年,村里的田地全部被淹。1956年9月5日連續暴雨數天,造成城子村歷史最大的一次水災,據村里老人王京芳、王康極所見,洪水使墨水河在城子村西端形成一片汪洋,村西頭幾條胡同積水二尺多,部分地方積水能達到齊腰深,數間房屋倒塌。

  石橋,位于城陽城子村北石橋廟前墨水河上,是青島古驛道。《城子村志》記載:“石橋,據傳西漢時為不其縣制,屬瑯琊郡,有驛道經過墨水河,河上已建有橋梁。至唐又建為石橋,名曰華橋。明代,道人李季重建。1943年重修。”石橋長55。8米、高2。2米,有24孔(孔寬、高各1。5米)作為排水或泄洪孔,橋面條石與橋墩用鋼鉤咬定。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未被沖垮。石橋可能是青島最古老的石橋,遠近聞名。以前全國南來北往客商從陸路進青島多經這條古橋,它還是古馬車道漫水橋、泄洪橋。

  城子村村民逢三、八就去城子村南趕老城陽集。據明萬歷版《萊州府志》記載,城陽集為即墨縣13處重要鄉集之一,解放前座商 、行商兼有。城陽集上有說大鼓書的,說的是“劉公案”、“響馬傳”、“回龍傳”、“金鞭記”等;還有玩雜耍的和唱大戲的。集上主要賣布匹、蔬菜、老家具、燒餅、燒肉、日用生活雜品等,集市街上還有黃酒館、當鋪、錢莊、客棧、貨棧、貨鋪、油坊。據城子村老人王拴極講,老集一帶有振華燒鍋鋪、洋火公司(膠東增益火柴有限公司)、韓家扎紙鋪、鴻知和涵生診所、亞光醫院……城子村老人還曾在城陽集南北街和東西街見到過矗立的高大牌坊,牌坊高約五六米,寬約六七米,為白色石筑。

  老城陽集今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位于城子村東南的城陽露天廣場大型集市,商品琳瑯,再加上連為一片的城陽集批發市場,形成方圓達數里的“青島北城區大集”,其中的城陽蔬菜批發市場就是青島地區第一大農貿市場,交易規模之大,交易額之多,使其1991年就已成為全國第五大農貿市場,這也是青島市最大的蔬菜、水產品、副食品供應基地。

  撰稿 王浩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城子村 城陽區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