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青島寧允展榮登中國文明網"好人365"封面人物

2015-12-15 16:29   來源: 中國文明網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他是高鐵首席研磨師,國內第一位從事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稱為“鼻祖”。他用極短的時間掌握了定位臂研磨技術,打破轉向架生產瓶頸難題。從他手中出去的產品創造了10年無次品的紀錄,發明的工裝每年可為公司節約創效近300萬元。從他和他的團隊手中研磨的轉向架,裝上了750列高速動車組,奔馳10億多公里,相當于繞地球2萬5千多圈。他就是中國中車四方股份公司鉗工高級技師寧允展。2015年8月,他榮登“中國好人榜”。

  他有一雙魔術師般的手,常年以鋼鐵為畫板,打磨機為筆,在細如發絲的空間里施雕作畫。他是高鐵首席研磨師,國內第一位從事高鐵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被同行稱為“鼻祖”。

  從他和他的團隊手中研磨的轉向架,裝上了750列高速動車組,奔馳10億多公里,相當于繞地球2萬5千多圈。他的發明創造每年能為公司節約創效近300萬元,為企業的精益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是徒弟們寬嚴并濟的“雙面老師”,無私的教授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帶出了一支生產線上的骨干隊伍。

  技術精湛而不炫耀,榮譽等身而沒有架子,他就是中國中車四方股份公司鉗工高級技師寧允展。

   24年煉就絕技 成高鐵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

  

寧云展精心研磨“定位臂”。圖片來源:山東文明網



  寧允展出身工匠家庭,受父親的影響,寧允展從小就喜歡鼓搗手藝活兒。8歲時,他制作的一艘木船讓父親第一次發現了他的工匠天賦。“當時別的小孩可能只是刻一個木船模型,但我是用木板把木船的整個結構全部做了出來,而且用釘子把各個部位都固定住。我父親看了就覺得有點意思。所以之后他也很支持我去鐵路技校學習。”寧云展回憶道。

  1991年,19歲的寧允展從鐵路技校畢業,進入當時的四方機車車輛廠(中車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從事自己喜愛的車輛鉗工工作,一干就是24年。

  2004年,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引進時速200公里的高速動車組。產品進入試制階段,轉向架上的“定位臂”成了困擾轉向架制造的攔路虎。如果把高鐵列車比作一位長跑運動員,轉向架就是它的“腿腳”,而“定位臂”作為轉向架上構架與車輪之間的接觸部位,相當于人的“腳踝”。高速動車組在運行時速達200多公里的情況下,定位臂的接觸面要承受相當于二三十噸的沖擊力,定位臂和輪對節點必須有75%以上的接觸面間隙小于0.05毫米,否則會直接影響行車安全。

  “定位臂”的接觸面不足10平方厘米,手工研磨是保證接觸面間隙精準的唯一可行方法。然而經過機器粗加工后,定位壁上留給人工研磨的空間只有0.05毫米左右,相當于一根發絲的直徑。磨少了,精度就達不到要求,磨多了,動輒十幾萬的構架就會報廢。

  在國內并沒有可供借鑒的成熟操作技術經驗的情況下,寧允展主動請纓,挑戰這項難度極高的研磨技術。扎實的基本功加上夜以繼日的潛心琢磨,僅用了一周時間,寧允展便掌握了外方熟練工人需用數月才能掌握的技術,成為中國高鐵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被同事們戲稱為“鼻祖”。

  然而隨著高速動車組進入大批量制造階段,傳統的研磨方法已經跟不上生產節奏。寧允展開始琢磨如何改進工藝,使定位臂研磨變得既好又快。反復試驗研究了近半年后,寧允展發明了“風動砂輪純手工研磨操作法”,采用分層、交錯、疊加式研磨手法,將定位臂接觸面織成了一張紋路細密、摩擦力超強的“網”。這一研磨法不僅將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也將接觸面的貼合率從原來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這項絕技使長期制約轉向架批量制造的瓶頸難題得到破解,為高速動車組轉向架高質量、高產量的制造作出了突出貢獻。

  自學成才成“創新專家” 每年為公司創效近300萬元

  在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大家都知道寧允展是個多面手,既是鉗工,又是焊工,還會機加工。他的工作室也被大家戲稱為廠里的“第二工具間”,幾乎能找到各個工種的工具。而這些技能都是寧允展在上班之余“自學成才”的。   

  早在剛進廠那會兒,在熟練掌握自己工作內容之后,寧允展就將目光瞄上了電焊。自學一段理論知識后,他經常利用工余時間跑到壓鉚車間揀一些廢料回來作電焊練習,當時帶他的老師傅們看他那么好學也都熱心給予幫助和指導。

  “當時看到師傅們的手法那么熟練羨慕極了,就想著早點把他們的本領學到手,不辜負他們的期望。”帶著這股子癡迷勁兒,寧允展很快就能像模像樣地干點電焊活了。寧允展之后的很多發明創造也正是得益于這手過硬的電焊本領。

  

寧云展精心研磨“定位臂”。圖片來源:山東文明網



  

寧允展在工作車間。圖片來源:山東文明網



  轉向架檢修加工部位容易損傷,且修復難度大成本高一直是行業內公認的難題。經過反復考察研究后,寧允展將自己的研磨技術和焊接手法巧妙結合,獨立發明了“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復精度最高可達到0.01毫米,能夠有效還原加工部位,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這一操作法也被中車認定為集團級別的“絕招絕技”。寧允展還利用空閑時間還研究出的“折斷絲攻、螺栓的堆焊取出”操作法,適用于所有螺紋孔的檢修或者新造過程,適用于全部具有螺紋孔的產品,具有非常廣泛的推廣價值。

  除了電焊,寧允展還自學了機加工、電腦繪圖等多樣技能,他告訴記者,只有多掌握一些手藝,才能將他們融會貫通,想出更多解決難題的好點子。全面的技能加上好學鉆研的勁頭,寧允展主持的課題頻頻獲得公司優秀攻關課題和技術革新課題獎項并被廣泛推廣應用,他設計制作的工裝很多也都用到了現場生產:動車組排風消音器、動車攻絲引頭工裝、動車定位臂螺紋引頭定位工裝、動車空簧孔防護、動車踏面清掃器座螺紋引頭工裝、制動夾鉗開口銷開劈工具、動車組刻打樣沖組合與劃線找正工裝、地鐵差壓閥組焊工裝……其中,“軌道車輛構架空簧孔防護裝置”、“350公里速度等級克諾爾夾鉗開口銷開劈工具”等2項發明還獲得了國家專利。這些發明每年能為公司節約創效近300萬元,為企業的精益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創造10年無次品紀錄 寬嚴并濟帶出骨干團隊

  雖然獲得榮譽無數,但寧允展從不擺專家架子,跟同事們都相處的十分融洽。多年來,寧允展一直將自己的經驗無私地傳授給身邊的同事。他的徒弟目前均是生產一線的骨干,其中1人成為了高級技師,2人成為技師,5人成為高級工,2人成為中級工。寬嚴并濟的教授方式也讓他成為了徒弟們都敬佩喜愛的好“師傅”。

  “眼要盯緊、手要穩住、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定位臂研磨工作要一氣呵成,中間不能停,這是寧師傅經常教導我們的。”現在已是班組帶頭人的徒弟徐澤琨很佩服寧允展的高超技藝以及他悉心傳授的“工匠”風范,他告訴記者,別看寧允展平日里話不多,帶徒弟的時候卻是叮囑很多。除了教授技能外,寧允展還會格外強調安全操作,護目鏡、耳塞都要求戴好,防止徒弟受到傷害。徐澤琨告訴記者:“工作之余我們是經常和師傅開玩笑的,但是只要一開始工作,師傅馬上就跟變了個人似的,非常認真,他說工作是不能開玩笑的。”

  也正是秉承著這種認真對待工作的精神,寧允展創造了連續十年定位臂研磨無次品紀錄,成為了徒弟們非常敬佩的好老師。

  寧允展取得今天的成績只得益于兩個字——“愛好”。

  

寧允展與記者交流工作感悟。圖片來源:山東文明網



  在寧允展的家里有一處“小作坊”,由一臺家用機床、電焊機、打磨機以及其他多種工裝組成。這是寧允展平時下班后在家里的“活動中心”。“經常是吃完晚飯就看不見他人,一準是去‘加工作坊’了。”寧允展的妻子于文燕一度對丈夫的“工作狂”狀態頗有微詞,“我經常說他非得累死不可,上班八個小時對著機器還不夠,回家還要搗鼓,經常一干就干到晚上八九點。勸他下班了就休息休息,可他總說不累。”

  “像我們這種干技術活的就得多練,基礎功一定要扎實才行。”對于妻子的不解,寧允展總會給出這樣的解釋。不過為了不打擾左右鄰居休息,寧允展也給自己立了九點就必須收工的規矩。

  “其實有時候我也挺佩服他的,40多歲的人了,還能那么好學。”雖然有不解,但于文燕對丈夫還是有著深深的敬佩。她告訴記者,有段時間寧允展為了學習電腦繪圖,跟“著了魔”似的,下班回家就開始研究繪圖軟件,跟著教科書進行操作,有時甚至連女兒近在耳邊的呼喚都聽不見。“兩耳不聞窗外事”,于文燕有些無奈地笑著說。

  “如此勤勞的工作不會很累嗎?”

  “踏踏實實地工作是工人的本分。”回答完記者的最后一個問題,寧允展便轉身進入工作車間開始忙碌于他的工作。

  編輯點評:

  為了攻克中國高鐵技術的難題,證明“中國制造”的能力和實力,寧允展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堅韌不拔的品質和敬業奉獻、執著追求、實事求是的精神,正是傳統工匠精神的現實表達。也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寧允展一樣的產業工人,他們追求完美、力求極致,對待工作嚴謹、一絲不茍,專注而精益求精,才有一大批享譽全球的“中國制造”走出國門,領先世界水平。  

   [編輯: 王泯蘇]

相關閱讀

寧允展 好技師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