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青島西海岸新區王臺鎮駐地的王殿成今年70歲,干了一輩子建筑,精通木匠手藝。他憑著兒時記憶,為古建筑已經幾近全無的王臺老街寫出10多萬字書稿;為了讓書稿中的準提庵、教堂等百余處古跡呈現出來,他自學CAD,設計出老街的原始圖紙;2014年秋,他開始以1:100的比例,制作這些古跡模型,目前已經制作了10處。“我打算明年底全部制作出來,然后進行展覽,讓現在的年輕人通過這些立體的模型,更直觀地認識和了解王臺古文化。”王殿成昨天告訴記者。
模型上的屋瓦很精致 昨天早上5點半,滿頭白發的王殿成披上衣服,戴上老花鏡,對著電腦上的圖紙,制作起老街的原貌模型。“這是個細致活兒,來不得絲毫馬虎。”王殿成告訴記者。
小院的堂屋里,部分老街模型展現在架子上:戲臺、庵屋、院墻,無不精致大氣、惟妙惟肖,就連院墻下的馬槽、院內的銀杏、瓦下的檐椽也是細致入微。“可能你不會想到,院內的銀杏和國槐并不是塑料模型,而是干的樹枝。”王殿成指著一處完整的模型群介紹,這是王臺古鎮老建筑之一——準提庵。“原來的準提庵有10處建筑,富麗堂皇。后來遭到破壞,只剩其中一處建筑了,想來讓人惋惜。”王殿成說,他是憑著記憶將完整的準提庵模型做成的。
“你看,這邊是著名的王臺當鋪的模型,長1米,寬40厘米,院內共5排48間房子。”王殿成說,他現在正在制作基督教堂。“我年輕時就在那里舉行的婚禮,因為對模型不太滿意,我已經返工3遍了。”王殿成說,在他記憶中,教堂宏偉壯觀,又是他幸福婚姻的圣地,必須做到精雕細琢,不能有絲毫差池。
讓書稿內容立體呈現 據王殿成介紹,王臺老街模型是按照原貌1:100的比例制作的,等全部做出后,按照原來的位置擺在一起,長達12米,寬10米左右。“東南西北的牌坊、十多條胡同、玉皇廟、大仕庵等都會一應俱全,就連十三孔橋也將制作出來。”王殿成告訴記者,他之所以要這么做,就是因為自己寫了一部描述老街景象的10萬字的書稿,他想讓書中大部分已經消失的古建筑用立體的形式呈現出來。
2006年,從事了一輩子建筑工作的王殿成退休。“偶然一個機會,我看到大哥回憶兒時王臺的文章,很受感動。于是我便有了想法,要將王臺老街全貌展現出來。”王殿成說,兒時,在老街老巷里,他經常和小伙伴捉迷藏、玩游戲,那些老建筑、老商鋪早已深深鐫刻在他的腦海里。
就這樣,王殿成慢慢讓自己的記憶流淌成了文字,2014年秋,他寫出10萬字的書稿。“單單憑文字,我感覺老街老巷的原貌還不夠生動、立體。”王殿成笑著說,于是他決定利用自己的設計和木工優勢,做出老街模型。
精細模型廢棄材料做成 “別看模型如此精致,其實大到墻體、屋檐,小到磚瓦、檐椽,都是我用廢棄材料做成的。”王殿成介紹,為了環保、節省,他用苯板做墻體、廢棄紙殼做屋瓦、泡沫板做檐椽……“撿來紙殼后,撕去外皮,留下彎曲內殼,兩層疊在一起再上色,便能顯示出瓦片重疊的樣子。”王殿成告訴記者。
“你猜,這些柱子是什么做成的?”王殿成指著準提庵模型的屋柱問記者,見記者回答不出,他笑了。“這都是用的快餐筷子!”王殿成說,他將廢棄短筷按照比例截斷、噴漆,插到臺面和屋檐之間,便成為支撐房屋的柱子。
制作工具有百余件 2015年4月,王殿成做成了第一個模型,“這個準提庵,做了7個月。”王殿成認真地說,從設計、畫圖紙、制作、拼接,都是他一手做成。“一個小小模型,要做墻體、貼屋山、做檐椽,必須要很細致。”王殿成說,就連墻磚也是極其需要工夫的,首先用墨汁濕透紙張,晾干后畫出墻磚形狀,再圍繞墻體剪制而成。所有的這些材料備齊后,得需要整整一天時間才可做成一個模型。
記者看到,在西屋的畫圖制作臺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畫筆和工具,鉗子、小刀、剪刀、測量尺等,而在木工工作臺邊,也堆滿了各種工具。“這是刨子,是1977年做的,這是墨斗,用了30年了。”王殿成說,所有的制作工具加起來,得有一百多件。
做老街專欄展王臺文化 為了給王臺老街繪圖,58歲那年,王殿成學會了PhotoShop軟件;66歲時,他又學習如何使用CAD軟件。“我已經習慣了,每天5點多起床,經常忙到晚上11點。”王殿成說,希望明年的這個時候,老街老巷的模型能全部完工。他還打算制作一本關于王臺老街老巷的畫冊,想做一個老街專欄,專門找一個地方進行展覽。
[相關鏈接]王臺鎮 王臺鎮歷史悠久,西漢時期,境內置柜縣,唐貞觀年間立鎮,迄今1300余年,明清、民國時期也為鎮治,商業繁榮,亭臺樓榭,寺廟店鋪林立。王臺鎮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西北部,西部北部與膠州市洋河鎮接壤,東部與紅石崖街道相接,南部與青島臨港經濟開發區相接。同三高速公路貫穿其中。王臺鎮企業生產的梳棉機產量占全國銷售總量的3/4,噴水織機占全國銷售總量的1/2,并遠銷日本、澳大利亞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全國惟一一家“中國紡織機械產業名鎮”榮譽稱號。 記者 趙玉勛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