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64歲的農村電商先鋒:11年前就把洋蔥"搬"上網

2015-11-12 06:11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王桂欣經常在網上查看相關的農產品供銷信息。



  

王桂欣準備培育這種盆景葡萄。(王桂欣供圖)



  “雙11”的凌晨,已經64歲的王桂欣還在熬夜搶貨,當天他不僅搶到了一臺向往已久的佳能單反相機,還搶到了棉衣和日用品。實際上王桂欣不單是“網購達人”,更是網上銷售農產品的“標王”。王桂欣是青島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11年前,他就利用一臺黑白屏的電腦通過撥號上網在網絡平臺上發布信息來銷售洋蔥、芋頭等農產品,不僅內銷全國,而且還出口到歐美、日韓等地,如今一年網銷的各類農產品多達4萬噸,銷售額超2億元。王桂欣介紹,除了在阿里巴巴做農產品的批發,今年還開始“進軍”淘寶零售農產品。

  2004年初識阿里巴巴

  青島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洋蔥、芋頭、生姜等農產品國內外銷售。64歲的王桂欣是合作社的董事長,他所在的平度仁兆鎮是蔬菜大鎮,幾乎家家戶戶種蔬菜,而二十多年前,他就從鄉鎮政府工作人員崗位上辭職,“下海”做農產品收購代銷,起初他的產品主要是內銷,銷售地點也只是青島、煙臺等周邊地市。

  11月10日,記者來到王桂欣的辦公室時,他正在阿里巴巴網站上瀏覽著各種農產品的供求信息,關注農產品的網上報價及供求信息,是他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在王桂欣辦公樓一樓大廳的一面墻上,“合作社+基地+農戶+互聯網”等幾個紅色的大字特別顯眼。王桂欣說,他應該算是國內接觸網上銷售方式最早的農民之一,而多年來,他的很多生意都是通過網上進行的。

  1994年,王桂欣就開始向韓國出口洋蔥,二十多年以來他與很多的韓國客戶成為老朋友。而玩電腦、上網也都是跟韓國朋友學來的。

  2001年,韓國的一位朋友將一臺還是黑白屏的老式小電腦送給了他,這也是他第一次見到電腦。2004年,他從一位韓國朋友那里得知,中國杭州有個牛人搞了一個名為“阿里巴巴”的網站,可以幫他進一步拓展業務。

  “當時在這位朋友的幫助下,我注冊了阿里巴巴貿易通的賬號。”王桂欣回憶,這是一個免費賬戶,賬號注冊之后,他就把自己需要銷售的洋蔥等農產品供應信息發布到了網上,這正式拉開了他網絡銷售農產品的序幕。

  網上賣菜?大家都不信

  王桂欣說,貿易通主要是針對國內客戶。他發現在貿易通中,作為供應商來說,看不到求購商的信息。所以后來他交了988元的會員費又注冊了阿里巴巴誠信通的賬號,通過這個賬號,可隨時查看阿里巴巴買家發布的求購信息和聯系方式。

  據王桂欣介紹,誠信通主要還是針對國內銷售,在網上進行出口貿易,還要注冊阿里巴巴出口通。“出口通”是幫助中小企業拓展國際貿易的出口營銷推廣服務,通過向海外買家展示、推廣供應商的企業和產品,進而獲得貿易商機和訂單。

  王桂欣記得,通過出口通做的第一筆生意也是跟韓國人,“當時韓國客戶要購買775 美元的生姜。”王桂欣說,出口通還帶有翻譯的功能,雖然他不懂外語,但經過出口通自帶的翻譯功能,他可以與韓國人正常交流。“按照要求,我把材料發到客戶郵箱,客戶同意之后,我們就簽了一份電子合同書,沒想到第二天客戶就把定金給打過來了。”王桂欣說,這讓他感受到了網上銷售的便利。

  “后來說起此事,很多親戚朋友都還不相信,但后面我又陸續簽訂了幾個訂單,大家這才信。”王桂欣說。

  從此之后,王桂欣的生意越做越大,客戶也越來越多。

  酒香不怕巷子深

  “我不僅銷售,還親自種,農產品的質量更能保證。”王桂欣認為,這是他的優勢。

  通過土地流轉,王桂欣種植農產品的土地達1600余畝。2007年,青島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立,目前擁有社員815戶。“合作社的社員必須按照要求進行標準化種植,統一使用化肥、農藥,而且每年我們也會將社員田中的土壤帶回實驗室化驗,根據化驗結果來施肥,所以我們的農產品質量普遍較高。”

  王桂欣舉例,今年生姜滯銷價格壓低,生姜價格一斤不足一元,可他們合作社的生姜并不愁賣,有些生姜甚至賣到了2.8元/斤的高價。

  有了互聯網,好的口碑得到有效傳播。王桂欣介紹,自從他“出名”后,各地前來學習的人絡繹不絕,最近一段時間,不少“第一書記”紛紛來他們合作社取經。

  不僅如此,王桂欣還經常被聘請到學校講課,傳授種植技術經驗和農村電商知識,“農民不能當門外漢,我抽時間都會在網上學習電商課程。”

  要“進軍”零售領域

  除了批發之外,王桂欣正在積極“進軍”網上零售。對于網上購物,多數農戶仍然表示不可信,至于網上賣菜也就更不懂了。王桂欣認為,讓農戶自己上網找客戶或者開淘寶店賣菜都不現實,所以他想到了另外一種模式—— 以合作社為單位,招聘專人來開發市場,農民只負責種地。

  “這種模式是可行的,而且大有潛力。”王桂欣介紹,經過了一個階段的考察之后,他決定在淘寶上開設六家網店,用來銷售農產品。

  另外,王桂欣介紹,近期,他還新招聘了兩名大學生繼續來學習相關知識,兩人將負責管理和維護這六家店鋪,他計劃將生姜、芋頭、洋蔥等農產品的零售全部搬上互聯網。其次,王桂欣還與快遞公司合作,市民只要下單,按照客戶要求包裝之后,新鮮蔬菜就直接通過快遞公司送到消費者手中,省卻了批發商、超市等中間環節。

  “通過一種新技術來種植的盆景葡萄將作為我們網上零售的第一種產品。”王桂欣透露,這種葡萄用花盆來栽種,既可觀賞,還可以食用,目前他已經建好了大棚,培育出這種葡萄后,將正式開始銷售。

  讓電商解決菜賤傷農

  記者了解到,王桂欣在網上銷售農產品數量較大,他還連續多年獲得了阿里巴巴洋蔥類的銷售“標王”,很多客戶都直接喊他為“洋蔥大王”。今年“雙11”,他不僅搶到了一臺向往已久的佳能單反相機,還搶到了棉衣和日用品。

  近年來,農村電商在興起,“觸網”之后的農民在銷售農產品時也不斷拿到了“大單”。

  采訪中,平度市農業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在農村通過通過電商平臺可以進一步拓寬農業生產信息渠道,提升農業生產產業化、規模化水平,可以減少農產品流通成本。

  農產品銷售的市場是非常巨大的,而各大電商也早已不約而同地發力搶占市場。4月29日,阿里巴巴集團“農村淘寶”分別在西海岸、平度市啟動。此外,京東、蘇寧也在青島地區進行“互聯網+”布局搶占市場。

  根據青島市商務局5月12日公布的《青島市加快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工作的實施意見》,青島市提出了將全面實施農村電商的“4215工程”,即以平度、即墨、膠州、萊西市(4市)和黃島區、城陽區(2區)為重點,結合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千縣萬村”計劃的實施,在全市轄區內打造100個電商示范鄉、鎮(街道),500個電商示范村(社區)。

  業內人士表示,電商是解決“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有效途徑,但由于在新鮮度、地域性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農產品進入網站銷售仍然有不少難題。“比如一些新鮮的農產品與第三方物流合作成本太高,而且因為新鮮蔬菜容易腐爛,如何保證其新鮮度,這就要求貯運條件較高,但這往往又要增加成本,所以目前電商在銷售新鮮農產品中面臨不少挑戰。”記者 徐新東

  思考

  “雙11”不僅是網購狂歡


  “雙11”不僅是網購狂歡,也不僅是零售業的節日,商家的興奮、消費者的激情成就了這一被外媒稱作“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購物節”。狂歡之下,也讓人們從一個側面思考“雙11”這支溫度計背后,中國內需潛力、創業創新和“互聯網+”的真實體溫。

  “買買買”背后的“互聯網+”

  距離北京1300多公里外,浙江桐廬隴西村淘服務站,“操盤手”王明強也在挑燈夜戰,“實惠的先搶下來,推薦給鄉親們,村里的網購意識已經漸漸起來了。”

  像王明強這樣的服務站,過去一年在中國27個省份的6000多個村莊落地。早已在一二線城市深度滲透的網購習慣,也開始在中國廣袤的農村扎根。

  對于中國有超過1000萬家中小企業從事電子商務,歐洲各國感到無比驚訝。物流、支付、廣告,這些都是讓歐洲中小企業對電商望而卻步的理由。而在中國,有超過2000個購物網站。“雙11”已遠不止是一天的網購狂歡,其背后是互聯網加出來的消費動力和創業創新。

  電商盛宴,不僅是靠低價

  “雙11”發展到第7年,人們在思索,互聯網為什么能夠撬動內需?

  互聯網降低了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信用成本,對于企業來說,降低的是創新的成本。對于消費者來說,能夠讓他們從口袋里掏錢的,最終是企業的創新,而不是商品的低價。

  觀察人士指出,僅僅依靠低價競爭是不可能拉動全社會總體消費的,因為那只是左口袋的錢到右口袋,從表面上看,網上買東西比實體便宜,所以消費者更樂意在網上買;但是深層次看,物流、支付、信用等等各種綜合體驗,才是在這不到十年時間培養出一批網購達人的原因。

  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正在改變中國商業形態,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6.2%,顯現出網絡消費在拉動“內需”這輛馬車中發揮的動力。而新技術、新業態,創新經濟模式,帶來內需增量。

  持續激發農村內需潛力

  從年初的全民搶購“日本馬桶蓋”到“雙11”海淘熱,中國的內需正在升級,但國內的品牌打造、制造設計水平并未跟上。

  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看來,新常態下企業要把過去擴張性的高速發展轉為質量效益型、資源節約型、環保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因為消費者的需求變了,簡單說就是告別了短缺,進入以質量、品質為核心的需求時代。”宗慶后說。

  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認為,“互聯網+”之所以席卷全球,核心在于便捷地滿足了人們升級的消費需求,制造業特別是中國制造業出現問題,關鍵在于原有產能、技術、供給無法跟上人們日漸升級的需求。

  業內人士提出,要能持續激發農村的內需潛力,除了“工業品下鄉”,還需拉動“農產品返城”,讓年輕人返鄉創業留得住。 據新華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電商先鋒 洋蔥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