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平度歷史檔案,1975年開始的全縣(1989年設市)范圍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平度水利建設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記者從平度市檔案局了解到,那場始于40年前的平度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翻身仗,有力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為平度的農業豐收創造了有利條件。
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新中國成立前的平度農業,由于基礎設施落后,長期遭受水、旱之災。‘平度州,十年九不收’,人民生活十分艱苦。”檔案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后,雖然在水利建設上興修了一些水庫、開挖了河道,但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糧食產量還很低。據統計,1975年全縣糧食每畝單產483斤。“整個膠東地區的糧食產量在當時已全部達到每畝500斤以上了,唯有平度的糧食每畝單產產量還在500斤以下。”
平度縣干部群眾分析了農業落后的原因,主要是農業的基礎條件差。要徹底改變全縣農業條件,打好農業翻身仗,只有舉全縣之力,打一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翻身仗。“當時,全縣上下形成共識,要開展全縣范圍內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75年底,平度成立了以縣委、縣革委主要領導任指揮和政委的農田基本建設指揮部,將全縣劃分為四個戰區,并于1976年、1977年分別成立了平南戰區指揮部和平北、平東、平西戰區指揮部,吹響了水利建設翻身仗的號角。1976年,平南戰區率先在蓼蘭搞出了農田水利建設樣板,隨后在各戰區推廣。”檔案局工作人員介紹說。
二三十萬人戰斗在建設一線
檔案局工作人員表示,為全面實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規劃,縣、社(當時鄉鎮稱“公社”)統一制定了農田基本建設現狀、農田基本建設規劃和農田基本建設當年實施三張圖。主要河流、排水干道、交通道路等跨社工程,由縣統一規劃、統一施工。為此,于1975年底從各公社按總人口0.68% 的比例,抽調7800名勞力組成了縣農建兵團,兵團實行民兵建制。全縣29處公社,每處公社組成一個施工連隊,同時又從各公社抽調298名女民兵,組成一個“三八”婦女連,共30個連隊。1976年,全縣調整區劃后為45處公社,兵團連隊由30個增加到46個。
據介紹,平度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行分類施工:平原地區以建設大地畦田為主,灌排結合,以渠劃方,按方整地,打井配套,建成土地成方,蓄水保肥,能灌能排的高產穩產田;山丘地區,以建設水平梯田為主,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在治水上以蓄為主,蓄挖結合,揚水上山。在整地改土上,因地制宜,不亂土層,改良土壤;澇洼地區以建設高標準臺、條田為主,以溝劃方,排、灌結合,溝、渠、田、林、路綜合治理;河道治理,以提高排水能力為主,疏浚加深;在打井灌溉上,1978年,開展了萬眼機井會戰,提高了抗旱能力;道路建設,以便利交通、生產、排水節約土地為原則。
從此,每年冬春,平度縣投入農田水利建設的勞力達二三十萬人,廣大水利建設大軍斗志昂揚,風餐露宿,披星戴月,戰斗在農田水利建設一線。1976年,縣完成整地改土41.3萬畝,其中整修臺條田15萬畝,三合一梯田1.3萬畝,平原深翻整平土地25萬畝,新打機井1300多眼,發展灌溉面積12萬畝,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田10萬畝,整修排灌溝渠5452條,長3889公里,建設排灌建筑物1277座。治理了龍王河、雙山河、堤溝河、小新河等河流。農田基本建設的迅速發展,有力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十年整地改土195萬畝
經過十多年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到1987年,平度縣整地改土達到19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317平方公里,打機井、大口井33001眼,灌溉面積達到155萬畝,使平度的水利設施基本上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從此以后,平度的南部,徹底擺脫了水澇之災,北部的山區丘嶺水利條件也得到很大改善。
“自1975年開始的平度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會戰,其聲勢之浩大,熱情之高漲,可謂氣吞山河,是平度水利史上一大壯舉。”檔案局工作人員表示,水利建設者做出突出貢獻,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平度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翻身仗,為農業豐收創造了有利條件。1976年,在遭受雹災、低溫等自然災害情況下,奪取了糧食大豐收。平度縣糧食畝產第一次跨過《綱要》,達到506斤,增產一億多斤。到1983年,達到1007斤,首次跨過“長江”。從此,也拉開了平度市糧食增產增收的序幕。 記者 張程 通訊員 高永利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