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何勇海
中國市場學會服務質量專業委員會于今年1月至8月暗訪了京津冀環渤海地區共21個市、區、縣,與百姓生產生活關系密切的317個政府部門的為民服務電話,結果顯示平均合格率僅為36.9%。(10月3日《京華時報》) 設立便民電話本是便民之舉,其合格率不足四成,有違便民電話設立的初衷,也是對民心的極大傷害。市民撥打便民電話,往往是遇到麻煩或困難,需向政府部門求助,或有話要說,不吐不快。政府便民電話,說穿了就是公共服務熱線,應本著親民愛民、服務于民、為民解難的原則,提供免費、方便、及時、暢通、明確的服務,怎可敷衍了事,失信于民?很多便民熱線最終淪為“冷線”,原因恐正在于不能及時接聽、業務不熟練、態度不熱情,或給老百姓以誤導,甚至老是“占線”、變相“拒聽”,讓市民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
對便民電話存在的諸多亂象,有關部門再也不能無視,必須打通這個聯系老百姓和政府之間的民情紐帶。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楊曉軍曾經建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接聽電話所有環節都動態地公諸于眾,既接受上級部門監督,也接受紀檢監察部門監督,還要接受當事人和老百姓的監督,以保證其真正發揮作用。這個建議很好,如何把接聽電話所有環節都動態地公諸于眾,值得各地探索。
還應出臺每個便民電話的考核辦法,把便民電話“能接通”“有記錄”“有匯報”“有結果”等指標,作為相關部門或單位的考核指標,定期進行考核或明察暗訪,并對不合格者進行處罰。如此,才能倒逼相關便民電話不再是“不便電話”或“聾子耳朵”,便民電話也才能重新取得公眾信任。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