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日照非遺項目"跋跌"歷久彌新 五代人薪火相傳

2015-08-06 11:23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一個人就可以玩摔跤,聽起來是不是很稀奇?而且這種玩法還從清朝道光年間一直玩到21世紀,玩成了日照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日照小古城村有個遠近聞名的民間藝人,大家親切地稱他為“跋跌老吳”,在舞臺上他一個人扮演兩個角色,手腳并用將兩個莊稼漢田間摔跤的情景演繹得活靈活現、滑稽幽默。吳中東年近七旬,跋跌技藝不但伴隨他一生,而且世世代代流淌在家族血液里。跋跌技藝經歷了將近200年的歲月打磨,吳氏家族5代人接力,現在又融入說唱、舞臺布景等現代元素,歷久彌新。

  奇特

  一人飾兩角,5分鐘汗濕衣袖

  舞臺上的老吳活力四射,絲毫不像年近七旬的老人。老吳一人扮演兩個角色,背上背著20多斤的道具,外形是兩個摔跤壯漢的上半身,但一個人畢竟只有兩條腿。為了表現兩人對決的場面,老吳把兩只手臂分別伸進假肢,以此作為其中一個壯漢的兩條腿,所以整個表演過程,老吳都是弓著身子趴在地上的,頭和肩背都被蒙在道具里。

  伴隨著鑼鼓點的疏密,老吳時而跑跳、時而轉圈,手腳并用表現出兩人打別腿、金雞獨立、扭打翻滾的動作,演繹兩位身強體壯的莊稼漢在地頭上摔跤對決的場景。為了將兩人扭打的動作演繹得逼真傳神,老吳要將背部盡量彎曲,甚至把頭低到兩腿之間,這對于一個老人來說談何容易?表演時,總有幾分鐘老吳聽不清鑼鼓點,只能聽見自己呼哧呼哧喘粗氣的聲音,頭暈目眩、汗流浹背。他看不見觀眾、看不見整個舞臺,視線所及之處僅在手腳之間,他幾乎是在憑直覺和毅力演出。

  每到精彩之處,觀眾報以掌聲和尖叫聲,這時老吳便再次滿血復活,告訴自己再堅持幾分鐘。每次老吳從道具里鉆出來,都是滿頭大汗,身上的衣服都能擰出水。殊不知,時值盛夏,室外常溫30℃以上,市民們穿著短袖都難耐酷暑。何況老吳套上了秋天穿的厚外套,一頭鉆入密不透風的道具,連蹦帶跳十多分鐘。老吳笑著解釋,道具是用木頭、稻草做的,有些磨人,不得不穿得厚些,要不一場演出下來,肩背都得硌出血。

  發源

  鐵匠鋪子里走出民間藝人

  老吳介紹,他是跋跌的第五代傳人,技藝的源頭要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間,至今已有近200年。他的手藝是從叔父那里繼承來的。他十多歲就和父輩們一起走街串巷,從最初的道具師、鼓手到如今的臺柱子,他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打磨。“逢年過節去給大戶人家拜年,翻跟頭、說吉祥話,討要幾包點心解解饞。”老吳回憶起小時候的情景,語速變得和緩,眼睛濕潤了。據悉,“跋跌”來源于俚語“跋轱轆摔跌”。清朝道光年間,日照縣小古城吳家打鐵很有名氣,為周邊的村民打造農耕器具,比如鋤頭、鐮刀、鐵犁等。后來,吳家鐵匠鋪子里店伙計們在閑暇、勞作之余,常進行“跋轱轆”“摔跌”比賽,這樣打鐵鋪漸漸成為周圍村民的一個娛樂場所。很快吳家鐵匠鋪子有“一個人玩跋轱轆子的雜耍”很逗、很滑稽、很好玩的名聲,不脛而走,名聞四鄉。后來,吳家鐵匠鋪子東家吳方俊將“跋轱轆”“摔跌”演變成為一人操縱演出道具,與道具對搏的逗趣類民間雜技項目。

  表演者以葫蘆瓢做頭部,身穿大褂并遮住頭部,一手在褂內操縱葫蘆道具進行表演,這就是“跋跌”的雛形。到目前,“跋跌”經過五代人的傳承和發展,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根據表演內容,分為“姜老背姜婆”(又叫“張老背張婆”)、“二鬼跋跌”等。老吳介紹,為了增加道具的逼真感,他使用“翻砂”工藝制作模具,給道具穿上鮮艷的服裝,就連手指的造型都是經過細心揣摩的。

  傳承

  組建藝術團,一天連跑8個村

  “東到石臼、北到五蓮、西到黃墩、南到嵐山,日照大大小小的村子都跑遍了。”老吳介紹,每到一個村子演出,方圓五六里的老百姓都不約而同地趕過來觀看。演完一場還不算晚,非要再演第二場,有時候一演就是大半天。最多的時候,他和伙計們一天要跑8個村,演上十多場,從早上5點到晚上9點片刻閑不下來。

  2011年,老吳以自家傳統家庭劇團為基礎,吸收周圍村子里的跋跌愛好者,組織成立了十幾個人的鄉間藝術團取名“小古城藝術團”。在冬閑等季節,特別是逢年過節,他們會進行巡回演出,平均每年二十多場次。隨著時代的進步,他們也學習了獅子舞、打花棍、趕毛驢等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就連團里的鑼鼓手都能唱呂劇、演小丑。

  “一到過年,合家團聚的時候,我就帶著孩子們出去了,老伴兒沒少抱怨我。”老吳的老伴兒坦言,“偶爾他們抽空回家,最多只能呆2個小時,吃了水餃就得走。”據介紹,從2011年到2015年,老吳和兒子、女兒就沒在家過過團圓年年,有時候臘月廿五就離家,直到過了正月十五才能回家和親朋團聚。隆冬時節,北風呼嘯,藝術團趕場演出,舟車勞頓不說,還經常生凍瘡、手腳開裂。

  新生

  鑼鼓配說唱,搭上旅游順風車

  跋跌傳承近二百年,世世代代流淌在吳氏家族的血液里,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祖輩堅持的一份信念。老吳介紹,他們世代都是地道的農村人,沒有經營理念和市場觀念,在數字媒體的沖擊下,民間雜耍的光輝歲月一去不復返。他們兢兢業業但往往收入甚微,漸漸被人遺忘。老吳年近古稀,團里的年青人寥寥無幾,能夠完全吸收繼承跋跌技藝的后輩幾乎沒有,傳承狀況比較緊迫。

  2011年,在東港區文化部門的引薦下“跋跌”走進竹洞天風景區,進行民藝表演,開啟了“跋跌”民俗表演與景區結合的道路。2013年1月,小古城藝術團參加了山東龍門崮旅游度假區舉辦的日照市首屆文化廟會的演出,并和景區建立了長期合作。2014年,他們參加青島市黃島“漁樂島”民藝表演,在島城掀起一陣小旋風。如今,跋跌已經是日照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省級非遺。

  老吳特別指出,最近幾年他把說唱形式也融入進來。說唱使用日照的方言土語,配合鑼鼓點調整節奏。而說唱的內容往往就地取材,表演前他先打聽村里的奇人異事或是好人好事、敬老愛親的典范,以此為素材,即性寫詞譜曲、現場表演。這樣一來,傳統跋跌更接地氣,表演的同時也能傳遞社會正能量,得到了日照當地老百姓的認可。

  文/圖 記者 陳平平 通訊員 林麗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跋跌 非遺項目 日照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