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德斌
7月24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接到青島海事法院的立案通知書,以該基金會為原告、康菲石油和中海油為被告的“康菲溢油案”環境公益訴訟正式立案,原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使渤海灣生態環境恢復到事故發生前的狀態。這是圍繞4年前這起重大事故的首個正式立案的環境公益訴訟,也是我國第一個由社會組織提起并得到受理的海洋環境類公益訴訟案件。(7月26日《新京報》) 當初震驚世界的“康菲溢油事件”,時隔四年已經被公眾淡忘,而綠發會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舉措,再次激活公眾對那幕環境污染慘劇的記憶。由于康菲表示無證據顯示溢油事故對環境產生了影響,并未主動采取措施恢復生態環境。而且,各地漁民的索賠訴訟、律師發起的民事索賠訴訟等未能得到充分表達,亦縱容了康菲的消極應對情緒,甚至于漠視我國環境保護法。
近年來,我國污染事件頻發,給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亦影響到民眾的健康和財產安全,經濟損失和社會負面影響非常大。但是,由于個人維權成本太高,又缺乏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加上相關部門對環境訴訟支持力度不足,導致環境訴訟成功案例極少。而在新環保法里則明確支持環境公益訴訟,從而使得民間組織發起環境公益訴訟成為可能,亦是綠發會起訴“康菲溢油案”環境公益訴訟得以立案的法律基礎。
可見,綠發會起訴“康菲溢油案”立案具有積極信號,可以促進公益訴訟制度規范化。它應該成為未來環境污染事件的訴訟樣本,鼓勵公眾就環境污染維權,促進形成社會組織為公益訴訟主體的整體格局,從而降低環境訴訟成本,發揮集體訴訟的優勢,對污染企業形成壓力。而且,從國外的經驗看,環境公益訴訟的索賠額度很高,往往具有懲罰性效應,達到殺雞儆猴的震撼力。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