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國學大師王獻唐11歲來青島求學 長眠浮山腳下

2015-07-07 10:05   來源: 城市信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作為大師級的學者,王獻唐的墓地選址可能令人略有不解。因為按照籍貫,王獻唐是山東日照人,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王獻唐先生何以去世后被安葬在青島呢?其實 ,王獻唐對青島有著深厚的感情,從某種程度上說,青島是他的第二故鄉。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情愫,才讓他最終被安葬在青島。

  他11歲就來青島求學

  如果說父親王廷霖是王獻唐的啟蒙老師,那么青島則在王獻唐之后的求學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1907年,時年11歲的王獻唐被送到青島禮賢書院(今青島九中)來上學。直到1913年,王獻唐在青島度過了自己的中學階段。這期間,他還認真學習了德語,并于畢業后進入青島德華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即青島德華大學)預科班學習土木工程專業。然而一年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青島淪為戰場,學校也因此停辦。無奈之下,王獻唐選擇了回到禮賢書院繼續學業。他在自述中說道:“民(國)五(年),復入青島禮賢書院文科。”1916年,已經21歲的王獻唐再次從禮賢畢業,由于時局的動蕩,已經外出求學十年的他最終只獲得了一張中學文憑。

  據王獻唐的后人介紹,作為家中的獨子,王獻唐受父親影響很大,自幼喜歡古文、歷史,也涉足收藏界,但后來因為家中衰落,生活貧困,只好學習比較實用的土木工程專業。當年王獻唐在青島求學期間 ,白天上學,晚上還要到一家報社做兼職,兼職積累的經驗為他的日后工作打下了基礎。

  1917年,王獻唐因德文出眾應天津《正義報》之約赴津翻譯德文小說,1918年,王獻唐任濟南《商務時報》、《山東日報》編輯,第二年,以兩報特派記者身份回到青島,從此開始長居青島。值得一提的是,1922年,收回青島,王獻唐還是接收青島代表之一,留任膠澳督辦公署幫辦秘書,此后又任青島財政局股長,直至1925年離青赴京。

  正是在這段時間,王獻唐有了兩個孩子,為了方便生活,急需一處宅第安置。1923年,王獻唐與日照老鄉尹莘農一起籌錢買了觀海山半山坡(觀海二路13號甲)的一塊地,由王獻唐親自設計、監督完成了住宅。住宅共四間平房,王獻唐與妻兒老小住在上院,尹家住下院,同走一個大門。附近還住著王統照、臧克家、聞一多等鄰居,經常串門,王獻唐和王統照更是幾天不見就不舒服。

  據三兒媳安可荇回憶 ,當時院內種著柏樹和藤蘿,還建有一個亭子,墻角還放著從日照老家帶回來的磨盤。當時一家七口全靠王獻唐一人工資,王獻唐雖收入不少,但全部用來買書、字畫 、文物,家用一月只有幾塊錢,因此生活頗為貧困。但是無論生活多么貧苦,這個住處一直是他們心中真正的家。

  現在,在青大附院平原路出口的馬路對面,有一段石階可以直通觀海二路,石階盡頭觀海山公園腳下的老宅便是王獻唐故居。雖然王獻唐的后人如今多數都在青島生活,但故居早已易主。透過緊鎖的紅色漆門,只能依稀看到院里的一方青翠,卻不見了亭子的影子,而當年知名的王獻唐的書齋“雙行精舍”更是無緣得見。

  考證出青島漢代叫“不其國”

  抗戰時期 ,王獻唐先生護書南下四川樂山,前文已經敘述。在此期間,他也經歷了人生的一大坎坷——白發人送黑發人。

  根據著名史學家趙儷生先生資料記載,王獻唐的大兒子是地下共產黨員,被捕之后關在渣滓洞。二兒子是他最心愛的,是華西醫科大學優秀畢業生,已預先訂妥公費資送留學,可是誰會想到,突然感染腦膜炎,一兩天就沒了,這令王獻唐非常悲痛。由于工作勞累,加上喪子之痛,王獻唐在四川期間 ,身體每況愈下,神經痙攣癥時常發作,腦疾日重,目不能見光,頭不能見風,失眠更甚。1947年6月中旬,因腦疾重,王獻唐曾赴北平一家醫院作開顱手術。

  護書十載,身無長物,而重病纏身,親人生離死別,王獻唐悔乎?在其所作的《自箴》中,鮮明表達了保護齊魯文脈而問心無愧之態度:“學以致知,求諸近,求之遠;行貴克己,不怨天,不尤人。”解放后,他歷任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等職,仍不廢著述,堅持工作。據山東省歷史學會副會長、省博物館研究員常夫記述,在任文管會副主任期間,王獻唐置身體常年患病于不顧,經常勉力下鄉進行實地考察,甚至不畏艱險,數次徒步登上齊長城的雙雄山和鳳凰山等遺址。一次入墓穴勘察,不小心碰折臂骨,但他仍忍痛堅持不下火線,直至完成勘察任務。除此之外,他還將大量自己珍愛的私人藏品捐獻給國家,這其中包括明李自成的“闖王印”和越王勾踐劍,俱是國寶級的珍品。

  當然,王獻唐還是忘不了青島,畢竟這是他的第二故鄉。據著名文史專家魯海先生回憶,“歷史學上,王獻唐最早研究龍山文化并出版過一些影響很深遠的書,比如《山東古國考》,很多人說山東就是“齊”、“魯”兩個國家,其實山東這里有百十個小國,以前沒有人研究過。還有《 炎黃氏族文化考》,他說炎帝部出于東夷,東夷文化的中心就在今天的山東。他還談到了青島漢代叫“不其(ji,音記)國”,之所以有這么怪的名字是因為以前嶗山附近有兩個部落,一個叫“不”族,一個叫“其”族。”1956年,王獻唐與山東大學考古系師生來青島流亭古代遺址考察,指揮發掘漢墓,因病只能在地面上指揮,而出土文物與其指揮極為吻合 。1957年夏天,王獻唐最后一次來青島。這次他是來參加全國文物會議的,近十天的會議,青島的家人陪他一起住在華僑飯店。看著自己少年求學、青年奮斗過的城市,王獻唐對家人說:“我還是想住在青島,在嶗山腳下,蓋一間草屋,前面種上些葡萄,我每日念書、寫字、畫畫,累了就給葡萄澆澆水。”在王福來回憶祖父的一篇文章中,還回憶了此次重回青島的另一個畫面。“祖父很高興地摸著我的頭,然后坐在我們的床上,斜倚在折疊起來的被褥上,閉上了眼睛:‘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透過祖父微閉的雙眼,我似乎看到了淚花的閃動。”在王獻唐的心中,青島留下了太多的回憶,似乎成了他的故鄉。

  王獻唐墓為啥在青島

  因舊疾困擾,晚年王獻唐時常住院。1960年11月13日,濟南,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王福來回憶了老先生彌留之際的情形:“11月15日祖母、父母和我在祖父的病床前待到晚上8點多,突然,祖父清醒了一些,他睜開眼睛,四處看著,母親輕聲地問:‘找福來?’祖父點點頭,我連忙爬到了祖父的面前,將耳朵貼在祖父的嘴旁,祖父看著我說:‘念書,念書,念書……’我用勁地點了點頭,祖父就閉上了眼睛。這是祖父一生中最后一句話。看見祖父閉上眼睛,我想可能是他累了,要睡會,就同祖母一起回家了。誰知道,祖父第二天便去世了。”王獻唐病逝后,最初安葬在濟南萬靈山公墓。為何后來又遷到了青島?《中國文化報》曾刊載寧萱的《王獻唐墓軼事》一文,揭開了那段塵封的往事。講述事件經過的老人叫王永先,退休前曾負責編撰日照地方志,從而接觸到現代史上的日照籍名人。王永先從小就聽說過關于王獻唐先生的故事,和王獻唐同屬于王氏大家族。

  王獻唐先生1960年病逝于濟南,葬于濟南萬靈山公墓,由路大荒撰寫碑文。“文革”時其墓地被夷為平地。上世紀70年代,兩岸剛開始恢復往來時,原籍山東日照的臺灣學者王仲裕和丁原基受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長孫孔德成的委托,回山東拜謁王獻唐。兩位臺灣學者一直致力于研究王獻唐,那么王獻唐和孔德成是什么關系?前文曾有述及。在王獻唐的墓碑上,由孔德成題寫了碑文:王公獻唐先生之墓,公元一九九一年元月吉日,曲阜孔德成拜題。

  當時擔任日照市政協委員的王永先意識到王獻唐墓遷回老家對于日照市有著重要的意義,曾寫提案建議把王獻唐墓遷回日照。當時日照市政府相關部門也對這件事采取了一些措施,在1991年日照市政協回復王永先的提案中,這樣記錄著:“1985年,日照撤縣建市不久,即作出了保護王獻唐故居的決定。日照市文化局派人與日照街道辦事處一起到王獻唐位于大韓家村的故居落實了保護措施,此后每年都進行檢查。1990年9月,山東省省長趙志浩批轉了鄭子久等6名老同志關于將王獻唐墓遷回日照故居的建議。日照市政府對此事十分重視,立即協調省市相關部門落實,并征求了王獻唐三兒媳安可荇和四兒子王文華的意見,家人都同意將王先生墓遷回故里。但是就在日照市為墓地選好址,圖紙已審定,各項工作就緒的時候,省里有關部門又決定將王獻唐墓地遷往青島。”如此,王獻唐墓地落在了青島。

  1993年,濟南和青島兩地分別舉辦了遷葬儀式,王獻唐先生靈柩遷往青島,葬于浮山,與康有為墓地為鄰。

  特約撰稿 田野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