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不到的,伊利都能給我想到,我做不到的,伊利都幫我做到了!”當談起伊利給予牧場的幫扶,北京密云望加牧場場主孫燕俠侃侃而談:“我和老伴不是很精通電腦、互聯網操作,密云片區負責人經常派人幫我錄入檢測數據,幫我分析每頭牛的健康狀況、繁育情況,伊利的工作人員常常親自幫我做這些事情,我特別感動。”
延續2014年“進牧場看變化”活動的主旨,近期,伊利聯合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綠野之聲推出的“進牧場看變化”活動再啟序幕。本季活動共分為“技術服務、金融支持、質量把關、管理指導”四大主題,旨在通過牧場實地走訪,體現伊利集團在引領行業發展過程中,對合作牧場在各方面的幫扶帶動。本季活動的首站,記者現場走訪了北京、河北地區的兩家合作牧場,近距離感知了伊利集團對合作牧場貼心的技術指導,以及在奶源建設方面與奶農構筑的魚水之情。
對位于北京順義區木林鎮牛富屯村的密云望加牧場正是此次走訪牧場之一,該牧場創建于解放初期,2000年,孫燕俠夫婦因被田園生活吸引而終結外企白領生涯,全盤接手牧場。目前,密云望加牧場占地17畝,奶牛存欄500多頭,單產31公斤。
孫燕俠接手牧場初期就遠赴美國學習了半年的養殖之術,回國后,養殖水平在當地也算中上。2012年,孫燕俠與伊利合作后,養殖水平漸入佳境,尤其是對于牛的“舒適度”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動情處,孫燕俠直抒胸臆:“伊利幫我把牧場環境、養殖思維全轉變了,我需要的,伊利都能給我。”所謂“我需要的”,重點便是與科學養殖相關的技術問題,比如,如何通過奶牛的生理指標洞察其消化系統和產奶技能,如何為圍產期的奶牛定制更科學的養殖管理方案等。
據孫燕俠講,在伊利技術人員的建議指導下,從過去的簡單牧場升級為現代化標準化牧場后,奶牛的舒適度明顯提高,奶牛心情好了,不僅外形外貌煥然一新,產奶水平有效提高,更提高了繁育率,直接轉化為可見的經濟效益。
與牛一代牧場主孫燕俠相比,河北省承德鑫寶山牧場牛二代場主盧巍又多了幾分傳承意義。
80后牧場主盧巍畢業于金融專業,因父母經營需要,回歸田園成了新一代養牛人。在具有伊利特色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質量管理體系下,因為伊利技術人員的悉心指導和積極幫扶,盧巍的牧場實現了科學的臥床管理,飼料結構進行了大幅調整,防疫水平也高于國家標準,并且依托伊利的產業鏈金融,盧巍獲得了來自伊利的兩百萬貸款,牧場規模得以擴大,最終從小區牧場躍升為標準化、機械化、流程化的現代牧場。
通過伊利提供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實現牧場大躍進后,自稱零基礎起步的盧巍毫不諱言對伊利的信賴:“跟著伊利發展準沒錯!”
獲得牧場主如此信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直堅持“奶源為王”發展戰略的伊利集團堅持從源頭保障乳制品。毋庸諱言,伊利積極建設奶源基地、升級質量管理體系的努力不僅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其在牧場養殖轉型之路上與奶農建立的利益鏈接機制還有效保證了奶農利益最大化,為有效保障奶農利益和乳品質量安全提供了值得借鑒的路徑選擇。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