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自5月15日三大運營商公布“提速降費”方案以來,已滿一月。媒體了解到,這一個月以來,三大運營商部分提速降費措施仍未落地,也沒有具體落地時間表。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三大運營商提速降費一下子全面實施不太現實,其主要考慮的還是收入方面的影響。(6月15日中國新聞網) 當年的房價喊話,市場甩出了“總經理鐵律”。大意就是,頂層設計有心,但微觀價格無意。一個月過去,轟轟烈烈的提速降費,似乎也步了房價喊話的后塵。5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曾提出“城市寬帶要免費提速40%以上”等五項舉措;工信部也于5月15日提出了14條舉措和2017年發展目標。重重壓力下,三大運營商雖在5月15日當天就公布了“提速降費”方案,但“神回復”之后,另一只靴子顯然還是懸在半空中。
提速降費當然是個博弈的過程。此前就有調查顯示:近9成的用戶表示運營商沒誠意,只是在玩文字游戲。這樣的感受,站在運營商角度來說,可能也很委屈:一來,據了解,今年一季度,三大運營商日賺3.5億元,而去年全年,三大運營商日賺3.8億元。這意味著三大運營商盈利能力在下降。日子不好過的時候,還要“割肉減肥”,下起手來太不容易。二來,就像專家說的,運營商承諾的時限是2015年年底,現在還有不到7個月的時間,一口氣吃不成胖子,保不準運營商還在“憋大招”。
不過,消費者的擔心,其實也不算杞人之憂。這么多年來,跟運營商“斗智斗勇”的過程,見多了各種霸王套餐、遇到了各種格式的合同,加上基層運營商給出的說法基本是“不知情”、“沒聽說”—— 更要命的是,即便是眼下“大出血”的提速降費,方案里還摻雜著“夜間優惠”、“季度不清零”等變通之法。那么,惠民大戲能拖則拖,甚至成了“光打雷不下雨”的把戲,恐怕也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
“互聯網+”也好,“寬帶中國”也罷,如業內所言,根據摩爾定律等理論,互聯網的三大基礎要件,帶寬、存儲、服務器都將無限指向免費—— 因為作為生產工具的數據手段,不應該淪為壟斷資本的逐利籌碼。不過,也應該看到基礎設施建設,在數據傳輸中的成本性地位。比如光纖入戶的“最后一公里”,比如提速降費“投資大、周期長”。這個時候,如果僅僅從道義角度要求運營商“獨自割肉”,利益攸關之下,遭遇執行中的“變通”,有什么奇怪的呢?
解決這個問題無非兩個思路:要么行政命令死磕到底,監督到最后一個環節。不提速降費誓不罷休,運營商的利益,自然要服從于公益。要么就市場化倒逼,充分引入虛擬運營商、寬帶接入業務試點企業等,放開電信市場,激發民資活力。如果只是泛泛而談、隔空抒情,除非問責罰單嚇人,估計運營商很難自覺割肉。
市場的事情,還是讓市場做主吧。提速降費,功夫不如花在體制機制改革上。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