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淑學家住嵐山區高興鎮,今年72歲的他是整個日照市唯一一個會耍線獅的老手藝人。每每表演,他手里攥著5根到7根絲線把控獅偶,講究手眼心三神合一,隨著鑼鼓聲響金獅飛舞、空中奪球,臺下觀眾看得瞠目結舌。楊淑學表示,免費教也找不到傳承人,他像個孤獨的舞者,苦苦堅守了54年。目前高興線獅,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能得到政策保護和資金補助。
技承父輩,“獨舞”54年
據清《日照縣志》記載,線獅于明清時代在民間就極為盛行。高興線獅是在民間獅舞基礎上發展而來,民間藝人將獅子舞和提線木偶相結合,創新出的獅舞形式。作為此項技藝的第五代傳人,楊淑學介紹,這門手藝已經流傳了200多年,他打小時就跟著父親學習。從初次登臺到現在,已經整整54個年頭。
“一到過年,我們就帶著家伙事兒到各個村演出。”楊淑學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仍舊興奮不已,“演完一場不算完,觀眾都不讓我們下來,讓我們再演一場,有時候一晚上就演了四五場。”表演結束后,他總是大汗淋漓。楊淑學舉例說,獅子在發力前,必先蓄勢,往后蹲、往后蹲,然后猛地跳起來咬住繡球,難就難在兩個獅子都要活靈活現,因而左右兩邊的動作,既不能刻板重復又要相輔相成。據介紹,上演《一場飛獅奪球》包括兩獅平地嬉戲、繡球高空墜落、雙獅奪球、球開謝幕等7個環節。
繡球開花,祝福語自現
為了讓演出更加生動,楊淑學改良技藝、創新思路。此前,表演時兩只獅子只會前后移動,而且是同時進行。楊淑學發明了獅子蹲、坐、翻滾等十幾個動作,還將繡球設計的可以分成可開合的兩半,里邊裝上條幅。高潮之時,雙獅撲咬,繡球開花,其中的條幅順勢展開,將觀眾的情緒推向最高點。“兩個小獅子在他手上玩活了,加上鑼鼓點,整個氛圍都被點燃了。”奧迅傳媒的錄像師表示,“看楊大爺前拉后扯、眉飛色舞也是一種視覺沖擊。”
據了解,繡球開花的環節還是36年前,楊淑學在臨沂進修時,經京劇大師指點而成。楊淑學介紹,條幅上可以寫祝福語、廣告詞甚至是新婚誓言。不管是慶典、祝壽還是婚慶都能恰如其份地展現主題、渲染氛圍。然后,除了偶爾去景點、廟會捧場,賺點車馬費,線獅表演沒能帶來基本的經濟收入,常常是賠本賺吆喝。
6月12日下午,記者來到了高興鎮楊淑學的家中,他正和老伴呂作芬制作演出的道具。這些年來,楊淑學已經換了三套獅子(一套為兩只),每套獅子都是他和老伴親手制作的。獅子的身上有13個竹子做成的圓圈,眼睛其實就是染了墨的乒乓球,制作一套獅子道具要接連三個月的時間,材料主要有竹子、布、鐵絲。楊淑學說,去年冬天新作了一套道具,部分獅毛是他從網上購進的,還有一些是祖輩傳下來的,有30多年歷史了。
愿意免費教感興趣的人
楊淑學的妻子呂作芬多年來一直全力支持他耍線獅,獅子的縫制全是由她來完成的。楊淑學外出表演時,她一般充當助力。“老楊就喜歡玩這個,我們一家老小都得支持他。”呂作芬笑著說,盡管如此,但技藝傳承,仍舊是個老大難。而且先后兩次申報省級非遺都失敗告終。目前正在籌備第三次申報。希望能到一些資金補助,補貼制作線獅的費用。
楊淑學說,他的兩個兒子都曾跟他學過線獅,也曾有人專門去他家進行請教,但他們平常比較忙,沒精力鉆研。“玩這個不但不賺錢,還得搭上時間和精力,誰愿意?”楊淑學無奈地搖搖頭說,要想學這門手藝,首先得能吃苦、肯鉆研,不是每個人都能領悟其中奧妙的。
“要是這門手藝斷在我手里,我可對不起老祖宗,而且老百姓都愛看這個。”楊淑學樸實地說。因為他堅信,只要踏實學,沒有學不會的,他也愿意無償教授給有興趣的人。
文/記者 陳平平 圖/通訊員 曹愛華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