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市首次進行了中國對蝦試驗性增殖放流。自1983年起,我市每年都組織開展海洋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截至2014年,已放流各類優質苗種累計70多億單位。今日,2015年增殖放流活動在奧帆中心正式啟動,預計放流苗種13億單位。今日起,本報邀請市海洋與漁業局和海洋專家,對主要增殖放流品種的習性、繁殖、收獲和活動區域進行詳細解讀。
主要放流本地物種
在今年放流品種選擇上,中國對蝦、日本對蝦、三疣梭子蟹、褐牙鲆是主要品種。海水放流區域則主要選擇膠州灣、靈山灣、鰲山灣、嶗山灣海域,淡水區域主要選擇萊西湖、尹府水庫等大型水庫。
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介紹,牙鲆魚、中國對蝦、梭子蟹等“土著品種”是我市增殖放流最多的海洋品種。對蝦和梭子蟹的生長周期較短,放流時不過一指寬的小蝦苗、小蟹苗將在三個月的休漁期間自由生長,8月份就能重新“游”回市民餐桌。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劉萍告訴記者,梭子蟹為近岸洄游物種,“戀家”不會游遠,因此放流后從經濟效益角度來講,回捕率較高。
今年投放13億苗種
今日,2015年世界海洋日暨海洋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公益活動將在奧帆中心正式啟動。今年各級政府認購總規模2860萬元,預計放流各類苗種超過13億單位。據介紹,每年增殖放流的苗種資金主要有兩項來源,一類是各級政府認購,2015年中央財政認購苗種340萬元,省財政專項資金1100萬元,青島市級包含各區、市投入資金1420萬元。
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管理處處長張惠臖告訴記者,今年增殖放流除了奧帆中心的中心主會場,還增加了萊西(淡水區)、青西新區、嶗山三個分會場,由各區市主辦增殖放流等相關活動。今年的認捐品種中,除了中國對蝦、梭子蟹等常見品種,還增加了鰱魚、鳙魚兩類淡水品種。
放流要有成效須防過度捕撈
黃海水產研究所曾做調查評估,2009年伏季休漁結束時渤海中國對蝦的資源量可達2237噸。到10月下旬生產捕撈活動基本結束后,中國對蝦的調查結果資源量僅為137噸。可見,如果不能適度控制開捕后的捕撈強度,加之后期不斷捕撈和兼捕,放流的中國對蝦對來年產卵群體的補充貢獻較小。
“這其實就是開源節流的問題,增殖放流一定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如何節流,如何保護增殖的海洋生物,也是一項重要工作。 ”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增殖放流工作能夠補充和平衡海洋生物資源,近年來的成效也十分顯著。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研究同樣顯示,黃渤海伏季休漁制度實施以后,有效地保護了鲅魚和小黃魚等主要經濟種的幼魚補充群體,使己經衰退了的小黃魚、帶魚、銀鯧等經濟魚類資源有了恢復的跡象。
黃選1號三疣梭子蟹
品種特點
因頭胸甲呈梭形,且胃、心區背面又有 3個顯著的疣突而得名。梭子蟹屬在印度—西太平洋區已知50多種,中國沿海已有17種,本種產于中國、日本和朝鮮。
海域分布
黃渤海沿岸海域是三疣梭子蟹的主產區。另外,東海象山以北海域、廣州北部灣海域都有分布。山東、江蘇、浙江為全國三大產蟹大省。
外形各異
東海梭子蟹甲殼云斑較多,黃渤海海域梭子蟹個體相較稍小,甲殼呈土黃色、褐色。而連云港海州灣海域梭子蟹甲殼呈紫色。
生命短暫
一生蛻皮20余次,多數梭子蟹為一年生,為數不多的生存兩到三年。
生活習性
為近岸洄游物種,“遷徙”距離很短。梭子蟹一般在3-5米深的海底生活及繁殖,冬天移居到10-30米的深海,喜歡在泥沙底部穴居。養殖梭子蟹需在池底鋪設粗砂及隱蔽場所,讓其棲息。喜歡夜出覓食。
生性好斗
在幼蟹階段偏于雜食性,個體愈大愈趨向肉食性。生性好斗,同一養殖池必須放養同規格苗種,避免自相殘殺。另外,梭子蟹苗在放流時需混在濕漉漉的稻谷糠里。稻谷糠是蟹苗的“保護神”,防止梭子蟹間爭斗造成死亡。
回捕率高
市海洋與漁業局監測顯示,放流梭子蟹的投入產出比約為1:6.2 ,2013年青島市沿海回捕梭子蟹產值約4783.2萬元。
●新聞內存
海蟹兩大品種——“黃選1號”及“科甬1號”
“黃選1號”是我國海產蟹類第一個人工選育新品種,2012年通過國家水產原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以萊州灣、鴨綠江口、海州灣、舟山4個海區的野生地理群體構建基礎群體,經過連續5代選育。為北方海域主要養殖品種。
“科甬1號”以東海寧波群體、渤海萊州灣群體和南海北部灣群體為基礎群體,連續5代選育而成。在浙江和江蘇為代表的東海沿岸的養殖面積和產量居全國首位。
與“石甲紅”區別:黃渤海也是石甲紅產地,這種螃蟹分3種,第一種綠蓋,第二種紫皮,第三種花蓋。花蓋蟹一般產于青島至渤海灣泥質礁石較多處,相較梭子蟹生長緩慢。
記者 王偉
[編輯: 李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