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走進黨史紀念館:重溫紅色歷史 品味歲月滄桑

2015-05-25 08:19   來源: 青島早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每年7月1日建黨節這天,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都會走進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在一張埠頭修配所的老照片前佇立良久。這名老人叫郝銘盤,照片里是抗日戰爭時期他從事地下工作的地方。許多老同志都有不時來紀念館參觀的習慣,他們早年見證了中國的動蕩歲月,付出過血淚和艱辛。進入晚年后,這些老人到紀念館重溫那段浩浩蕩蕩的歷史,回顧自己曾在這段洪流中翻起的小浪花時仍難以掩飾內心的激動。昨日,記者走進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探尋青島中共黨組織建立之初的崢嶸歲月,以及老一輩人的奮斗故事。

  紀念館內勾勒建黨歷程

  市北區海岸路18號,在蔥郁樹木的掩映下,有幾排紅瓦白墻的德式磚瓦房,這就是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紀念館外,王盡美、劉少奇、鄧恩銘、李蔚農的塑像靜立在生機勃勃的小花園中。走進紀念館,里面的史料詳細介紹了青島早期中共黨組織負責人鄧恩銘、王象午、李慰農和老一輩革命家王盡美、劉少奇等人物的風云故事。1923年8月,青島第一個中共黨組織中共青島組成立,早期組織負責人在此領導了四方機廠、日商紗廠工人大罷工,推動形成了青島歷史上第一次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潮?;娟惲叙^有市民捐獻的許多歷史資料和文物,如抗日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老照片和戰士遺物,抗美援朝時期中國士兵寫的家書和決心書。館員譚玉玲告訴記者,這里原本是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2001年,中共青島市委、青島市人民政府第一次修復舊址,建立了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2011年,市委對舊址第二次修復,并在此基礎上,擴建為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

  職工宿舍偉人曾聚首

  紀念館內有一處古香古色的德式院落,譚玉玲指著左手邊第一棟房屋說,這就是紀念館內的鎮館之寶。這片院落的房屋是典型的德式建筑,磚木結構,外墻為紅色清水磚墻,蘑菇石墻基,樣式簡潔大方。這間屋子是其中比較普通的一間,屋內面積不大,一室一廳,左手是臥室,右手是會客室。會客室擺著一張硬板床,懸掛著曾在這里工作過的王盡美、劉少奇、鄧恩銘、李慰農等四位老一輩革命家的照片。

  鄧恩銘同志1922年在青島開展工作時,住在泰山路附近。他經常要乘坐人力車或馬車到海岸路附近的工人中間開展宣傳活動,但是路上常常遇到軍警盤查。為了給他的活動找個立腳點,中共早期黨員王象午在四方機廠給他找了一份繪圖員的工作,這間宿舍里就成為鄧恩銘的住處。1923年8月,青島第一個中共黨組織成立,這間屋子就成為青島早期黨組織領導工人運動的重要陣地。王盡美、劉少奇、鄧恩銘、李慰農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里工作生活過,他們領導了四方機廠、日商紗廠工人大罷工,推動形成了青島歷史上第一次反帝愛國運動高潮,在全國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們調取了與王象午同時期進入四方機廠的朱儀亭的檔案,發現當時繪圖員每月的工資是95塊銀元,這在當時絕對是高工資?!弊T玉玲介紹說。與高工資形成對比的是,這間屋子擺設很簡樸,只有兩張桌子,幾把椅子,還有用木板和長板凳搭起的床。記者了解到,王象午當時拿到工資后很大一部分都貼補給了有困難的工友。他每天還打兩份工,既要做膠澳日報的編輯,又要到臺東鎮小學當教員,掙錢不少,但是仍只吃窩頭和咸菜,十分清貧。

  2001年建立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時,為了展現原貌,他們采訪了上個世紀20年代就住在這里的老住戶。通過老人們的回憶,以及朱儀亭當年拍攝的照片,他們復原了這個院落,連屋里的陳設也是根據當年常來這里開會的老同志回憶布置的。這間屋子里除了臥室,客廳里也有一張床。當年劉少奇來青島工作時,就住在王象午的客廳里。

  老寫字臺上秘密印布告

  在紀念館文物保管室內,記者看到了一張不起眼的舊寫字臺,抽屜里鋪著舊報紙,此外空空無物。不過,1949年5月,就是在這張寫字臺上,中共老黨員聶希文夫婦印刷了上萬張策反國民黨政府軍警和政務人員的傳單,給解放青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今年已經90多歲的聶希文講述,這張寫字臺是他的傳家寶,陪伴他度過10多年的青島地下戰斗歲月。這張寫字臺是上世紀30年代,他父親聶子俸從專營外國家具的商店買到的。走上革命道路后,聶希文每天深夜都伏在這張寫字臺上學習組織秘密傳送進來的文章。

  1949年5月臨近青島解放時,他和妻子根據黨組織的指示,在這張寫字臺上秘密印刷 《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一萬余張,分批裝在點心盒里,分給地下戰線的戰友們。戰友們再將布告裝入各式各樣的信封,郵寄給國民黨守敵上層官員,向他們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法令,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解放軍接管青島前,這些人在協助維持治安,保存武器、檔案等方面做了大量積極有效的工作。

  “老支前”捐獻獎狀

  在紀念館,記者看到了一張“‘淮海戰役’雙三等功獎狀”。獎狀紙面已經泛黃,正中是毛主席戴軍帽的頭像,文字內容為“膠東西海區平度縣蟠桃區寨子村民工戴春良同志在淮海戰役中勝利完成任務經評委會評議為兩個三等功,特發獎狀”,落款時間為“民國三十八年二月五日”,即1949年。

  2011年,平度市一名老農民將這張獎狀捐贈給了紀念館,他就是獎狀上表揚的戴春良。戴春良在淮海戰役期間曾是支前民工隊長,因為任務完成出色,獲得獎狀。他還參加過解放高密城的戰斗,一次因槍支后部突然噴火灼傷眼睛,被迫離開部隊返回家鄉,后來一直在家中務農。2011年紀念館征集藏品時,老人主動將這份珍貴的獎狀捐獻出來?!瓣愐阃驹f,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戴春良就是當時‘推小車’的支前隊伍中的一員?!弊T玉玲說。

  家書還原“最可愛的人”

  紀念館內還展示了抗美援朝時期戰士們所寫的幾封家書,這些戰士中有些已經犧牲在戰場上,但是這些家書被他們的家人保藏了下來。譚玉玲介紹,這些家書很多都是戰士的后代捐獻的。“他們的家人覺得家書保存在紀念館里更有意義,所以我們建館時,他們就捐來了?!弊T玉玲說。除了溫情脈脈的家書,館中還有志愿軍出戰朝鮮前寫下的決心書。決心書已經破舊泛黃,上面字體略顯幼稚,還有多處涂改,但是言語真切,反映出志愿軍保家衛國的志氣。

  這份決心書是老人劉錫之捐贈的。1953年4月,他隨中國人民志愿軍炮三師十三團入朝參戰,擔任通訊排排長,同時也負責保管戰士們寫下的決心書,有的被他夾在日記本中保存。在一次奉命外出尋找營部駐扎點的任務中,劉錫之在冰冷的河水中凍傷了雙腿,回國休養,同時將戰士們的決心書也帶回國內。此后,劉錫之歷經了數次搬家,但一直悉心保管決心書,最后將其捐獻給了黨史紀念館。

  新聞鏈接

  將建成資料共享平臺


  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一直努力把這里建成社會教育陣地。據粗略統計,紀念館到現在已經接待各級黨員群眾60余萬人,觀眾留言20余萬字,與50多個單位建立了共建基地,開展主題教育和黨史宣講活動200余次,成為全市黨員教育鍛煉的重要陣地。

  “我們館中的黨史資料十分豐富,其中部分珍貴資料在外面恐怕都找不到。”譚玉玲說,館員們常常四處打聽搜集黨史資料和最新的研究文獻。如今紀念館中的歷史資料和實物不斷豐富,離不開大家的努力。他們希望把紀念館建設成一個資料共享和社會教育平臺,讓這些資料能發揮研究利用價值。

  本版撰稿記者 黃飛 胡明山 攝影 記者 楊博文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