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漫步青島最具文化底蘊街道大學路 偶遇民國大師

2015-05-14 14:44   來源: 城市信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幽靜,整潔,滿眼翠色,時有鳥鳴入耳。這里是大學路,行走于此,一種厚重的歷史感和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讓人在不自覺間放緩腳步。

  縱觀整個青島市,若論最具文化底蘊的街道,莫過于大學路,它見證了青島的百年滄桑。掩映于蔥蘢綠樹間的一座座小樓中的,是諸多名人與學人的遺蹤。那些過往的風華與風流,讓如今的人們心生莊嚴,默默閱讀,靜靜傾聽。

  大學路以前叫東關街

  青島著名文史專家魯海先生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說:“大學路是青島最早的街道。”追溯它的歷史,必須提及的是東關街和青島河。這兩個名詞,讓如今的青島人感到有些茫然,然而在歷史上它們卻是繞不過的符號。

  青島原本是一個漁村,青島河原為青島的母親河。青島河發源于青島山,水流下來后沿登州路龍江路經過東關街(今大學路)一直流入大海。19世紀末,清政府在青島河西岸修建了一座總兵衙門,隨后,河西岸也開始成為市鎮。按照傳統習慣,城門以外的區域被稱為“關廂”,于是青島河東面的位置也就成為“東關”,而那里的街道則被稱為“東關街”。

  當年,德國人侵占青島之后 ,為了維持其長期統治,便開始進行大規模建設。他們沿著青島河整修了一條現代化馬路,名為“奧斯帕斯街”,但青島人還是習慣稱此為“東關街”。而后來,私立青島大學開辦,這條馬路也就改叫大學路。隨著青島一步一步從漁村向城市轉變,青島河也一點一點被蠶食。而在它所流過的地方,則冒出了一座座充滿異國風情的小樓。

  上世紀70年代,早已干涸的青島河的河道上游,被夷為平地,蓋起了大量的樓房,原來分處河道兩岸的大學路和龍江路,被連成了一大片。下游出海口的一段河道則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被覆蓋并修成了馬路,這就是大學路末端的一部分。最終,青島河從青島人的視野當中完全消失了。島城知名文史專家吳堅先生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說:“青島河并沒有消失,它只不過從明溝變成了暗渠。如今在大學路和黃縣支路的交界口附近,還能看到一段明溝,這就是青島河。”

  魯海先生對青島河記憶猶新,上世紀40年代,他曾在“迎賓館”那里住過兩年,能看到青島河,流水綠地風景很美。后來他還有一段探險的經歷。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學校組織挖防空洞。“我們小組正好在現在的美術館這個位置挖,挖著挖著竟然發現了底下仍然存在的青島河,有七八米寬。當時我們就沿著河道走,一直走到了老二中的出海口位置。”

  近日,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來到大學路,發現路旁的行人大多比較悠閑,人們緩步行走,似乎很享受這里的幽靜。法桐新綠的葉子,路旁紅頂的房子,都讓人想靜下來多看兩眼。每天只有很短的時間,大學路是熱鬧的,那就是54號的大學路小學的學生們上學和放學的時間。

  雖然,大學路小學在青島本地人看來大名鼎鼎,但對很多外地游客來說,假如不按圖索驥,他們往往很難發現大學路上還有這樣一所小學。“就建筑風格而言,它的確太不像一所傳統意義上的小學了。”魯海先生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說。紅墻、小院、別致的建筑,它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座別墅。事實上 ,這里正是曾經的兩湖會館。

  雖然兩湖會館沒有齊燕會館、三江會館和廣東會館那“三大會館”有名,但也是青島比較出名的同鄉會。魯海先生說,據《青島指南》一書中記載,兩湖會館建于1933年。在此之前兩年,湖北人沈鴻烈當上了青島市長。當時的湖北、湖南兩個同鄉會便進行了合并,由沈鴻烈出任董事長。這兩湖會館一開始選址濰縣路5號,但后來改到了大學路上,建成后占地2993.34平方米,建筑面積777.19平方米。和青島“三大會館”一樣,兩湖會館也為同鄉提供幫助。

  1947年,教育家吳秉衡在這里創辦了慈幼小學。1949年改名為私立向民小學,1952年又與山東大學附屬小學合并,成為大學路小學,一直沿用至今。

  黃宗江在兩湖會館演過戲

  “兩湖會館內曾經有個禮堂,里面經常會演話劇、歌舞劇,而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宗江就曾在這里演出過兒童話劇。”魯海先生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說。

  1932年11月,黃宗江和兄弟姐妹一起,跟隨父母來到青島。那時,他的父親是電話局的工程師,從北京調來青島。黃宗江兄弟姐妹七人,在兄弟中黃宗江是老大,老二宗淮,老三宗洛,宗英則是小妹。魯海先生說,黃家在青島所住過的老樓其實就是老舍故居。如今的老舍故居是黃縣路12號,而黃宗英曾經說過,黃縣路是舊居的后門。他們一家人1934年就搬出去了,那一年的秋天,老舍搬了進來,兩家人并未見過面。后來,黃宗江還在文章中寫道:“如此說來我就和老舍先生同一舊居了,又何其幸也。”

  魯海先生和黃宗洛都曾就讀于江蘇路小學,但二人并未謀面,因為黃宗洛是1933年至1934年這段時間在青島讀書,而魯海入學時已是1937年。黃宗洛小時候笨嘴笨舌,但后來跑龍套卻跑成了大師,演過話劇《茶館》中的松二爺形象深入人心。

  大學路上建筑給人深沉的歷史感,不少歐式的小樓,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鐵柵欄的門后面,在紅墻里面,在深深的院落里,深埋著一個又一個故事。

  大學路7號是青島市美術館,城市信報/信網記者曾多次來這里。它的外面是中國傳統建筑所特有的黃瓦紅墻,進門之后卻會發現其建筑的多樣性。這是一個始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建筑群落,原為“萬字會”舊址。這一建筑群落共三進兩院,特點為五教合一,以三進布局,將羅馬柱廊式、中國宮殿式、阿拉伯式三種不同風格的建筑集中于此,不僅具有歷史的沉淀、文化的厚度,而且也是一處絕佳的觀光地。2006年,它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學路14號是過去中國銀行的職員住宅樓群,又被稱為“銀行大院”。它始建于1932年,建成于1934年,由青島最早的華人建筑商馬銘梁主持的“新慎記營造廠”承建,據說,其平面布局和建筑樣式在國內絕無僅有 ,是國內宿舍公寓樓院的一種范本。進門之后,其左側是紅磚和花崗石立面的小禮堂,名為“廣廈間”,取自唐代詩人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名句。這個大院也是一個文化大院,里面琴棋書畫、文體兼備,人才濟濟一堂,特別是在戲劇方面。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包括中國銀行經理王祖訓在內的不少人喜歡京戲,這里就成立了“廣廈堂劇社”。其中尤其要說的是京劇名角于振之先生。1934年,于振之加入“廣廈堂劇社”。廣廈堂每逢周末,必有演出,當時大院中家家戶戶去禮堂占座,熱鬧得如同過節一樣。

  大學路上還有很多有歷史的私人住宅,其中16號是丁敬臣的舊宅。這位丁敬臣曾是德占時期“參議”,當過三江會館的會長,開來了幾家企業,是早期青島的名人。

  在大學路上走,很容易有一種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穿越的感覺。能看到穿著入時的時尚美女,也能看到穿對襟衣服,長發飄飄的男子,還有攜琴持簫的藝人。偶爾轉彎進了某個院落,就會發現到了某位名人的故居,驚喜與慨嘆接踵而至。

  大學路上的咖啡味道

  “如今的大學路,給人驚喜的不僅僅是歷史和文化,還有老房子里的新業態。”江蘇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紀靜怡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說。近年來,大學路上的咖啡館、酒吧、甜品屋等小店越開越多,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景致。據統計,目前此類商家,大學路上已有30多家。

  吳堅先生是島城咖啡行業的資深人士,他開辦的膠澳咖啡館此前一直在太平路上的棧橋王子飯店中。從去年開始,他將膠澳咖啡遷到了大學路48號。“我喜歡咖啡,喜歡老房子。在大學路正好將這兩種情結聚到了一起。”他說。這里的業態是自發形成的,人們是根據這里的環境和個人興趣來到這里開店,這樣根扎得更牢一些,也容易出現千姿百態、搖曳多姿的風景。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走訪發現,這里的咖啡館、酒吧與東部地區的風格明顯不同。東部往往講究裝修上的豪華,而這里則在優雅和文化氣息上下功夫;東部往往看起來“高大上”,在這里卻處處呈現出一種慢節奏,到處是和緩的調子,讓人在幾分懷舊氣息中度過悠閑的時光。比如,大學路上的長頸鹿咖啡就特色鮮明,這里從窗戶、桌椅、書架到每一個杯子,連同擺放的裝飾品,絕大部分都是主人自己設計的,這樣一種細微的心思是很多大規模的咖啡店所比不了的。

  “一些年輕人選擇來大學路上開店創業,這些‘創客’比較有追求,有趣味。而我們也想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做好相關配套工作。”江蘇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紀靜怡說。

  吳堅先生則感慨:“大學路是青島河所流過的地方,這條河曾滋養了最初的青島,如今在這里又滋生出這樣一種新業態,好像老樹新花,似乎有點像冥冥之中注定的。”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王學義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大學路 民國大師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