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近日,媒體與清研智庫聯合推出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4.8%的人在朋友圈看到過有人賣面膜。朋友圈中的“面膜們”如何出爐?調查發現,通過網絡代辦公司,打造一款全新的“朋友圈”面膜,從公司注冊、產品設計到最終成品出廠上市銷售,最快的流程不到兩個月時間。一些沒聽過名字的“國際大牌”通過炫功能、造概念、搏出位、再通過層層代理加價賣給消費者。(5月4日《新京報》) 微商究竟是顛覆電商模式的“天使”,還是復活變相傳銷的“魔鬼”?這是個見仁見智的難題。在“互聯網+”概念之下,加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火如荼,對賣面膜的微商一棍子打死,顯然也不太合適。不過,“從女神到女騙子中間,就隔著一張面膜的距離”,似乎也不缺板上釘釘的實例。
檢索新聞可知,有關問題面膜被查處的事情,好像還是停留在2月份:韓國專利廳查抄了制造假冒麗得姿面膜的窩點,“有10萬多張面膜銷往中國,通過不同渠道購買該品牌面膜的中國消費者,很有可能買到假面膜”。但國內面膜領域盡管黑幕被一次次起底,似乎迄今還沒有聽到“大牌”因毒面膜而東窗事發的消息。媒體也曝光了,專家也檢測了,消費者也投訴了,違規廠家何以安然無恙?最該使出殺手锏的行政執法部門,究竟對“瘋狂面膜”是個怎樣的姿態呢?
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破窗效應頻發,被玩壞的微商環境,遲早要在交易成本中獲得補償。微商不是原罪,但曝光后而沒有“下回分解”的現狀,莫非等著面膜江湖“自理門戶”去?查處在曝光后,本就十分遲滯;而有曝光無查處,則會加倍戕害市場秩序。即便從公共利益來說,那些板上釘釘的毒面膜,也該到了為罰單而戰栗的時刻了。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