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青島老齡化程度全國第二 寂寞疾病使老人輕生

2015-04-15 09:46   來源: 城市信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1 事件 七旬老人跳下6米橋

  撲通一聲,一位老人墜落到河床上,打破了清晨6點的安靜。

  晨練歸來的王先生,路過城陽區夏莊街道中經路時,聽到了上面的聲響。他連忙往不遠處的橋下看,一位老人躺在河床上,身體扭曲著。2015年3月29日一早,接到王先生的報警信息后,派出所的民警很快趕到現場。民警發現,老人是從一處水泥橋墜落的,橋面距離河床大概有6米高,因為干旱,橋下只有細細的水流,其余是大面積干涸的河床。隨后趕到的120醫生對老人進行了簡單包扎,并送往就近的醫院。

  橋上欄桿完好,民警初步判斷不是意外墜橋。后來,老人透露,他姓方,家住城陽區流亭街道,今年已經70多歲,近幾年糖尿病、心臟病等重病纏身,整天吃藥打針住院,身心愈加疲憊而且逐漸抑郁,考慮不想連累日夜奔忙的孩子,于是天蒙蒙亮就走出了家門。萬幸的是,老人經過治療,脫離了生命危險。

  方老先生是幸運的,但有些老人卻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同樣選擇了自殺。經過網絡檢索,記者找到兩個極端的事例。

  2013年10月份,家住市北區枕海山莊的一位75歲的老太太,從10樓跳下,當場身亡。老人家住4樓,但她是從十樓的走廊窗戶上跳下去的,窗戶邊還留著一把椅子。鄰居們透露,老人之前就有輕生的念頭,經常說自己拖累了孩子。

  2013年5月份,租住在浮山后的隋老先生離家出走,等家人們找到他時,老人已經沒了呼吸和心跳。老人在遺書中提及自己多年一直有病在身,對家人和自己都是一種負擔。“我要回家了”,這是遺書的最后一句話。

  老人為何想要走極端?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老年人自殺有三大原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是首要原因,再就是擔心看病花錢連累子女,第三是精神抑郁,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每個人都有求生的強烈欲望,如果不到萬不得已,老人都不會輕易選擇自殺。許多老人輕生看似有利他的目的,但所謂‘利他’的表象背后,實質上更多的是無奈和絕望。”

  第七屆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調查顯示,每年至少有10萬55歲以上的老人自殺死亡,老年人已成為我國自殺率最高人群。大量老人自殺的背后,養老問題愈發凸顯。進入老齡化社會后,我們應該如何養老,如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已經成為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

  2 感嘆 不知道以后怎么辦

  4月8日中午,吃過午飯后,80多歲的宋大爺來到八大湖公園曬太陽 。外表看起來硬朗的宋大爺稱自己有“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天天都要吃藥。好在現在腿腳還靈便,宋大爺每天都要在八大湖小區附近走上幾圈,這是他健身的方式。

  對于現在的生活,宋大爺還算滿意,他自己和老伴都有退休金,雖然房子小點,但足夠老兩口住。和很多老人一樣,因為沒有和兒女住在一起,他倆并不能每天都見到兒女。“孩子們都有工作,有時回來,有時忙,就不回來了,我們有事,就給他們打電話。”宋大爺說。“以后有什么打算?”聽到記者的詢問后,宋大爺沉默了。

  “方向不明啊,走一步看一步吧!”宋大爺后來還是給出了他的回答。在他看來,現在基本生活上都沒問題,唯一擔心的是身體的健康,萬一以后得了大病,生活不能自理,他不知道自己將要怎么辦。“得病了,是在家,還是去養老院,看情況吧,孩子們也會考慮的。”宋大爺說道。不過,他后來補充了一句,意思是最好在家里養老。

  和宋大爺有共同想法的,還有錯埠嶺小區的孫大爺。孫大爺今年79歲,退休前是一所學校的校長。現在他除了血壓高點,其他沒有什么疾病,他自己感覺挺健康。因為子女的年齡已經近50歲了,孫大爺和老伴已經當了很多年的空巢老人。

  孫大爺現在喜歡侍弄花草,在一樓的小院里養了很多鮮花。4月9日,記者采訪時,不時有行人路過孫大爺的花園,有的會在鮮花前駐足,有的甚至上前詢問孫大爺養花的經驗。“花花草草就是我現在的主要工作,再就是讀書看報,有時也會練書法。”孫大爺總結說。已經退休多年的他,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不過 ,提到以后怎么辦時,孫大爺稱孩子們年齡都大了,如果自己不能自理了,肯定要進養老院。兩位老人的選擇只是青島市眾多老年人的一個縮影。2009年青島大學副教授高紅曾做過一項關于養老方式的調查,在市南區 、原四方區選取了18個社區,共抽樣調查了424戶家庭。有關“理想的養老方式”調查表明,59%的老年人認為理想的養老方式為只靠老伴或子女家庭養老,19%的選擇社區居家養老,21%的老年人選擇養老院等專門養老機構。

  3 現狀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綜合孫大爺和宋大爺的意見,選擇什么樣的養老方式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老人的身體狀況,二是家庭的經濟狀況。

  在這兩位老人看來,如果身體條件允許,他們更希望在家里養老,除了有老伴陪同,更多的是自由。這樣的自由,包括每天的作息時間、一日三餐吃什么、什么時候出去活動等等。兩位老人的意見和錯埠嶺小區居委會主任肖秀芳的看法一致。在肖主任看來,現在不孝順老人的兒女不多見,但是如果老人身體條件不好,或者老人、兒女的經濟條件不好,老人們的老年生活就會出現問題。

  錯埠嶺小區位于市北區遼源路街道轄區,屬于當年的“解困小區”,現在是一個老齡化嚴重的社區。肖秀芳稱老人們主要還是在家養老,有些生活不能自理的進了小區里的養老院。

  肖主任介紹,小區里有一個80多歲的老太太,老人兒子天天來陪著 ,其實老人兒子也要為下一代著想,退休后想要再干點活補貼家里,但是沒有辦法,只能陪著老太太。“老太太兒子不僅要照顧自己的親媽,還要抽空去看看老丈人,沒辦法,哪頭都不能丟啊!”肖主任說。對小區情況很熟悉的肖主任稱類似的情況在小區里還有一些,因為經濟條件的限制,下一代既請不起保姆,也沒法將老人送進養老院,于是只能自己守在老人身邊。

  但是,肖主任又稱,就算送到養老院,老人們的條件也不會太好。她稱自己母親之前就住在養老院,也是沒有辦法了才送過去,進去之后才知道 ,實際情況和之前的宣傳根本不是一回事,簡單來說,家屬在和家屬不在,護工們的表現差別很大。“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但凡家有老人,對這句話肯定很理解。”肖主任認為,以后的老人會越來越多,空巢老人也會越來越多,具體到單個家庭,負擔肯定會越來越重,因為之前都是多個孩子撫養兩個老人,慢慢會變成一對夫婦撫養四個老人。

  專家觀點養老采取“9073”模式

  從國內外實踐來看,養老基本有三種模式,一種是老年人居住在家庭,由家庭成員提供服務 ,第二種是老年人居住在家庭,由社區內的專門機構或組織上門提供照料服務 ,第三種是老人住在養老院等機構,由機構內的專業人員提供服務 ,這三種模式就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郭正模曾提出,“9073”模式適合解決全國養老困境。“9073”即居家、社區 、機構養老人數分別占90% 、7%、3%。他認為,現階段60至70歲的老人占大多數,且健康狀況較好,適合居家養老。另一部分年齡更大、身體不太好的老人需要工作人員照顧,可選社區養老。還有一小部分老人,身體較差,長期沒有人照顧,適合機構養老。

  當然,郭正模稱,各種養老模式所占的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該地區的老年人年齡特征、健康狀況和經濟收入狀況調整比例。

  因為青島市先于山東省7年 、全國12年進入老齡化社會,青島市的養老體系早已開始建設。2012年印發的《青島市“十二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回顧稱,青島在“十一五”期間初步建立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

  當然,上述規劃稱“十二五”期間老齡事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其中一點是社會養老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除養老機構床位數有限外,居家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老年文化體育教育、老年人精神慰藉等為老服務發展緩慢,存在老年公共服務設施少、為老服務項目單一 、養老服務面窄量少等問題,難以滿足老年人群,特別是迅速增長的空巢、高齡和帶病老年人的需求。

  不久前,城陽區一位患病老人,為了減輕兒女負擔,跳橋輕生。老人雖經搶救脫險,但事件再一次將這樣一個問題擺在人們面前— — 人口老齡化 。153萬 !這是截至2014年底 ,青島市 60歲以上老年人的人口數字,這一數字占全市人口比例已達19.6% 。作為僅次于上海,國內排名第二的老齡化城市 ,青島的養老形勢嚴峻。

  一種創新

  社工負責日間照料中心


  “我還記得第一次去八大湖老年幸福中心,滿室清新,陽光正好,墻上有很多素描畫,很細膩,很用心,‘幸福中心’,這真是一個可以把幸福聚集起來的地方啊。”

  這是一位志愿者的感言,他參加了市南區八大湖老年幸福中心的“時間記憶”項目。該項目通過年輕大學生志愿者為空巢、失獨老人整理一萬字左右的人生經歷,搜集不少于20張的老照片,錄制10分鐘的生活視頻,讓老人在回憶中尋找快樂。

  市南區八大湖老年幸福中心前身是一個普通的日間照料中心,2012年因為有了專業社工的參與,才改為現在的名字。專業社工加入后,市南區八大湖老年幸福中心在民政局進行了登記,成為一家民間非營利組織。組織成立后,紀云波和楊曉玲兩位社會工作者開始專職服務老人。

  4月8日下午,位于高郵湖路26號的老年幸福中心里,十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看視頻,電視中的畫面是一位老人的日常生活,這些畫面都是大學生志愿者拍攝下來的。看到動情處,老人們討論起來,爽朗的笑聲回蕩在主活動室內。

  之后,老人們又開始織圍巾,圍巾不是織給自己或家人,而是要送給臨沂的一個貧困學校。為此,老人們設定了一個目標,2015年要織夠200條圍巾。對于這個目標,老人們信心滿滿,因為去年她們已經織了130條,今年更加熟練。這個“送溫暖行動”,老太太們都積極參與,因為她們感覺自己還在為社會做貢獻。

  織圍巾只是老人們活動的一個縮影。在活動室門口,貼著一張活動安排。周一到周五都有不同類型的活動,除了扇子舞、養生操、秧歌舞等健身方面的活動,還有裁剪、書法、繪畫 、編織等課程。現在,這些活動已經有了很多成果,在活動室門口附近,墻壁上全是老人們的繪畫 、書法、剪紙等作品。有老人指著自己的作品,希望外來人能好好欣賞,臉上滿是微笑。

  八大湖老年幸福中心紀云波主任介紹,目前每天平均有七八十位老人在中心活動,這些都是能自理的老人,早上出門,白天待著幸福中心里,晚上回家,也就是說,幸福中心成了一個“托老所”,老人們在中心可以排解孤獨,不僅能通過各種活動消磨時間,還能結識很多志趣相同的朋友。

  74歲的曾淑敏已經來中心很長時間,她深深喜歡上了中心,結識了一批“老姊妹”。“我的性格有點內向 ,起初也不愿來,不想湊熱鬧,后來禁不住鄰居的勸說 ,就來了,慢慢的,感覺像小時候上學一樣,除了周末,每天都要來。”曾淑敏說,有一次兒子要回來看她,但是中心又有課程,她擔心落下了以后跟不上,就告訴兒子,她挺忙的,讓兒子周末再回家。

  不僅曾淑敏,中心的很多老人都很依賴中心,他們把中心當做自己的“第二個家”。這背后除了政府的支持,則是紀云波等專業社工以及眾多志愿者們辛勤的付出。紀云波坦言,和老人們打交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期她們經歷了很多困難,好在現在中心已經走上正軌。

  一種堅持

  養老服務社開辦8年


  在八大湖老年幸福中心,每天有10多位老人會在中心內吃午飯。中心沒有做飯的地方,也沒有相應的人員,老人們的午飯都來自八大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社。養老服務社的午餐是10元一份,除了少部分老人會去吳興路18號服務社所在地吃飯外,大部分的老人都需要服務社送飯上門。

  服務社劉玉荷主任介紹,目前服務社每天會為七八十位老人送飯,主要集中在八大湖街道轄區,還有一些其他街道的孤寡老人等。因為老人們分布在不同的小區,將每份午飯送上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現在中心有三位廚師,這些廚師上午將飯做好后,中午還需要給老人送飯,再加上服務社另外兩位人員參與送飯,合計有5個人給老人們送飯。

  在各種成本不斷增長的情況下,10元一份的盒飯并不貴,特別是考慮到送餐成本,這個價格已經相當便宜。好在八大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社和八大湖老年幸福中心一樣 ,都是民間非營利組織,在民政部門進行了登記。目前,服務社的辦公場地、廚具等,都是八大湖街道辦事處提供的,除此之外,街道辦還對盒飯有相應的補貼。

  送餐主要是針對居家養老的老人們,這些老人基本都是空巢老人,平時子女不能天天陪伴,送餐員送餐時就是一種陪伴。劉玉荷主任回憶 ,前不久,送餐員去送飯,叫了幾聲,老人讓把飯放下就行,因為還有其他人需要送飯,送餐員就出來了,但是送餐員感覺不對,趕緊將情況反饋到服務社,于是,她和工作人員一道上門查看,發現老人赤身裸體躺在地上,老人摔倒了,爬不起來。“后來,老人家人趕到了,一個勁地感謝我們,說我們是救星。”劉玉荷說道。

  據了解,八大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社成立于2007年4月6日,記者2015年4月9日采訪時,服務社成立整整8年了。劉玉荷主任稱,這么多年運營下來,基本能保持微利,整個機構能運轉下來,如果賠錢的話,早就垮了,根本堅持不到現在,這背后,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的補貼。

  除了送餐,服務社還為老人們提供家政、陪護等服務,根據老年人的年齡、身體、家庭經濟條件等多種狀況,采取無償、低償等收費方式。劉玉荷主任介紹,目前服務社有140多名服務人員,家政、陪護等服務范圍覆蓋各區,只要老人們有需求,工作人員都會上門服務。因為市南區政府為孤寡等老人購買了服務,服務社對這部分老人是免費的,其他的老人則實行低償收費,“均價低于市場價20%”。

  4月9日,記者在服務社遇到一位女士,她到服務社給家里老人交餐費。因為家里老人不愿花錢,這位女士只好瞞著老人,告訴老人午飯是政府免費送的,這樣老人才能安心吃飯。“我們也是配合著,不能露餡,不然老人該生氣了。”服務社一位工作人員說道。對于服務社的工作,交錢的女士非常滿意,她的話和服務社里滿墻的錦旗一樣 ,都是對服務社的一種肯定。

  社區養老,路還很長

  截至2013年底,青島市建有城鄉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547個,建筑面積為150至1000平方米,常年參與活動的老人兩萬多名。具有助餐功能的日間照料中心116個,助餐老人4600多人。

  不過,記者在走訪時發現,一些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并沒有發揮它們的作用。在寧夏路附近的一家日間照料中心,基本還是“老年活動中心”的模式,沒有專人來服務老年人。老年人到了中心后,基本還是松散的結構,沒有相應課程的引導,大多數都是“各玩各的”。

  運作八大湖老年幸福中心兩年多時間,紀云波發現和老年幸福中心類似的日間照料中心并不多。她稱很多日間照料中心主要的功能是提供午飯,然后讓老人們自由娛樂,這樣的方式,和真正的社區養老還有很大的距離。

  “社區也有社區的難處,本身基礎的工作就很多,也沒有專職的人員來服務老人,于是,很多日間照料中心只是有了設施,但實際上沒有起到照料老人的功能。”紀云波說,她認為日間照料中心一方面應該擴大建筑面積,只有空間大了之后,才能安排更多的活動,吸引更多的老人,另一方面應該由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來服務老人,這樣才能更好地為老人們提供服務。

  八大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社劉玉荷主任提及,現在和他們類似的組織有一些 ,但并不是太多,有的給居家的老人送飯,送一段時間就停了,主要是資金的制約。“如果沒有更多這樣的組織,實行居家和社區相結合的養老模式,有很多問題依然無法解決。”劉玉荷告訴記者。

  4月12日,青島市社科院研究員、青島市老年學學會副會長劉同昌稱,社區養老是國外的一種成熟的養老模式,現在國內進行借鑒,但是模式有了,發展并不順暢。劉同昌認為,社區養老是優化家庭功能,對于很多空巢老人,到類似日間照料中心的地方去,可以排解孤獨,同時,還能解決愛好問題,實現老有所樂。再加上有配餐等服務,老人們就像進了“托老所”。

  不過,劉同昌稱雖然現在青島已經建設了很多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但是規模依然不夠,一方面是場地狹小,另一方面是無法滿足老人們的需求,最后導致空有設施,老人們卻不愿意到日間照料中心去。劉同昌還提及,現在人員也是一個大問題,專業的社工、專業的護理人員,這些都是很多日間照料中心缺少的。

  劉同昌建議,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加大這方面的投入,通過各種方式,擴大社區養老需要的場地,比如可以規定新樓盤拿出一定比例的房子,作為社區養老專門的活動空間。然后利用專業的社會組織來運營日間照料中心,政府可以進行補償,最終實現社區養老的目的。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劉曉明]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