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房賢剛 報道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3月8日,方才臣、王守東、宮明杰、李建華、張士平(自左至右)等代表對此展開了熱烈討論,深表贊同。
□CFP供圖◤鄒平縣維動電動汽車廠工人在裝配純電動汽車。
□ 本報記者 賈瑞君 張春曉 李占江
一直躲在角落里的馬桶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如此大的關注。從春節前就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中國游客赴日本搶購馬桶蓋事件,在今年兩會上持續“發酵”,成為代表們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馬桶蓋事件的背后,透露出了我國
制造業怎樣的窘境?中國制造業發展方向在哪里?今后該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發生?來自制造業大省的山東團代表們紛紛提出建議。
不爭氣的產品為何這么多? “馬桶蓋事件的發生,我們國家很多部門應該為此感到臉紅。”人大代表、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許振超提起這件事就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說到底還是質量問題。”許振超痛心地說,其實何止是馬桶蓋,在他常年工作的崗位,港口起重機用的鋼絲繩全部是國外進口的。“不只是在港口,目前國內礦井、景區游覽車所用鋼絲纜繩,全部是外國進口,國內纜繩實在不敢用。”旁邊的人大代表、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卜昌森忍不住插話。
常年用國外纜繩,讓許振超這個新時期中國產業工人的代表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年,他說服公司領導,在西部找到了一家號稱國內最好的鋼絲纜繩生產企業,訂購了一批纜繩。讓許振超沒想到的是,第一次換上新纜繩剛剛兩個小時,司機就急乎乎地給許振超報告:“不好了隊長,趕快上來看看吧。”許振超上去一看,“我的鼻子差點被氣歪了。才用了兩個小時,圓形的鋼絲繩居然變成了六角形!這樣的質量誰敢用?”
許振超說,不僅是鋼絲繩,就連他家里的下水管道也很難買到稱心如意的。1999年,許振超搬進新家,到現在16年的時間里,他家里的下水管道至少換了7次。
對國內產品痛心之余,讓許振超憂心的是:從馬桶蓋到鋼絲繩,再到下水管道,老百姓日常身邊不爭氣的產品為何這么多?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們的制造業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制造業沒有得到應有重視? “報告中提出,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但是,當前社會重視制造業的濃厚氛圍并沒有真正形成,國家對制造業的扶持措施也很不到位。”人大代表、山東省商業集團董事長凌沛學認為,靠著改革開放以來的粗放式發展,我國雖然已成為制造業大國,但并非制造業強國。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整個社會過于急功近利,從政府到企業界,幾乎是什么來錢快就上什么項目,如果國家扶持制造業發展的政策不足,企業沒有積極性,制造業自然大而不強。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家對制造業和實體經濟不可謂不重視,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措施。但在很多地方,真正落實的優惠措施還是不多,實際效果并不明顯。
青島啤酒集團董事長孫明波今年提交了“關于加快《中華人民共和國質量促進法》立法工作”議案。他認為,“以質取勝”不僅是中國深化改革、治國理政、強國利民的需要,也是中國贏得發展的主動權、獲得話語權,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戰略新機遇。
靠什么保障
“中國制造2025”實施?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職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這讓許振超感到振奮,“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發達的制造業,怎么能稱得上強國?”
那么,靠什么來保障“中國制造2025”的順利實施?在許振超看來,除了國家相應的頂層設計和足夠的優惠政策外,最關鍵的還是要靠大量的一線工人去實現。“如果沒有一支結構合理、知識全面、技能扎實的產業工人隊伍,‘中國制造2025’的實現,將會非常困難。”但是,許振超對眼下產業工人現狀充滿了擔憂。他認為,我國技能勞動者比例偏低且結構不合理,高技能人才相對匱乏,這已經成為新常態下制約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瓶頸。而眼下急需要做的是,盡早改革我國產業工人培養模式,切實保障和提高一線工人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在人大代表、青島市市長張新起看來,提高產業工人的社會地位,需要國家和社會從長計議。前幾年他到德國考察,在一家已運行了100多年的叉車企業里,給他印象最深的是工人的精神面貌,“年輕工人們全神貫注,干勁十足,感覺他們對工作特別投入。”一名年輕的操作工人告訴張新起,他很熱愛自己的工作,再過五年他的職級就會升一級,就會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做一名優秀的工人就是他的人生追求,我們國內能有多少工人會這么說?僅從這一點來看,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