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沒鞭炮聲街上沒孩子 "老人村"寂靜春節又一年

2015-02-25 06:49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除夕夜,77歲的王世華老人,按照習俗將族譜掛到了墻上。



  

11戶的村子里只有三個孩子,這兩個一般大,另外一個剛滿月。



  

除夕晚上7時許,村里最年長的老人李鄭氏一家四口吃年夜飯。



  農歷大年三十的白天,村里聽不到鞭炮聲,街上沒有孩子們玩耍。村前的小路上,半天才見一兩輛汽車進出。這里是膠州市洋河鎮黑山前村,過年時村里也只有11戶人家30多人,多半是60歲以上的老人。插桃枝、竹枝,上墳、祭祖,燒芝麻秸、請財神,過年的老習俗在“老人村”里基本得以保存,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儀式也在發生變化。

  敬祖上:不擺海貨和走獸

  在兩米多寬、七轉八彎、起起伏伏的山路上前行,到了三面都是山、再往上走車就爬不上去的時候,能隱約地看到石頭磚塊壘砌的房子,黑山前村就到了。

  村里只有5排房子,有幾戶還是土坯墻,窄窄的胡同里,偶爾有一兩聲山羊的咩咩聲。

  有幾戶人家門前停著三輛小轎車,表明的確是年輕人回來過節了。

  拿著大掃帚上山的王超,就是回來過年的一位。

  他是村支書王福學的兒子,上山是為了防山火,因為村里有年三十上墳燒紙的習俗,村里專門派了兩個人上山巡邏。

  在城陽做土石方生意的王磊,也回到了家中。

  此刻,他正和五爺爺王世華一起,在山上上墳。

  “這個是我三哥,那邊是爺爺。”77歲的王世華說,他是五保戶,帶著孩子們來“請祖”。見到燒紙,王超趕緊上前用掃帚擋著風,燒完之后再一一撲滅余燼。

  這個村子大多數人的祖先王振東200多年前來到此處。目前村里除了一戶人家姓李之外,王氏都是不出五服的一家人。

  以前村民上墳還都提著酒,但是墳墓有的在這個山上,有的在那個山頭,上上下下不方便,上酒這一習俗基本都省掉了。

  除夕晚上七八點鐘,各家都會把“祖上”,也就是寫著祖輩名字的一張大紙掛起來。不擺海貨、不擺走獸,擺三個碟子,敬上水果和饅頭。

  買年貨:一塊豆腐不可少

  按照戶籍統計數據,村里有21戶56人,實際上有些人只是分了戶沒有分家,有的在城里過年沒回來,因而過年當天村里只有11戶常住人家。

  就這11戶常住人家,村里沒有商店,也沒有藥店,外面賣菜的、賣肉的不往村里來。

  村民們自己養豬養羊,在自家地里種點菜。

  一些日常用品要到4公里以外的地方,趕五天一次的大集去買。

  有的老人走不動了,就請鄰居們幫著捎回來。

  老人王世華有個小電動車,趁著臘月廿六的大集,他跑到離村4公里的地方,把過年的東西買好,兩顆白菜,一把韭菜,加上點豬肉。

    在年貨方面,小村里的家家戶戶還保留了一件必買物:一塊豆腐。為了防壞,豆腐多在冷水里泡著,留到大年三十晚上吃。

  大年三十下午上墳回來,王世華很快拌好餃子餡,包了三十多個餃子,六條二十來厘米長的小魚也已經提前炸好。

  鞭炮和饅頭都是侄子們送的,當天晚上,侄孫王磊又送來了一罐八年的即墨老酒。

  王世華說:“這個年算準備齊全了”。

  王世華老人介紹說,以前村里都是吃素餡的餃子,有種說法叫“圖個一年到頭素素靜靜”,后來發現素餡的餃子不好吃,大家也都吃起了肉餡。

  村民王世章的父親生前是村里的老支書,王世章對村里的一些事也比較清楚。

  他說,以前過年都要買幾大件:豬頭、豬蹄子、豬腸,割上十來斤肉,再整點魚、殺個雞,從附近的水庫里挖出冰來,把這些東西用冰和大盆一扣,天然的冰箱就出來了。

  不過,包括王世華在內,村里好多人家都有了冰箱,日子也比以前過得好。

  不用再去挖冰,也不必一下置辦十多天才能吃完的年貨了。

  插桃枝:放在窗臺和桌上

  黑山前村也貼春聯,不過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村民的大門上很少看到福字。

  多數是門楣上一個橫批,正門上寫著“寶地財源廣 福門家業興”一類的大字,門框上是東西連成的四個字:右為“一帆”左為“風順”,或者右為“財源”左為“廣進”等。

  大年三十下午三點多,八十九歲的老人李鄭氏正在洗衣服,她是這個村年紀最大的“壽星”。

  “我沒有大號(大名),身體還可以,就是腰有時候不太舒服。”老人介紹說。

  據了解,村里現有的30多人中,其中20多人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由于三面環山,村里有湖,無工業污染,老人們身體普遍很好。

  當天下午四點多,從山上防火回來的王超,手里拿著一把桃枝來到爺爺家。

  按照過年的風俗,桃枝要下午插,放到窗臺上和桌子上。另外大門上還要插些竹枝,據說這有辟邪的效果。

  對于當天下午五點還要去上班的王剛來講,折桃枝、插竹枝這些事他有點忙不過來。

  王剛在洋河鎮的有線電視營業部上班,當天晚上十點才能回來,第二天八點多還要接著去單位。

  像王剛這樣,因為工作只能回來一天,甚至春節也不能在家過的年輕人,村里還有兩三個。

  “現在都是孩子回老家找老人過年,其實以后可以改改,把老人接到城里過年。”村里一位在膠州市區工作的男子說,年輕人現在都比較忙,為了過年兩頭跑,還不如把老人接到城里更省心。

  他還建議說,村里現在是夜里十二點前后吃餃子,吃完餃子就出門拜年,太早天太黑,有的村已經改成天明拜年了,以后也應該改改。

  請財神:從場院改到柿樹旁

  過年請財神,也是“老人村”過年的一個重要環節。

  不過時移世易,請財神的地點也發生了變化。

  大年三十晚上八點,77的老人王世華是這樣請財神的:他用盤子端著5個餑餑、一杯水、紙錢等來到胡同口,把餑餑摞起來,燒紙、叩頭,接著回到大門口,把一個棍子攔在大門上。回到正屋再次燒紙,然后在自己家的“祖上”前叩頭祭拜。

  以前請財神要到場院,也就是春秋打麥子、玉米的場地上,祭奠用的也不是水,而是酒。

  王世華老人表示,離著場院太遠,現在也不必跑那么遠去了,找個柿子樹旁的路口就好。

  不過當地人也有一個風俗沒改,就是除夕當夜要燒芝麻秸稈,寓意來年節節升高。

  “以后知道這些風俗的越來越少,畢竟村里年輕人越來越少了。”王世華老人說。

  他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過年按理說正是孩子們熱鬧的時候,可是在黑山前村的大街上,竟然沒有一個在玩耍的小孩。

  據悉,現在村里只有三個孩子:最小的不到倆月,最大的兩歲。

  再往上的未婚青年就是1985年出生的王福英,按照計劃2015年他將舉行婚禮。

  這之后,因為沒有適齡孩子,村里預計20年不會再有喜事。

  老家沒啥玩的,孩子們都不愿意回來。

  “一般過年只回老家待一天就回去了。”一位在膠州市區上班的年輕人這么說。

  而在青西新區上班的王福英,也在當地買了房子,結婚后也不打算經常回來。“夏天村里的野草一人多高,那些蚊子都嚇人,要不是爹娘在家,我一天也不愿意在家待。”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鞭炮聲 寂靜春節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