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振鏞在展示他的作品
金振鏞捏的八戒
年味漸濃,春節民俗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在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前麻蘭村,現年67歲的農民金振鏞,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民間泥塑藝人。這些天,他正忙著趕制一批春節期間“熱賣”的泥人。年輕時候雕刻過石像、水泥像的他,改專捏泥人之后,練就了“看到啥能捏啥、想要啥能捏啥、捏啥像啥”的本領,并參照天津“泥人張”,篆印稱“
泥人金”。
打小他就愛玩泥 金振鏞從小愛玩泥,愛畫畫,尤其癡迷看有關泥人張的影視和連環畫。1985年開始,他在平度大理石廠搞石雕,指導教師是山東著名雕刻家李柯民,并得到青島泥塑家于稼祥的多次指導。后來他獨立搞水泥雕塑。平度周邊地區有他精雕細刻的上萬件作品。多年的“手上功夫”,他的指甲蓋粗糙變形,像生了多層灰指甲似的。但他說自己捏泥人的時,完全陶醉其中,心情忒暢快。
“上了歲數,我還是喜歡捏這些小泥人,老百姓也更喜歡這種土東西。”金振鏞說,他不愿意捏那些卡通、漫畫類的泥塑,專捏有人體結構的“泥人”,所以他敢稱自己為“泥人金”。只要大家說出想捏啥,他就能捏出啥。成語、神態、動作、歷史典故、生活情景全都不在話下。
憑口感就知泥的好壞 捏泥人需要特殊的
泥巴。在前麻蘭村周圍有不少捏泥人所需的泥塊,分為黃泥和黑泥兩種。找到泥后,金振鏞都親口嘗一嘗,憑口感就能知道泥好用不好用。
在捏泥人過程中,老金認為,用濕潤軟和易于捏塑的黏土塑好人物的頭、眉骨等最為關鍵,然后刻畫衣紋表現質感。最后是晾曬,“不要直接在太陽下暴曬,要陰曬,里面的技巧是幾十年的實踐摸索出來的。”老金給記者拿出一個30年前給大女兒做的泥人肖像,上面涂有金粉,至今完好無損,“手腿的接頭、彎度也是有講究的,不然還真易于裂紋”。
“我覺得捏些‘正能量’的東西,很有必要。”老金跟記者說起了泥人作品“風雨同舟”和“岳母刺字”的創意:“這對夫妻同蓋一塊塑料布,面帶堅毅的微笑,誰見了都說好;‘岳母刺字’體現了孝和忠,這些東西擺在家里很有教育意義,傳統美德不能丟。”
他要讓“泥人金”走出去 別看老金說話一套套的,其實小時候因家庭成分問題他只上過三年小學,屬“半文盲”。但用他老伴的話來說,“俺老金就是愛琢磨 、忒好學”。2002年,老金就開始接觸電腦。不會拼音,他就練習用寫字板打字。現在,老金能熟練上QQ,發微博,捏的泥人的照片不少也發在了微博上。
“我上網,主要就是看有關泥塑、泥人的知識,看人家的工藝和思想,咱不光要捏好泥人,傳播正能量,還要把這種民間藝術傳承下去,不能讓這個手藝在我這兒斷根。”老金說,自己的兩個女兒都不太喜好捏泥人,好在今年5歲的大外甥挺喜歡,常和他一起玩泥,他準備重點培養這個“苗子”。
老金憨厚地說,“要是沒有記者來報道,我這手藝就要埋在土里了”。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泥人,每逢村里大集的日子,他就把自己捏的泥人放在門前的展車上讓大伙欣賞。甚至,他還想推車子到平度沿街捏泥人,讓更多的人知道民間捏泥人的手藝。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非遺”,老金從2013年秋收后把家中的六畝地“流轉”出去,專搞泥人產業。2014年,盡管訂單不多,但他還是制作了200多個泥人,其中140個不重樣。要是訂單多,千了八百也能做,前不久,國家4A級景區平度茶山、城區杭州路一家民俗館以及北方國貿都向他發出過邀請,春節后,他要嘗試著走出去,他還要學習“泥人張”的彩繪,真正做大做強“泥人金”,也為平度這座膠東文化名城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說這些時,老金的眼里充滿了自信和期待。
文/圖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吳璟 通訊員 孫京信 于有升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