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澄海三路6號2號樓自發成立家委會 物業費僅8元

2015-01-29 11:13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2號樓里住的大部分是工商局和財政局的老職工。



燕錫江向記者展示家委會的賬目明細。



  1月22日下午,記者剛走到澄海三路6號2號樓燕錫江的家門口,便聽到屋內一陣陣笑聲,進屋一看,桌上擺著各種零食,五六名居民正圍坐在一起聊天。“我們這座樓是自己管自己,算不算特別?”樓長燕錫江笑著說。原來,澄海三路6號2號樓是青島市工商局和財政局的宿舍,院內并沒有物業,居民自發成立的家委會代替行使了物業的職權,一個月只交8塊錢物業費。在自管之下,樓內居民反而過得更加舒心自在。

  新鮮>>>

  自己管自己,物業費僅8塊

  今年72歲的燕錫江自1996年搬進來澄海三路6號2號樓以來,就一直擔任著樓長職務,熱心的他同時還兼任著6號院的家委會主任和計劃生育協管員。“計劃生育協管員主要是我老伴來負責。”燕錫江笑著告訴記者。

  在燕錫江家里,有兩摞厚厚的紙張,它們被仔細地裝在文件袋中,并無折損痕跡。每張紙上面都記滿了密密麻麻的賬目明細,這是自他擔任家委會主任以來,家委會所有的開銷收入明細,“咱們要賬有賬,要錢有錢,每個月8塊錢。鄰居們看到我貼在外面的賬目明細,都會主動來交錢。”據燕錫江介紹,家委會是在社區居委會的鼓勵下,大家自發成立的組織。所謂家委會,就是把這個院里的居民當成家人,他也被推薦為家委會的主任,主要負責院里公共費用的財務管理。

  “大家現在對家委會的收支情況一目了然,這比之前物業管理要好很多。”同住這棟樓的金玉枝說道。原來,在家委會成立之前,小區一直是物業公司管理,由于物業公司的不盡責,院內收支賬目一直比較混亂,保潔員的工資甚至不能按時發放,導致居民一度十分反感物業公司。“現在好了,家委會成立后,燕大哥把每個月的費用都羅列得特別清楚,保潔員每個月除了能按時發放工資之外,年底還能發獎金,現在每個月物業管理費才8塊,比之前好太多了。”金玉枝告訴記者,“燕大哥是我們樓上出名的熱心人,6號和8號院里,無論是鄰居鬧矛盾,家里有事,沒有主心骨,我們都來找他。”金玉枝告訴記者,燕錫江就像澄海三路6號、8號院的信息員,對居民信息了如指掌。

  感慨>>>

  以前莊稼地,現在大商圈

  “當時聽說新住房位于青島東部,很多人還不情愿來咧。”想起1997年分房時的一幕,居民張振鵬忍不住笑著說道。當時,他居住的地方靠近繁華的中山路,而東部在他的腦海里,是一個偏僻、未開發的地區,“很多人開玩笑說,我們從市里搬到了農村。”

  回憶起剛搬到這里的場景,張振鵬感慨萬千,稱當時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能夠搬離破舊狹小的老房子,住上寬敞的新房,心里感到很高興;而另一方面,新房位于未開發的東部地區,交通以及生活服務設施很不完善,生活中有很多的不便。“我們搬來時,樓前的大道叫湛流干路,就是現在的香港中路。”張振鵬回憶。但除了這一條路外,2號樓四周很大一片幾乎全是泥土路,以及成片的莊稼地。”1997年那會兒沒有公交車,很多人便擠小公共上下班。”居民金玉枝說,“大家最愁下雨天,因為出門要走挺長一段土路,很容易踩得腳上全是泥巴。”

  除了交通不便,買東西難同樣讓居民犯愁。通常,他們下班后從單位捎柴米油鹽回家,或者向北穿過莊稼地,到辛家莊大集上買菜。1998年,佳世客東部店開業,居民們買東西有了好去處,隨后家樂福、麥凱樂也陸續登場。同時,2號樓四周的道路改造也不斷進行,東側的小土路被鋪成了澄海三路,下雨天出門一踩一腳泥的日子成為了歷史。北面的辛家莊和丁家莊,經過拆遷成為如今的香港花園社區。曾經略感空曠的湛流干路,現在成為了高樓林立的香港路。南側的北海船廠成為現在的奧帆中心,居民平日健身娛樂有了好去處。“完全不敢想象,我們樓座一帶會有這么翻天覆地的變化。”居民金玉枝說道,“當初很多不情愿搬來的居民,如今越住越開心!”

  和諧>>>

  設有“聯絡站”,大伙話時事

  2號樓居民搬進來的時候,正值1997年香港回歸,于是大伙圍坐在電視機旁共同見證了這件舉國歡慶的大喜事。自此之后,樓里的居民便有了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經常坐在一起聊時事,話家常。而大家經常湊在一起的“聯絡站”就是樓長燕錫江的家。“我每次出門回來后都會到樓長家里坐坐,聊聊天。”楊紅告訴記者,大家都是工商局的同事,所以經常坐在一塊聊新聞,“尤其是比較關注國家大事,像是2008年的奧運會、最近的公務員漲工資……看到國家蒸蒸日上,我們也打心眼里開心。”3單元的金玉枝笑著說,“我們再也不是家庭婦女光圍著鍋臺轉的時候了,大伙兒都樂意聊聊現在的好生活。”

  燕錫江老伴鄒玉敏說,由于各家都訂了報紙,報紙的多樣性也方便他們獲得不同的信息,樓內居民一般是上午在家看完了報紙,下午就會到燕錫江家里開“座談會”,“我們經常見面就會問對方‘我在半島都市報上看了個消息,你那個晚報上有沒有?’”正是由于樓內居民普遍都愛看報,所以不少居民還養成了剪報的習慣,“平時看到什么生活小竅門、養生知識都會剪下來,然后到燕大哥家一塊分享。”金玉枝笑著說道。

  不僅討論時事,大伙還經常圍在一起嘮嘮電視劇。這不,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老農民》又掀起了新一輪的討論高潮,楊紅剛起了個話頭,大家又開始討論里面的劇情,“雖說是電視劇,但里面演的都是真事。”“當時的日子確實很苦,和現在簡直沒法比。”……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熱鬧的場面讓人不忍心打斷,也反映出他們之間二十年鄰里的默契與和諧。

  溫馨>>>

  組團去探視,補湯也帶上

  老同事與老鄰居的“革命友誼”,使得樓里鄰居們相處和睦,并形成了誰有困難大家齊出動的良好風氣。對此,1單元501的楊紅頗有感觸。原來 ,2014年端午節的時候,楊紅的老伴生病住院,開始怕鄰居們擔心,便沒有告訴大家。幾天沒看見她老伴,燕錫江便心生了疑惑,前往楊紅家中一問才得知具體情況。很快,鄰居們都知道了這一情況,大家有的包好粽子 ,有的熬好補湯,一塊前往醫院探望病人。鄒玉敏擔心楊紅難過,經常把她叫來自己家坐坐、聊聊天。“鄰居們都對我非常關心,燕樓長幾天不見我,都會著急問‘你上哪去了?怎么這么幾天又沒見著你?’”楊紅說道。

  這樣的溫馨事,在2號樓居民身上并不少見。同樣在2014年,5月份的一天楊紅隔壁家中來了位30歲出頭的陌生人,正在敲鄰居家門。“從面相和架勢上來看,我第一感覺就是來者不善。而且我當時知道隔壁他兩口子并不在家。”楊紅說,“于是,我就出去問她找誰,找的人姓什么,家中有幾口人,她都答不出來。”楊紅當時就提高了警惕性,直覺告訴她這人絕不是鄰居的親戚。見對方一直不走,楊紅便跟這陌生來者較上了勁,開著自家門留意對方的一舉一動,就這樣守了一兩個小時,陌生人才灰溜溜地走了。晚上8點多,楊紅特意去鄰居家,詳細描述了來人的長相,“可鄰居根本就不認識,我就提醒他走時要鎖好門窗,注意安全。”

  背景資料

  趕上福利分房“末班車”

  汕頭路社區澄海三路6號2號樓是青島市工商局與財政局的宿舍,于1996年正式竣工,居民在1997年7月香港回歸之際正式入住。2號樓共有31戶居民,其中26戶為工商局職工,5戶為財政局職工,按照工齡、職稱分房,由此2號樓居民也趕上了福利分房的“末班車”。

  我們的樓座 我們的故事

  樓座,是街道社區的一個基本單元,也是工作生活的一個重要場所;樓座,見證著社會發展,也記錄著滄桑歲月;樓座里,有普通的居民,也有感人的故事……你對社區哪些樓座比較感興趣?你所在的樓座有沒有故事?本報推出的《樓座》專欄,將探訪每一個有特色,有故事的樓座,也歡迎居民朋友與我們講述有關樓座里的那些人和事。聯系電話:18560605887,QQ:232188065,郵箱zhuhainews@126.com。 見習記者 李晨 劉婷婷 記者 黃俊凱 賈志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