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唐偉 人格的塑造與培育無法做到一蹴而就,需要“長期之功”。有的教育追求轟動效應,講求應試哲學,把急功近利上演到了極致,可是孝道的弘揚需要過程的積累,需要內涵的堆積,更需要時間的積淀 。除了熱鬧非凡、場面宏大的集式跪拜,還需要默默無聲的示范與帶動,需要潤物無聲的浸潤與熏陶。 800多名學生齊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頭,在父母的頭上拔下一根白頭發,永遠留念。1月11日上午,上海嘉定區民辦斌心學校舉辦的“孝敬文化節”上,學生和家長淚流滿面,場面感人。此外,活動還有一項主要內容:在莊嚴肅穆的樂曲聲中祭奠華夏萬姓先祖。有學生家長表示,學校以如此盛大的場面向學生普及傳統文化,很感動。
集式跪拜式的孝道弘揚,近年來幾乎成為一些學校在方式選擇上的標配,比如有的采取集體給老師下跪,或者集體給父母洗腳,還有集體給父母喂飯——2013年,湖北新洲城關高中100個學生跪著給自己的父母喂了一頓飯,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嘉定區這所民辦學校,組織的800人下拜磕頭的孝道儀式,在形式上并沒有脫離“運動式”和“炒作化”的窠臼,同樣也再度陷入了“把孩子作為弘揚孝道的工具”的質疑。
目的確實值得肯定,方式卻未必值得褒獎。下跪式孝道弘揚里的是是非非,其實也是在社會進步的背景下,教育者如何更好擔當責任的追問。跪的方式并無不妥,也未必就是文化糟粕,問題在于其能達到多大的效果,是否有更好的選擇。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若連其父母都不孝順,那么也就很難有良好的道德與修養。尤其是當下,包括孝道在內的道德出現了嚴重下滑,實現道德的回歸與弘揚,也就成了一個無以回避的現實課題。然而,如何實現道德的回歸,如何真正弘揚孝道,并使之成為一種潛意識的行為,除了集體下跪式的“道德營銷”之外,更需要天長日久的熏陶。
孝是一種言傳身教,更是一種長期的熏陶。學校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然而若平時對思想道德極不重視,對人格塑造不問不聞,對學生的一些失德之舉不強化教育,僅靠一兩次場面宏大的“孝敬文化節”是不可能培育起孝心來的。假如失去了諸多前提,這樣的做法就顯得過于急功近利,也違背了教育的基本規律。很多時候,在孝道的培育與塑造上,我們的教育者缺的就是耐心、誠心、擔當與責任。
傳承孝道不光是讓孩子給父母洗洗腳、喂喂飯、作跪拜禮,還要告訴他們什么是孝,為什么要孝,如何去盡孝 ;還得告訴他們,孝是行于當前,顯于細節,是長期堅持;還得告訴他們,孝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一種不計報酬的付出;更重要的是,孝是一種植根于內心的意識,一種銘心刻骨的念想,只有時時想著父母,處處念著長輩,才會有發自肺腑的行為表現。否則,感動了一時卻無以堅守一世,熱鬧了一陣冷落了長期。若連“常回家看看”都成為一種奢求,那么場面再隆重的下跪,也會成為一個秀場,而此刻老人與孩子都成了一種道具。
一朝一夕無法讓孝心高漲,也無法讓其永貯于心。人格的塑造與培育無法做到一蹴而就,需要“長期之功”。有的教育追求轟動效應,講求應試哲學,把急功近利上演到了極致,可是孝道的弘揚需要過程的積累,需要內涵的堆積,更需要時間的積淀。除了熱鬧非凡、場面宏大的集式跪拜,還需要默默無聲的示范與帶動,需要潤物無聲的浸潤與熏陶。
(作者系時評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