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寇宇龍 12月5日下午,在河南南陽通往社旗縣的一輛大巴車上,22歲女孩劉樂(化名)在車上遭遇一男子猥褻。在女孩反抗并向大巴車司機求救并要求其報警時,該司機沒有及時施救,造成女孩被犯罪嫌疑人拖下車,遭遇毆打。近日記者從社旗縣警方獲悉,犯罪嫌疑人王某因涉嫌尋釁滋事被行政拘留15天。 我看到這“無人施救”的冷漠,首先生出的也是一種憤怒之情,但緊接著更是一種無力感。因為作為一個旁觀者,此時的憤怒不會對自身帶來任何不良后果,也不會對受到侵擾的女孩帶來任何實質幫助,更不會因此而減少類似事件的發生。我更多地是在設想自己就處在當時這輛大巴上,“果斷出手”會成為一種堅決的舉動嗎?
如果答案是猶豫的,就會產生無力感。是什么嚇倒了正義感?有可能是利害關系的放大,比如就目前而言,見義勇為后“流血又流淚”的情況仍沒被完全杜絕,對見義勇為者的關懷仍顯不足。除此之外,在人們的價值排序中,正義感的分量或許正在降低。
大多數人不是不愿意做好事,而是在自身不會受到任何可能危害的情況下才會果斷出手。一旦有了一絲顧慮就會猶豫,進而縱容了惡的滋生。可見,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再進行泛泛的道德批判,而是進一步完善社會規則,懲惡揚善,使得做好人不再是一件高成本、高付出的事。此外,更需培養社會共同體意識。女孩被猥褻,作為一個個體,她的人身權益受到了侵犯,但同時也應意識到,縱容這種事情發生,每個人都會成為受害者。作為群體中的一員,女孩當眾受辱,我們沒權冷漠。我們有義務筑起一道公共防線。
(作者系媒體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