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本報“速讀”版刊發了拍客趙洪新的這張圖片。該文是圖片背后的故事。
本來,那天上午我是在黃海綠洲公園里轉悠的,后來看天好,索性去了海邊。放眼望去,偌大的海灘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人,都在像默片演員一樣,各自忙著。
“最早有幾點來的?”我見一個皮膚黧黑的大哥正靠在海蠣子堆旁歇息,跟他搭上了話。
“三四點鐘吧。正好西北風,把海蠣子都刮上來了。”聽他這么一說,我眼前立馬出現了一幅畫:海面上濁浪翻滾,無數的海蠣子宛如元寶一樣隨之滾來滾去,人們趨之若鶩,恨不得把它摟在懷里,任憑大風發威,就是不撒手。
“還是往里走走吧。”這位大哥的一句話,把我從幻想中拉了回來。我逡巡著,不時地把鏡頭對準扛著海蠣子往車上送的人。
等我走到北頭,也沒拍到理想的畫面。一張張地回放,總感覺這些片子就像白開水一樣,沒有味道。瞅了瞅依舊叮叮當當挖寶的人們,拔腿往西走去。
你別說,雖說現在的海里窮了,退潮過后,他們硬挖硬摳地也能弄不少海蠣子。你看看路南路北停的那些車就知道了,轎車、三輪車、摩托車、電動車等等,各式交通工具不一而足。如今人們腰包鼓了,家里一般都花個三五萬的買輛車開著,開著轎車來趕海真不是新鮮事。好多人來趕海不是為了賣錢,就是圖個樂和。尤其是那些退了休的,在家閑著沒事,出來趕趕海,權當鍛煉身體。況且忙活一上午,收獲還不少,何樂而不為呢。
正信馬由韁地想著,忽然從眼睛的余光里發現,一對夫妻正抬著海蠣子往三輪車上裝。我急忙把攝影包斜掛在脖子上,使出吃奶的力氣跑了過去,唯恐別人搶了這鏡頭。
眼見一個戴頭燈的師傅要上岸,我立馬瞪起了眼,跑到了海里,蹲下,準備低角度仰拍。等他走近后,我迅速按動快門,定格下了他撈“寶”歸來的畫面。
“你這張照片能賣多少錢啊,皮鞋都變水鞋了!”旁邊一位穿迷彩服的大嫂咯咯地笑著。
不管了,不用說鞋了,褲子也濕了小半截。而身上這一套,是昨天晚上才換上的。最近常常是這樣,那天為了拍浪,愣是站到了八仙渡小碼頭上,一個浪頭打過來,相機無傷大礙,褲子濕了大半截。
在我看來,褲子濕了事小,相機沒事才好。那年在田橫山拍浪,靠得過近,把相機燒了,花了600多塊錢才修好。當然了,今非昔比,經過幾年的摸索,我已經比較有經驗了。
我把褲腿挽了挽,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路上,不少人用怪異的眼光看著我,似乎在問:這人咋了,都立冬第7天了,他咋過起夏天來了?莫非是瘋子?
不管別人怎么看,我把胸脯挺得高高的——我慶幸,我用瘋狂的舉動,換回了一張頗有視覺沖擊力的新聞片子。
蓬萊拍客 趙洪新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