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鳥護鳥志愿者在姜山濕地拍到的丹頂鶴。
白琵鷺
烏雕。(圖片均為志愿者薛琳提供)
半島都市報11月27日訊(記者 景毅)11月26日中午,正在姜山濕地觀察拍攝中華秋沙鴨的幾名觀鳥志愿者發現并拍攝到了兩大一小三只丹頂鶴。據野保站鳥類專家介紹,這種世界瀕危鳥類已經多年未在青島觀察到了,大約10年前,膠州瀛海曾有丹頂鶴越冬的記錄,但受當時條件所限,未留下清晰的影像資料。據介紹,丹頂鶴對環境相當挑剔且非常警惕,幾位觀鳥者剛拍了幾張照片,這三只精靈就振翅向南飛去。
“第一次看到并拍到丹頂鶴,今天收獲太大了!”26日上午,島城多名觀鳥志愿者到姜山濕地觀察拍攝中華秋沙鴨,沒想到竟有“意外”驚喜。“我們在濕地幾個觀鳥點觀察了半天,看到不少稀有候鳥,可就是沒觀察到中華秋沙鴨。”知名觀鳥志愿者薛琳告訴記者,他們幾個人驅車往濕地腹地進發。
當車輛來到濕地中央一處人工水池旁時,眼尖的薛琳突然看到前方30多米處的一個坡地上站著三只白鳥,憑借多年的觀鳥經驗,薛琳第一反應是這幾只白鳥絕非“凡鳥”。大家趕緊停下車,架上設備觀察。
“是丹頂鶴!”志愿者在鏡頭中看到,三只白鳥身形高挑清瘦,頭頂都有一抹紅色,這正是丹頂鶴最獨特的特征。這一發現讓在場的人都非常興奮,一時間快門聲四起。
從現場拍攝的照片來看,這三只丹頂鶴兩大一小,兩只稍大的警惕地向四處張望,稍小的那只則在低頭用鳥喙整理羽毛。薛琳介紹,三只丹頂鶴應該是一家子,從當時所處的位置來判斷,它們應該是在遷徙過程中飛累了臨時落下來休息。“因為旁邊就一個人工水池,四周都是蘆葦掩映,沒有什么食物,但卻非常隱蔽。”
薛琳介紹,三只丹頂鶴在原地休息了片刻,稍小的那只在原地踱了幾步,緊接著,大鳥好像發現了什么,三只丹頂鶴幾乎同時展開翅膀向濕地南方飛去,它們在空中盤旋了一下隨即向南消失在眾人視野中。
看著天空消失的三個白點,眾志愿者都意猶未盡。“拍鳥這么多年,終于拍到‘仙鶴’了。”回過神來的志愿者趕忙回看相機里的照片。
為了彌補損失,志愿者暫時放下中華秋沙鴨的觀察任務,在濕地周邊尋找,但直到夜幕降臨,眾人也未再見到丹頂鶴的身影。“這也印證了我們當時的分析 ,這三只離群的丹頂鶴是向南遷徙時途經這里,估計是小丹頂鶴體力有限,大鳥發現姜山濕地條件不錯,就落下來休息,然后繼續往南飛。”
眾多罕見鳥在姜山發現 “我以前從沒見到過丹頂鶴,這次志愿者的發現讓姜山的鳥類庫又增加了非常重要的一員。”濕地發現丹頂鶴的消息讓姜山鎮黨委宣傳委員劉云鴻也非常興奮。
劉云鴻介紹,姜山濕地位于萊西市南部、姜山鎮駐地西北五沽河支流上,總面積2萬畝,其中蓄水面積5000畝,是膠東半島最大的內陸濕地。濕地長年蘆葦成片,碧水蕩漾,微風吹過,成千上萬的鳥兒在蘆葦叢中鳴叫,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劉云鴻介紹,姜山濕地地勢比周邊低,過去一遇到下大暴雨時,這里就鬧洪災,周邊村民苦不堪言。“100多年前,住在附近的村民集體搬走,并開始在此修建大壩,使這里變成一個泄洪之地。”劉云鴻說,久而久之,這片土地就變成了濕地,“因為這片濕地面積大,水資源豐富且無污染,吸引了眾多鳥兒前來,水塘、蘆葦、鳥兒在此和諧共存”。
“可以說姜山是青島地區野生鳥最多、品種最豐富的地方。”劉云鴻自豪地說。
這一說法也得到觀鳥志愿者的肯定。薛琳告訴記者,自己拍到的很多珍稀鳥類是在姜山發現的。“像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還有黑鸛、小鴨鵑、北鷹鵑,包括在發現丹頂鶴當天拍到的烏雕,以前在別的地方從來沒見到過。”薛琳說,這無疑與姜山及周邊環境改善以及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提高有直接關系。
10年前膠州曾有丹頂鶴越冬 “這是個好消息,咱青島這些觀鳥護鳥志愿者真挺不容易。”27日下午,記者采訪青島市林業局野保站高級工程師王希明時他高興地說。
王希明介紹,丹頂鶴是中國瀕危珍惜動物,全世界的丹頂鶴總數到 2010年大約有1500只 ,其中在中國境內越冬的有1000只左右,保護好丹頂鶴以及它們的生存環境非常重要。
王希明介紹,每年冬天中國的丹頂鶴從東北向南遷徙,越過山東境地的多數是從東營 、濰坊一線飛過,也有少數越境青島,甚至直接留在青島越冬。王希明介紹,大約10年前,膠州瀛海濕地曾有丹頂鶴在此越冬的記錄,原膠南大場鎮周邊濕地也曾有發現丹頂鶴的記錄。
“食物是吸引鳥類最主要的因素,如果趕上暖冬天氣,丹頂鶴有可能在青島越冬,但其生活環境不能受到外界過多打擾。”王希明說,最近幾年青島灘涂濕地的保護逐漸加強,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到青島。其中比較明顯的特點是,一些原先只在南方發現的鳥類也陸續在青島被發現。薛琳等人在墨水河口發現過鸕鶿,這些鳥都曾被認為只有南方才有,但現在來看,這些南方鳥有北移的趨勢。
王希明介紹,北移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有整體氣候的變化、當地環境改善、鳥類自身對環境適應等原因。記者 景毅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